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提高预防接种的接种率,有效地控制相应传染病的流行。方法:(1)对2009~2012年佳木斯市西南岗社区适龄接种幼儿进行建卡建证,并对其接种的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和乙肝疫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行三级预防接种网络建立后明显提高了幼儿免疫接种率。结论:通过实行三级预防接种网络体制,规范预防接种流程,使儿童的安全高效预防接种,达到国家及黑龙江省规定的幼儿免疫接种标准。  相似文献   

2.
预防接种就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长期的预防接种实践经验证明,目前所用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造成预防接种后出现一些与接种疫苗有关或无关的反应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谢云兰  谷欣 《云南医药》2013,(5):429-431
<正>随着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加强,疫苗接种对传染病的发生率控制以及人体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随着一种疫苗有效接种率的提高,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就更加重要,早发现,早报告不良反应,保证接种安全,提高服务质量,现对2009~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9例儿童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寻找预防和降低接种副反应的方法.方法 对2003~2007年中山市南区医院防保所预防接种门诊登记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07年该所常规使用15种疫苗,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有12种疫苗,副反应发生率10.94/万,以HIB及百白破三联疫苗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同种疫苗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副反应发生几率也增高.副反应主要为局部反应及发热.病例预后良好.结论 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严格执行安全接种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提高接种技术是预防副反应发生的一个可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罗远超 《中国乡村医药》2004,11(10):63-66,73
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全世界自1974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和麻疹6种主要疾病的预防接种率已达80%,使得用现有疫苗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家庭用药》2010,(6):49-49
Q:预防接种安全吗? A:预防接种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免疫规划的对象是健康人群。其安全性历来受到各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对儿童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是保护儿童健康的有效措施,也是体现国家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为探讨我市农村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因素,了解未接种原因,笔者于2005年8月对章丘市各乡镇免疫预防相对薄弱的村庄进行了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未接种原因调查。  相似文献   

8.
王晓薇 《华夏医药》2004,8(1):42-42
安全注射是指疫苗或药品用安全处理过的减菌器材进行注射。目前不安全注射造成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危害性不断增加,又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区基层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现状,落实卫生部《1997-2000年全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规划》提出的到200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核对措施,促进顺利有效进行疫苗接种,确保儿童安全。方法总结2011年本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预防接种出现的各类差错,分析原因,制定接种者与儿童监护人的双向查对制度及具体措施,落实到接种疫苗各个环节。结果2012年实施查对制度后预防接种全年无任何差错事故发生。结论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严格落实双向查对制度,可增进儿童监护人与接种者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提高单人预防接种的准确性,有效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接种疫苗旨在预防疾病,受种者普遍是健康的个体,疫苗给予的应是保护,而不是伤害,要求接种后的利远大于弊。因此《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对疫苗的使用规定了禁忌,对疫苗成分过敏者是禁忌接种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预防接种过程中家长的心理需求,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带幼儿来院接种的300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发放家长心理需求调查卷、预防接种知识问卷,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和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家长不同心理需求,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安全有效接种疫苗是家长首要的心理需求占100%,其次是接种护士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占98.67%,疫苗接种相关信息需求占96%,94.33%的家长希望有良好的接种环境,缩短候诊时间。结论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根据家长的心理需求,改善接种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实施安全接种,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有针对性地改进护理措施,有利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正>预防接种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疾病防控措施[1]。预防接种旨在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它是一种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我院体检保健中心共为2 542名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婴幼儿不同接种部位的接种后反应情况观察,为婴幼儿选择安全理想的预防接种部位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5-6月期间将我院岗贝预防接种门诊1032名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2岁以下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接种部位分别采用股外侧肌、三角肌及臀肌.观察3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股外侧肌、三角肌及臀肌肌肉注射30min内局部反应率分别为2.1%(7例)、1.1%(4例)、1.5%(5例);30分钟至72 h内局部反应率分别为9.6%(32例)、8.7%(32例)及10.9%(36例);发热率分别为4.2%(14例)、3.3%(12例)及2.7%(9例).3组局部反应发生率和发热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4,1.96,P>0.05).结论 选用臀肌、三角肌及股外侧肌肌肉注射法接种疫苗都是安全的,但2岁以下婴幼儿的理想接种部位还是股外侧肌中部肌肉.  相似文献   

14.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项目的开展,疫苗种类和使用数量不断增加,接种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可能性大大增多。完善的AEFI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AEFI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许昌市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现状,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资料,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全市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的单位覆盖率100%,持证率93.22%,补证率99.68%,疫苗补种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脊灰疫苗99.23%,麻疹疫苗99.2%,乙肝疫苗99.09%,流脑疫苗98.56%,白破疫苗98.49%,乙脑疫苗98.47%,百白破疫苗98.24%,甲肝疫苗97.88%。结论许昌市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工作效果良好,但仍需继续完善接种证查验及漏种疫苗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提高儿童免疫接种水平,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方法统一制定调查问卷,在预防接种门诊、幼儿园及公共场所对6周岁以下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回收的480份调查表资料用Excel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88.13%的家长全部或部分知晓本地区应接种的10种国家基础免疫疫苗和接种程序,家长知晓率较高的疫苗有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麻风二联疫苗)、口服脊灰糖丸(OPV)等;家长对基础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相应传染病的知晓率较高;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90.83%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82.71%是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通知信息告知,75.83%是预防接种告知书获知;87.71%的家长会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有家长文化程度、户籍等。结论应进一步加大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力度,疾控机构主动加强宣传和服务行为,提高家长的自觉性与参与性,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讨论。从而进一步了解护理干预在预防接种中的作用,以确保预防接种的准确、安全和高效。方法 将230例儿童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接种儿童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取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230例接种疫苗后,对照组有3例出现发热反应,观察组无发热现象和不良反应。结论 为确保能够顺利给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必须采取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要在儿童预防接种前、中、后都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屈玉卿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415-2416
为了保障有计划、安全、有效地接种疫苗,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负着疫苗供应的任务。近几年,无论是政府专款拨付购买的一类疫苗,还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行购买的二类疫苗,都越来越多。加强对疫苗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全面反映单位的资金活动情况,有利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就如何搞好疫苗的财务核算、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社区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同煤集团二医院进行接种的适龄在册儿童3567例,其中接受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儿童家长2102例作为研究组,未接受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儿童家长146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和儿童接种率.结果 研究组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和儿童接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社区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可增强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有利于社区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儿童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吉水县2010~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情况,探讨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及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吉水县2010~2012年报告AEFI共56例,发生率为10.76/10万,涉及疫苗13种,其中以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的AEFI报告居多.AEFI以一般反应为主,占94.64%(53/56),异常反应占3.57%(2/56),偶合症占1.79%(1/56).接种后1d内出现反应者47例,占83.93%.结论 吉水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较低,疫苗接种是安全的;接种疫苗后1d内是监测重点;加强AEFI监测,可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