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562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合并肠梗阻、切口部位、切口长度、术前贫血、术中失血量、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间、放置切口引流管等因素对伤口感染的影响。结果:562例切口感染率7.30%,其中合并糖尿病54例,体重指数(BMI)>25kg/m~2 175例,合并肠梗阻19例,切口长度>15cm112例,术前贫血85例,术中失血量>1000ml89例,联合脏器切除47例,手术时间>3h124例,放置切口引流管69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合并肠梗阻、术前贫血、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对切口感染有显著影响(P<0.05),而切口放置引流管为保护性因素(P<0.05);性别、切口部位、切口长度、联合脏器切除等因素对切口感染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切口感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充分重视年龄、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合并肠梗阻、术前贫血、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高危因素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96例喉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 96例喉癌患者发生SSI 15例,感染率为15.6%;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术式及术前气管切开是SS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临床分期(OR=0.273)和全喉术式(OR=8.085)是喉癌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临床分期较晚、手术范围较大的患者,应注意提高术中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及时处理术后感染,以减少SSI的发生,降低咽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2 44例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 16个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46例 ,感染率 18 44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次住院患者接受手术次数、消毒措施、植入方式、预防用抗生素及易感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的联系 ,又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了 5个相互独立的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显著联系的因素 :年龄、性别、预防用抗生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和消毒措施 ,其中年龄小于 40岁、男性患者、预防用抗生素种类多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消毒措施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给患者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加强对患者的医护管理 ,特别是具有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 ,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 ,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止血 ,实施切口抗生素冲洗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合理应用抗生素并施之精心护理 ,对降低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0例行骨科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41例(14.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前局部放疗及低蛋白血症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发生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龄、手术时间、切口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局部放疗及白蛋白与术后感染有关,应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400例外科手术患者原始登记资料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有68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7%,年龄过高、恶性肿瘤、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重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占首位;其次为Ⅱ类、Ⅲ类切口以及手术时间过长.另外放置引流管、侵入性操作、特异体质的患者也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结论 手术后切口感染涉及因素很多,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与配合,针对相关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切口感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彦超  易凤琼 《重庆医学》2018,(22):2924-2927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感染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454例神经外科开颅清洁切口手术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6例(12.33%)发生SSI,其中手术切口感染10例,器官腔隙感染47例,有1例同时发生了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大于或等于400 mL、手术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4h、术前住院时间大于或等于7d、再次手术、留置脑室引流管、急诊手术、幕下肿瘤经后颅窝入路、术前合并糖尿病等因素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大于或等于400mL、再次手术、急诊手术、留置脑室引流管、手术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4h、术前住院时间大于或等于7d是神经外科开颅清洁切口手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应加强手术团队配合及急诊手术的管理、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前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再次手术、尽早拔除脑室引流管等,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146-1147
目的:分析导致手外科手外伤患者施行开放性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组调查、分析1 947例手外科施行开放性手术的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947例患者中有60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感染率是3.08%;60例患者共检出菌株74例,以革兰氏阴阳菌为主(62.16%),常见病源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32%)和表皮葡萄球菌(18.92);其次为革兰氏阴性菌(37.84%),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16.22%)和大肠埃希菌(9.46%);经分析可知,术后伤口感染与年龄、伤后就诊时间、手术用时、伤口污染残留、术后创面引流、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及合并基础疾病有关。结论:了解造成手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重要病原菌,并针对相关因素施行积极的预防干预,有利于减少手术伤口感染,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感染率的目的。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儿927例,回顾性收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927患儿中外科手术术后发生感染者54例,感染发生率为5.83%。<3岁、低体重和术前患有基础疾病患儿的感染率显著高于≥3岁、体重正常或体重超重和术前无基础疾病的患儿(P<0.01);术前住院时间≥5 d、急诊手术、切口类型为Ⅲ类、手术时间超过1 h、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超过24 h、手术切口为深部组织、医护人员年资<5年的患儿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率显著增高(P<0.05)。性别及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不是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不同手术风险分级与术后感染率发生具有相关性,手术风险级别越高,感染率越高。结论加强外科医护人员的操作与培训,提高无菌操作意识,以及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综合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李伟 《当代医学》2014,(18):57-57
目的:探讨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降低伤口感染的措施。方法对大庆龙南医院2010~2012年普外科收治的31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310例患者中共检出28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9%。结论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应该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缓释剂于胃肠道肿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胃肠道肿瘤根治(Ⅱ、Ⅲ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于术中手术创面血管旁等处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照组于术中手术创面用蒸馏水冲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免疫抑制、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腹腔内出血、吻合口瘘、化学性腹膜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1年生存率均为94.90%,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2年生存率(83.40%)明显高于对照组(66.00%),治疗组3年生存率(77.70%)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一种有效且毒副反应轻的腹腔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与分析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出132例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感染,将其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95),以此探究分析导致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低于30 g/L、红细胞沉降率≥20 mm/h、体重指数<18.5 kg/m2、糖尿病病史、术后72 h血糖峰值≥11.1 mmol/L、吸烟、合并寒性脓肿、手术时间≥300 min、术中输血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结核手术中应尽量控制输血手段的使用,并彻底清除寒性脓肿病灶,手术后医护人员应着重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调控血糖水平等,均可合理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目标研究的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普通外科所有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普通外科住院患者800例;有27例患者发生SSI,感染率为3.33%;急诊手术感染率7.33%,明显高于择期手术1.00%(x2=6.22.,P<0.01);手术时间≥120min的感染率6.66%,明显高于<120min 的2.61%(x2=6.33,P<0.01) ;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6.42%,明显高于使用抗生素的2.72%(x2=6.55,P<0.01);住院天数以大于15d的感染率9.00%,明显高于≤7d、8~14 d(x2=6.88,P<0.01);Ⅲ类切口感染率7.75%,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感染率2.08%、2.08%(x2=6.98,P<0.01).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共筛选出6个SSI的显著变量,分别为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结论 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才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胃癌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身体指标等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BillrothⅠ式胃切除术感染率为6.25%(3/48),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感染率为15.63%(5/3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感染率为31.25%(5/1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经统计高龄患者、肥胖、营养差、吸烟饮酒、术后剧烈咳嗽、有基础性病变、未运用抗生素的患者切口感染率高.结论:高龄、肥胖、营养差、吸烟饮酒、术后剧烈咳嗽、有基础性病变、未运用抗生素等均是导致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提高目标监测的质量,为降低SSI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于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检测.监测期间共实施手术920例.采取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SI综合发生率为4.35%;随着手术危险指数的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分离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为11株.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2.40%,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97,P<o.05).普通外科以Ⅱ类切口手术为主,Ⅱ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27%,Ⅲ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1.90%,Ⅰ类切口手术无SSI发生;手术时间大于3h的SSI发生率为7.27%,≤3h的SSI发生率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5);切口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SSI发生率为l3.11%,<10 cm的SSI发生率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66,P<0.05).结论 NNIS评分、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均可能成为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谷氨酰胺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n)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肠道肿瘤患者40例,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由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给予肠外营养7 d.两组肠外营养能量按104 kJ·kg-1·d-1供给,氮入量为0.2 g·kg-1·d-1.研究组由20%L-丙氨酰-L-谷氨酰胺双肽注射液0.5 g·kg-1·d-1,余氮量由8.5%乐凡命供给.对照组仅用8.5%乐凡命为氮源,分别抽取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的静脉血,测定比较血清Gln、白蛋白、NK细胞、IL-6、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Gln、白蛋白、NK细胞水平在术后第8天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补充Gln能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维持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对平衡,增强NK细胞活性,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肌少症是一种骨骼肌质量和总量进行性和全面性丧失的综合征,可以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但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目前尚未定论。 目的 评估基于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的肌少症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电子病历查询系统收集患者的信息。根据腹部CT结果计算的第三腰椎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n=44)和非肌少症组(n=284),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评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肌少症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12(27.3%)〕高于非肌少症组〔35(12.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OR=2.659,95%CI(1.221,5.791),P=0.014〕、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192,95%CI(1.140,4.216),P=0.019〕、肠造口〔OR=2.222,95%CI(1.160,4.257),P=0.016〕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肌少症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手术前筛查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肌少症,并采取相关措施与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对130例手术后伤口感染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伤口污染程度与伤口感染率成正比;术前住院时间越长,伤口感染率越高;伤口感染以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外伤病人所占比例较高;伤口感染的易发部位依次是腹部(40%)、盆腔(13.9%)、四肢(10.8%);伤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4~7d;低年医师手术感染机会多。为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手术病人术前宜缩短住院时间,麻醉过程加用抗生素,年轻医师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持续时间;对伤口感染易感者要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究影响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此类并发症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627例的临床资料,查阅电子病历系统、影像系统和检验报告,调取患者术周资料以及检验结果。根据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定义感染标准确定是否发生切口感染。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期内发生切口感染4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7%。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状态、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骨折AO分型、骨折类型、手术时机、美国麻醉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白蛋白水平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开放骨折GustiloⅡ~Ⅲ型、手术时间>130 min和术前白蛋白水平<35 g/L是桡骨远端关节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论 这些因素的探究对于评估罹患感染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及时戒烟、合理规划手术流程以减少手术时间、并及时补充营养以减少切口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杨秀娟  周芳 《安徽医学》2018,39(4):408-411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16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SI组(66例)和非SSI组(1632例).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SSI情况,筛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切口分类、手术时间、是否输血、术前预防性用药情况等高危因素.结果 SSI 组平均年龄(62.1 ±13.7)岁,平均手术时间(186.4 ±86.3)min,高于非SSI 组的(42.7 ±18.5)岁和(132.7 ±6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感染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高于无糖尿病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高于无其他基础疾病患者;ASA分级III级>II级>IV级>I级;切口分类Ⅲ类>Ⅱ类>Ⅰ类;不合理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高于术前合理抗菌用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机、性别、输血与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ASA分级和切口分类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SI的发生与ASA分级、切口分类及是否有糖尿病有关,应针对上述高危因素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韩春  赵佳正  王可敬 《浙江医学》2016,38(16):1345-134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接受根治切除及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行根治切除及一期钛板植入修复手术的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对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期、术前放疗史、术前化疗史、抗生素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修复皮瓣类型、植入钛板类型及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6.2%(50/138),其中呼吸道感染54.0%(27/50)、手术伤口感染40.0%(20/50)、其他部位感染6.0%(3/5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感染与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分期、术前放疗史、术前化疗史、抗生素使用情况、植入钛板类型、术中失血量、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无关(均P>0.05),而与患者手术时间、修复皮瓣类型及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外科钛板植入修复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大,呼吸道感染常见;缩短手术时间、术后纠正患者低白蛋白血症或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