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调查分析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对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危害因素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通过加强岗前培训,使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率从54.2%下降至4.8%,锐器伤上报率从3.1%上升至80.0%,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结论 加强岗前培训及防护知识,减少或消除造成锐器伤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手术室锐器损伤给护士的劳动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加强手术室职业安全防护,正确应用标准预防模式来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调查各级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发生概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50所医疗机构10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1050份,有效使用1028份。结果50所医疗机构1028名护理人员,其中有903名在工作中均受到不同程度锐器损伤,损伤概率占87.84%;工龄6-10年损伤率最高,占40.75%,其次是工作11-15年占31.12%;共发生损伤7059例次,每人平均损伤7.80次,损伤〉10次287名,占31.78%;配药时被安瓿损伤4 986例次,占70.63%;其次是清洗器械损伤1 097例次,占15.54%;皮肤轻度损伤4 072例次,占57.69%。结论要不断改进安瓿工艺及器械安全性;有条件医院应购置器械清洗机;关键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教力度,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损伤概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静薇  黄金静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305-1306
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各种消毒剂、抗肿瘤药物、放射线、机械性损伤及心理社会压力等。其中,利器损伤最常见,据毛秀英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内,有80.6%~88.9%的护理人员均受到不同频率的锐器伤,年人均被刺伤率2.8~3.5次。利器损伤所造成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40名手术室护士1年中是否发生锐器损伤资料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本蛆调查的40名护士,有20名发生过锐器致伤,发生率为50%,其中损伤后上报人数为30%,损伤后规范处理的仅为250%。结论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常见的职业伤害,手术室护士应重视对锐器损伤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40名手术室护士1年中是否发生锐器损伤资料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本组调查的40名护士,有20名发生过锐器致伤,发生率为50%,其中损伤后上报人数为30%,损伤后规范处理的仅为25%。结论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常见的职业伤害,手术室护士应重视对锐器损伤的认识,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方法:对2010年所发生的50人次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李思燕 《工企医刊》2014,(3):774-776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各种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0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各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6次锐器损伤中,缝合针刺伤113人次,占52.3%;医用针头刺伤66人次,占30.6%;玻璃损伤18人次,占8.3%;刀片割伤11人次,占5.1%;其他锐器损伤8人次,占3.7%。结论手术室护士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必须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立即采取相应对策,将损伤后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针刺伤是血站采血护士最危险的锐器伤害。有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中针刺伤可达80%采血护士经常接触采血针、注射器、剪刀等锐利器械,极易发生各种损伤。其中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常见的危险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  相似文献   

11.
李娟 《中国保健》2006,14(18):99-99
目的探讨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方法对2005年本院手术室发生的26人次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淡薄,工作经验不足,缺乏正规的防护教育培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加强防护意识,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临床护士职业安全,采用问卷式调查对某综合性医院368名护理人员一年内发生的锐器伤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状况及自身防护情况并探讨其对策,以提高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的自我防护意识,更好地发挥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护士都发生过不同程序的医疗锐器伤,其中包括针刺伤,安瓶损伤,其他锐器伤等;临床护士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注意防护,操作行为不规范,对安全教育重视不足,造成职业感染危害,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了解对安全教育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与防范对策。方法采用“医疗锐器伤登记表”上报的76名临床护士锐器伤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结果7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中锐器物种类依次为头皮针(43.4%)、各种注射器针头(28.9%)、玻璃(14.5%)、缝合针(5.3%)、其他(7.9%);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主要是操作后处理锐器(34.2%)、掰安瓿(14.5%)、回套针帽(13.1%)、拔针(9.2%)等;44名(57.9%)锐器伤是被血污染针头所刺伤,其中23名(30.3%)锐器伤证实患者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血源性传染病;89.5%的锐器伤发生者操作时未戴手套;已证实的22名乙型肝炎感染的锐器伤仅10名受伤护士注射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结论强化“标准预防”理念、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锐器伤的监控管理是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为强化以人为本,增强护士对锐器损伤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增强自身防护意识,笔者针对两所医院病区50名护士进行锐器伤相关因素的认识调查与分析,讨论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探讨手术室护士预防利器损伤的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职务、不同学历、不同工作单位的100多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导致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为缺乏防利器损伤的规范程序、缺少有关内容岗前培训、工作不熟练、工作忙、利器用后处理不当等。结论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污染利器损伤的发生,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   总被引:46,自引:11,他引:35  
目的探讨护士预防锐器伤的对策。方法对某所综合性医院193名护士在2004年1月~2005年6月发生的锐器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6.1%护士发生锐器伤,人均1.6次;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36.7%),其次是玻璃(32.4%);护士主要在掰安瓿(29.5%)、使用后处理锐器(22.3%)、安装调整针头(15.8%)、医护配合传递锐器(10.1%)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有79.1%护士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结论护士面临锐器伤职业危险,各方应当采取对策,预防和控制锐器伤。  相似文献   

18.
手术室是医院中集手术、治疗、检查、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每天在工作中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而手术室护士又是锐器刺伤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  相似文献   

19.
护士的工作处在较为特殊的职业环境中,和患者接触十分密切,也面临着很多职业危害,比如说物理性、化学性以及心理压力等危害.其中因为锐器所导致的误伤日趋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护士必须要充分意识到锐器误伤的危害,强化个人防护,做好锐器误伤处理.  相似文献   

20.
护士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因此,传染病院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