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激素、吸烟、肥胖等)及伴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是细胞黏附受体整合素家族的成员,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有些血小板膜GP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血栓性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1].现将血小板膜GP Ⅰ bα基因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α基因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溴乙锭染色,对139例血栓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88例,脑梗死患者51例)和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7例健康者的血小板GPIbd基因VNTR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CI组)和冠心病组(CHD组)VNTR多态性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血小板膜GPIb仅基因VNTR多态性CC基因型可能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而BC基因型可能是其重要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皖北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α基因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溴乙锭染色,对139例血栓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88例,脑梗死患者51例)和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7例健康者的血小板GPIbd基因VNTR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CI组)和冠心病组(CHD组)VNTR多态性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血小板膜GPIb仅基因VNTR多态性CC基因型可能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而BC基因型可能是其重要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基因多态性是指人群中出现的先天的遗传变异,它可表现为高度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如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也可表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即单个碱基的不同,如单个碱基的缺失、替换和插入。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受体含量丰富,是血小板粘附到血管壁成分和血小板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物质,而GPⅡb-Ⅲa是主要的血小板粘附受体,在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增长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的研究中人们不仅注意到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量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活化过程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及对照人员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a-807基因多态性,探讨该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28例脑梗死及128例正常人的GP Ia C807T基因型.结果 在安徽地区汉族人群中,脑梗死组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T807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都有对照组(χ2=4..34,P<0.05).结论 在安徽汉族人中,血小板膜GP Ia T807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病人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汉族冠心病人 GPⅢa Pl^A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不同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探讨Pl^A多态性与汉族人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78例冠心病人及1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进行多态性分析,结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等位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均表现为Pl^A1/A1纯合型;正常对照组Pl^A的基因型亦表现为Pl^A1/A1型。结论:本组汉族冠心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基因型以纯合型Pl^A1/A1型为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等位基因型Pl^A2/A2可能不是我国汉族人冠心病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8.
血栓形成是导致冠脉闭塞的主要形式,血小板的突然聚集阻断了动脉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组织梗死。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Ⅴ是参与血小板粘附的关键因素。血小板膜糖蛋白GP Ibα是血小板膜上含量最多的糖蛋白,可以结合vWF及凝血酶。GP Ibα基因至少有3种多态性:Kozak序列-5T/C多态性、HPA-2a/2b(humanplatelet antigen)多态性和VNTR(variant number of tandemrepeats)多态性。有证据支持Kozak序列-5C、蛋氨酸145和VNTR B/C基因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证实GP Ⅰbα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1.GPIbα的结构组成 GP Ib-Ⅸ是血小板膜的主要糖蛋白之一,每个血小板表面约有25 000个GP Ib-Ⅸ分子。GP Ib-Ⅸ-Ⅴ复合物包括两个GP Ib-Ⅸ单位和GPV。GP Ibα(分了量14万)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与冠心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方兴未艾。激活的血小板不但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形成血栓 ,还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与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1,2 ] 。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受体含量丰富 ,是血小板黏附到血管壁成分和血小板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物质。一些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高度多态 ,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原的不同表型即是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基因多态性所致 ,每一种抗原都有两种不同的表型 ,其表达互不影响 ,因此这些抗原的遗传均为双等位基因(biallele)共显性 (codo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a C80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47例脑梗死病人及12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GPⅠa C807T基因型;体外应用Ⅰ型胶原诱导,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活化血小板分子标记物颗粒蛋白(GMP)CD62p、CD63表达.结果脑梗死组GPⅠa 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对照组与脑梗死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加入胶原90 s时血小板聚集率较CC基因型者显著增高(t=7.4~9.9, P〈0.05),而两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t=1.19~1.30, P〉0.05).脑梗死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CD62p、CD63阳性率明显高于CC基因型者(t=10.3~17.8,P〈0.05).结论血小板膜GPⅠa T807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危险因素,血小板功能增强可能是T等位基因促进脑梗死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GPⅢa)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83例UC患者及126例正常人的GPⅢa的P1A的基因多态性。结果:所有患者和对照者均为P1A1/A1基因型,P1A2基因型未检出。结论:GPⅢa的基因多态性与UC的高凝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2.
刘玲英  赵斌 《医学综述》2005,11(12):1074-1076
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主要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在急性血栓形成和慢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损害暴露内皮下组分时血小板就会被活化,同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被激活,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与胶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结合,发生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此过程为血小板聚集、黏附和血小板血栓形成的最终关键步骤。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改变,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GP) Ibα基因HPA-2、Kozak序列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做病例组,209例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脑血管病人群做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人类血小板抗原-2(human platelet antigen-2,HPA-2)及Kozak序列多态性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GPIbα基因HPA-2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Kozak序列C等位基因频率为25.95%,对照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18.1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323, P<0.01)。结论GPIbα基因HPA-2序列多态性与脑梗死无相关性;Kozak序列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与血小板膜蛋白(Glycoprotein,GP)Ⅰα基因807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75例冠心病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塞和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5例无冠心病、血栓性及出血性疾病史者为对照。应用PCR-SSP方法检测血小板膜GPⅠα基因807C/T多态性。结果:在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TT+TC)基因型在两组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62.16%比33.85%,P<0.01,比数比(0dds Ratio,OR)=3.21,95%可信区间;1.33-7.7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TT+TC)基因型在两组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65.79%比33.85%,P<0.005,OR=3.76,95%可信区间:1.65-8.59);在ACS组和对照组,(TT+TC)基因型在两组(64.00%比33.85%,P<0.005,OR=3.47,95%可信区间:1.75-6.88)4及年龄≤60岁亚组(70.00%比38.24%,P<0.025,OR=3.77,95%可信区间:1.19-11.90)的分布无显著差异(62.16比65.7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膜GPⅠαT807等位基因与ACS的发生显著相关(OR=4.94,95%可信区间:2.25-10.85)。结论:血小板膜GPⅠαT807等位基因ACS的发生显著相关,可能为ACS发生的一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血小板表面P-selectin、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高血压病组血小板P-selectin、GPⅡb/Ⅲ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P-seleetin、GPⅡb/Ⅲa表达增加,异常的血小板活化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动脉血栓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赵庆斌  刘艳  祝家庆  马爱群 《医学争鸣》2003,24(17):1601-1602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αC80 7T基因多态性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危险性之间相关性 .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 ,包括 10 0例心肌梗死患者及 110例具有相同民族的对照人群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聚酶链式反应对GPIαC80 7T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 .结果 :在年龄小于 6 0岁的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GPIαT80 7为其一独立的危险因素 (OR值 =2 .4 9,P <0 .0 5 ) ;在年龄大于 6 0岁患者中 ,高血压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肌梗死一个保护因素 .结论 :血小板表面胶原受体GPIα IIαT80 7等位基因可能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脑血管病(CVD)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脑血管病中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它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其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变异在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已知IS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基因多态性、遗传性小动脉病、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性^[1],血小板作为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栓栓塞的形成和血管痉挛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梁杰  傅应云 《广东医学》2016,(4):623-626
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特征。其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等是PTE形成的关键环节,血小板的功能受相关基因调控。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是近年发现的调控血小板功能的重要基因,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我国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多态性分布频率的确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的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①我国人群GPIb α中HPA-2a和HPA-2b的杂合率为4.5%,R/S多态性两等位基因的比值为0.486∶0.514,在我国汉彝傣三个民族的人群中,GPIb α基因内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只出现一次重复(D)和二次重复(C)两种等位基因,而且VNTR多态性不是中国汉族人群易患脑血栓(AIS)的危险因素;②GPIa基因内C807T多态性的杂合率为41%,807T纯合子在AIS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OR=11.0),尤其在≤60岁的AIS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更明显(P<0.001,OR=17.8);③中国汉族人及彝族、傣族人vWF基因均有Sma Ⅰ多态性位点,其杂合率分别为49%、47%和46%。汉族人群VNTR和G2805A多态性的杂合率分别为79.4%和39%。其中Sam Ⅰ多态性还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CC纯合子使患脑梗的危险度提高了3.29倍(OR=3.29,95%CI:1.54~7.01,0.01>P>0.001)。结论我国人群血小板GP和vWF基因多态性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GPIa 807T和vWF Sma Ⅰ多态性可能与我国汉族人群AI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2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Ⅱb、Ⅲa和CD62P表达水平的改变。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移植患者预处理前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为(56.73±20.38)%,和正常人的(57.66±1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预处理后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降至(31.38±25.81)%,与预处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GPⅡb、GPⅢa与CD62P在预处理后较正常组及预处理前明显升高(P〈0.05),GPⅠb变化不明显。预处理过程中血凝常规无明显改变。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会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膜GP的改变,这可能是导致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