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5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54例对照组在术前24h,术后6、24h和1周分别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及QTcd。结果 治疗组支架置入术后QTd、QTcd早期(6h)即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冠造前后QTd、QTcd无显著改善。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左室重量(LVM)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检测146例患者的QT、JT、OTc、JTc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其中98例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的复极离散度大小与左室重量呈正相关,伴左室肥厚者(LVH组)的QTd大于无左室肥厚者(对照组)(P〈0.01),有持续性室速发生者(SVT组)的复极离散度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对照组)(P〈0.01),仅有室性期前收缩者(VPC组)的QT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极离散度的大小主要与左室重量有关,伴左室肥厚者的心性猝死率增加可能与QTd的增大有关,QTd的变化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QTd)可直接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心肌缺血时,QT离散度增大,缺血改善时,QT离散度缩小。本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急诊PCI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采用美托洛尔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HH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HH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美托洛尔治疗.分析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QT间期离散度(QTd).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V、LVES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EF水平、E/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 m、6 m、12 m,QT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HHD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缩小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5.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QT离散度(QTd)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高危组(Ⅰ组)20例和低危组(Ⅱ组)48例及10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的QTd变化.结果:Ⅰ组与Ⅱ组及对照组比较,QTd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结论:QTd可作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发生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奕  张玲珑  曲秀芹 《医学信息》2009,22(12):2892-2893
目的观察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115例发生于12H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直接PCI治疗,并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QTd较正常显著延长(P<0.01),PCI成功后2天QTd较术前明显缩短.结论成功的PCI术能显著缩短AMI的QTcd,改善预后.QTcd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判定AMI再通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1990年Day和Campbell^[1]等首先提出QT离散度的概念。认为QTd反映了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性和心电的不稳定性。随后的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报告了QTd的生理学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并将其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的一种无创伤性指标,广泛应用于心脏的各种病理状态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通心络胶囊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改善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2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9例、对照组63例,年龄63-77(69.3±5.9)岁。所有入选者停用一切影响QTd的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治疗组在常规的扩血管和利尿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通心络每日3次,每次4粒;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扩血管和利尿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体表心电图QT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QTd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心络在改善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同时,有减少复杂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文化 《医学信息》2008,21(7):1147-1148
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细胞复极不均一性和电活动不稳定性的电学指标,缩小QTd对减少冠心病患者猝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观察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服用稳心颗粒后QTd的变化,研究稳心颗粒在改善心肌缺血的同时,对UA患者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良性疾病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ortisol、PRL、GH水平的变化,以评价不同阶段的应激情况。方法:Cortisol和PRL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G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结果:32例患者Cortisol水平在手术前24h抽血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略有升高,但统计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前的血清标本测定结果则升高较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24h的血清标本测定数值升高幅度更为明显,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PRL含量在术前24h抽血测定血清浓度也稍有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手术台后麻醉前抽取的血清标本测定结果则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24h的血清标本测定结果PRL水平升高更加明显(P〈0.01)。GH水平在术前24h抽血测定时与上述2项指标的情况基本相同;其余麻醉前和手术后24h的2次血标本测定统计情况亦与上2种指标大致相同(P〈0.05,P〈0.01)。结论:本文患者三项血清指标的变化证实患者存在明显的应激反应;如这种反应过度,则提醒临床应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背景:应用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探索其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免疫原性非常小。 目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兔缺损的坐骨神经,观察移植神经周围免疫细胞的变化及功能恢复。   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动物均切除一段坐骨神经,造成2.0 cm长的缺损,实验组用种植胎兔许旺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修复坐骨神经;对照组仅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移植后1,4,8周光镜观察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计数每个高倍视野免疫细胞的数量。移植后4,8,16周大体观察兔的足部溃疡形成及愈合情况,大体观察神经愈合情况;肌电图检查桥接段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 结果与结论:手术区局部均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实验组足部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移植后1周移植段坐骨神经周围肌肉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移植后4周,浸润的免疫细胞两组均较1周后明显减少,实验组减少更明显。移植后8周,浸润的免疫细胞更加减少,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4周时,两组均未见明显的神经传导,8,16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种植许旺细胞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复合体免疫原性非常小,对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化学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修复面神经缺损更有效的修复方式。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备面神经颊支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经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且与伴行静脉行外膜缝合;对照组在同样位置的远近端分别切断面神经,但不破坏被切断神经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再切断处行外膜缝合桥接。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3个月两组兔均存活,面部表情基本对称,胡须活动正常,神经移植处未见明显瘢痕及神经瘤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侧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附近5.0 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与周围静脉伴行修复家兔面神经缺损的方法可以达到与自体面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是否有发出交感纤维支配其伴行血管及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流动力学会出现何种相应变化。 方法 在探明兔下肢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相应解剖后,取17只白兔,其中2只白兔直接处死,取腓肠神经血管束。其余15只(30侧后肢)随机等分入神经保留组与神经切断组。神经保留组白兔在行皮瓣切取术后,不对腓肠神经进行处理;神经切断组则在皮瓣掀起后将腓肠神经在其起点处切断。在相应时间点处死两组动物,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束行乙醛酸染色。利用红外热像仪对上述两组皮瓣术后24 h皮瓣的平均温度进行测量。 结果 神经切断组术后3、5及7 d 3个时间点腓肠神经内荧光点及其伴行动脉外膜荧光出现高度一致性的下降,组间荧光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F=13.563, P=0.004)。神经保留组在术后整个过程中荧光强度未出现明显改变。术后2 h起,神经保留组皮瓣平均温度低于神经切断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腓肠神经有发出交感纤维至其伴行血管,调节其伴行血管张力。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微循环会出现相应改善,皮瓣存活率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4.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 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术后4,6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P均<0.05)。②组织学检测: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实验组吻合口光滑平整,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明显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有髓神经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且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成熟度较低。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测:对照组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阳性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表明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能减轻神经术后粘连,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发光二极管(LED)红光照射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观察其对家兔血压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24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2.5 kg。将实验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正常家兔红光照射组,C组为急性低血压模型对照组,D组为急性低血压模型红光照射组。应用LED红色光源分别照射B、D组40 min,A、C组不做红光照射处理,观察记录各组血压变化和神经放电变化情况。结果造模手术后30 min时C组血压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手术后70 min时D组血压显著高于C组,B组一直未见明显变化,说明LED红光照射对低血压家兔收缩压、舒张压均有升压作用,而对正常家兔血压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LED红光照射家兔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加快、幅度增大,急性低血压模型家兔血压恢复正常水平。LED红光照射对正常家兔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A quantitative histofluorescence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in rabbits to evaluate adrenergic heart innervation and the adrenal glands after experimen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produced by liga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group 1). Group 2 rabbits were not subjected to interruption of the coronary blood flow. The adrenergic response was evaluated on postinfarctional days 1, 3, 7, 14 and 30. Intact animals comprised a control group 3. It was found out that the heart adrenergic plexuses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demonstrated elevated luminescence intensity without changing their density in groups 1 and 2. Local accumulation of catecholamines in sympathetic axon conductive parts of the neural trunks along the coronary vessels was registered in groups 1 and 2.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of catecholamines in the adrenal glands increased on day 1, 3 and 14 in group 1 and day 1 in group 2 rabbi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method to be unsuitable for assessing the response of the cardiac adrenergic nerve plexuses during 30 postinfarctional days being adequate for the study of the adrenal gland response 3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authors hold that relevant disadvantages can be adjusted for by introduction of mercury into the coronary channe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带颞肌筋膜对几丁质室内兔颞耳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对照组未包绕,动物均匀左耳为手术侧,术后3个月和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髓鞘增厚,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可促进几丁质室内颞骨内面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缺血后适应(IP)对实验兔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兔结扎左室支(LVA)后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松结后直接再灌注)、G-CSF组(松结并于术后12 h开始使用G-CSF皮下注射)、IP组(予以IP行改良再灌注)和G-CSF + IP组(联合应用IP及G-CSF干预)。观察各组术中心电图ST段变化,检测手术前后血常规和心肌钙蛋白I(cTnI),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各组梗死心肌的面积、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凋亡。结果:IP组术中ST段回落快于模型组;G-CSF处理后,实验动物血常规中白细胞明显增高;IP组、G-CSF组及联合治疗组术后7 d的cTnI明显低于模型组;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IP组、G-CSF组及联合治疗组指标好于模型组,联合治疗组最佳;IP组、G-CSF组及联合治疗组梗死心肌面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梗死周边细胞凋亡程度低、血管密度高,联合治疗组最好。结论:G-CSF联合IP可有效减轻心肌梗死后急性期的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恢复期的心脏修复。  相似文献   

19.
李霞  张勇  张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7):6594-6600
背景: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后是怎样产生功能抑制的,对脊髓和大脑中枢有何影响,是怎样调节周围神经的,中枢在解剖形态上有何改变,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对脊髓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影响。 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组,每组20只;每组再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的实验组在股骨头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注射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的实验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布比卡因,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组的实验组在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各组的对照均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30 min后,均有相应节段脊髓灰质后角Ⅲ、Ⅳ板层小圆细胞、前角Ⅸ板层外侧大多角细胞的尼氏体减少,核偏向一端,c-Fos蛋白表达减弱或无表达,提示脊髓相应节段的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另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脊髓软脊膜有分层或断裂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冬眠时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急性心肌冬眠模型,测定急性心肌冬眠时电场刺激引起心脏去甲肾上腺素(NA)的释放,并观察复灌后的酪胺反应。结果电场刺激引起的NA的溢出在心肌冬眠组、对照组和复灌组分别为3.24±1.27、76.89±27.65和80.30±23.86pmol/g.min,复灌30min时,酪胺引起NA的释放和心率明显增加,而在去甲丙咪嗪存在的情况下,酪胺的这种作用消失。结论本研究表明离体鼠心急性冬眠时,电场刺激引起的心脏NA释放明显减少,复灌后这种释放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心脏对酪胺的NA反应证明心脏交感神经末梢功能的完整性。提示在急性心肌冬眠过程中,心脏的交感神经功能可能也经历了一个类似冬眠即神经冬眠的过程,再灌注后交感神经的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