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抑郁症肝郁气滞证证候标准第一轮专家问卷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抑郁症肝郁气滞证证候标准。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及预试结果。编制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专家问卷,向全国的102位专家发送问卷调查。结果:情绪抑郁,善叹息,胸胁乳房和/或少腹胀痛,焦虑不安,脉弦5项证候指标必备级的频数百分比均大于50%,评分总分均大于230分,结论:情绪抑郁,善叹息,胸胁乳房和/或少腹胀痛,焦虑不安,脉弦等5个证候指标可作为抑郁症肝郁气滞证的证候标准入选。  相似文献   

2.
评价电针联合抗抑郁剂对抑郁症的疗效 ,并与单用电针组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其纳入 4 6例抑郁症患者 ,分为电针加抗抑郁剂组 (以下简称合并组 )和电针组 ,治疗时间为 6周 ,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抑郁自评量表 (SDS)及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定疗效结果。结果 从治疗第 2周后 ,两组内的HAMD、SDS、SAS评分的降低均显著大于治疗前 (P <0 .0 1) ,其中 ,合并组在第 2周的HAMD降分率显著大于电针组 ,但第 4周、第 6周降分率无明显差异 ,根据传统疗效评定标准分析 ,两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7.3%和 75 %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 ;但合并组的副反应多于电针组。结论 电针联合抗抑郁剂与单用电针均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 ,前者起效更快 ,而后者副反应更少 ,在临床应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张兰凤  王阶 《中医杂志》2012,53(15):1312-1314
目的 研究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以往研究,设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证候要素,按照证候诊断对10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辨证,分析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疾病特点与证候要素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证候要素特点与年龄段、心绞痛类型、合并疾病等有关.证候要素分布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虚、肾虚、肝郁、阴虚、痰浊、气滞、阳虚、脾虚、热蕴、寒凝.证候要素组合方式以四因素证组合最多,其次是六因素证、五因素证、三因素证、七因素证、八因素证、二因素证.结论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后,证候要素的组合较单纯冠心病更为复杂,其证候要素特点是在冠心病证候特点基础上肝郁与肾虚的比例明显增加,这与冠心病抑郁症的发病病因病机有关.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西医诊断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制订《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中医症状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将中医症状归纳为16个因子,与HAMD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代表抑郁症核心症状的Ⅴ阻滞因子,各项中医证候因子仅肾精不足、肾阳虚与之有相关性。相关性较高的为肾精不足因子,相关系数为0.290。结论:肾精不足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之一,肾虚肝郁是抑郁症的主要证型之一。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抑郁症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抑郁症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2.0软件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出现频次前3位的证候是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和肝郁脾虚,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脾、心,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滞、气虚和阴虚。结论:目前抑郁症中医临床证候类型分布十分分散,临床辨证的个体性差异大。而证候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启盛  曲淼  徐向青  罗斌  李侠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31-2133
目的: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西医诊断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制订《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中医症状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将中医症状归纳为16个因子,与HAMD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代表抑郁症核心症状的∨阻滞因子,各项中医证候因子仅肾精不足、肾阳虚与之有相关性。相关性较高的为肾精不足因子,相关系数为0.290。结论:肾精不足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之一,肾虚肝郁是抑郁症的主要证型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琳园  许凤全 《河北中医》2012,34(3):464-465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并伴随食欲降低、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不仅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还提高了其他疾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建立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方法:采取专家咨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候程度分级计分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等,建立抑郁症常见5类中医证候的主症辨证标准.结果: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郁痰阻证、心脾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共1731例,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5类证候主症辨证标准.结论:抑郁症常见证候有其共同的病因病机,肝郁气滞证是其基础证候,各证临床表现以情绪抑郁为共同主症,但各证尚有可供判别的其它主症.  相似文献   

9.
儿童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甦 《福建中医药》2004,35(1):12-13
儿童抑郁症是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于8~12岁儿童。近年来,由于学校及家庭对儿童的期望值增高,儿童的学习压力增大,导致本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我科近3a来在门诊中,运用中药治疗,配合心理及家庭疗法治疗儿童抑郁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现存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都各有其缺陷,因而笔者提出以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通过规范名词术语、专家问卷、流行病学调查、隐变量分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法确定诊断临界值等步骤,建立起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抑郁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针药结合治疗癫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癫痫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督脉相关腧穴和有关头针刺激区为主 ,辅以服用自拟方剂白金桃核承气汤 ;结果 :治疗 2 2例 ,总有效率为 86 5 %。提示此法是治疗癫痫病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其整体的功能状态难以用简单的临床化学指标或指标集成来表达,而新涌现的代谢组学无歧视代谢轮廓表达与中医整体观下的证候状态表述相互吻合,将代谢组学理念及技术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必将带来中医证候本质方面研究的新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主要包括动物造模的中医证候代谢组学和基于临床的证候代谢组学分析,以推进代谢组学在中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报道分析、总结精液不液化所致男性不育的中医辨证、治疗规律。方法:通过检索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精液不液化所致男性不育症中药有效治疗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分析涉及的证候及用药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结果:纳入分析的39篇文献中,属辨证论治者19篇,专方治疗者15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者5篇。1)辨证论治的文献中,共计出现辨证结果16个,排在前五位的是肾阴虚证,下焦湿热证,肾阳虚证,痰瘀阻滞证及肾阴虚、下焦湿热证,但从用药看不单纯是针对所辨证候,而是兼顾了疾病的复杂病机;从运用专方或专方结合西医手段治疗用药情况看,以滋阴清热、凉血化瘀及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的药味出现频率为高,且均有以淫羊藿为代表的补阳药物的较高出现频率,反映了20个专方的药物构成是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的。2)基于辨证的用药及专方用药特点,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补中有泻,补而不滞,泻中有补,顾护正气的补清相兼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阴阳平衡的基本治疗原则和用药特点。结论:本病存在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的病机,虚主要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实主要表现为下焦的湿热(毒)及瘀血、痰浊;临床治疗时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明辨其虚与实的孰轻孰重以及阴虚、阳虚和湿热(毒)、瘀血、痰浊的不同与侧重。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选取11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临床分级。结果(1)单证出现率依次为气虚证49.12%、火热证38.59%、血瘀证36.84%、阴虚证27.19%、阳虚证14.91%、痰湿证8.77%、血虚证0.88%。(2)1级中气虚证、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67.65%,32.35%);2级中血瘀证、阴虚证和阳虚证明显增加(52.11%、26.76%、11.27%);3级中阴虚证、阳虚证达高峰(均为100%)。(3)1级单证出现率为67.65%,2级两证出现率为57.75%,3级三证出现率为55.56%。(4)证候组合形态有15种,1级中气虚证和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35.3%、32.4%);2级中火热血瘀证、火热证和气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19.7%、18.3%、14.1%);3级中阴阳两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55.6%)。结论气虚证、火热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证候,且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科常见疾病,且较为难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有其极大的临床意义,主张配合中药(自制方剂)穴位贴敷法来治疗和护理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对此作以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16.
葛欣  海英  王中来 《中医药学刊》2010,(11):2330-2332
目的: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效果良好,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筛选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同时符合中医痰气郁结证,计54例,随机分为针刺加中药组(观察组)和单纯西药组(对照组),各27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52例完成试验,其中观察组25例,对照组27例。经8周治疗后,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后,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的第8周平均减分率〉50%,达到显著进步。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HAMD减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经χ2检验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进行TESS(副反应量表)的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而轻。结论: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略优于单纯西药,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而且症状较轻,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通过调查问卷对其一般资料及中医证候症状进行分析,统计患者产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同时对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200例产妇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主要分为6种类型:心脾两虚证占13.0%、气虚血瘀证占21.0%、血瘀血虚证占19.0%、肝气郁结证占11.5%、痰热瘀结证占14.5%、脾肾两虚证占21.0%。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无显著影响(P0.05);孕检次数、分娩方式、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及新生儿先天畸形是造成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将经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5项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孕检次数、分娩方式、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及新生儿先天畸形是造成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产后抑郁症与生物、心理社会及产科因素等诸多因素相关,不同患者发病病机不同,中医证候病症亦不同;应严格做好产前检查,提高对抑郁症高危人群的早期筛选,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情况。方法:运用临床群体研究的方法,连续登记2008年1月-2010年8月入院、发病48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常规脑卒中治疗4周,干预组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常规脑卒中治疗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加用中药干预4周,4周、12周、24周时分别进行HAMD评分。结果:干预组在4周、12周、24周时脑卒中抑郁率及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加用中药辨证施治可以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从“微观辨证”的产生,以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入手,提出“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的深化和补充,并提出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结合中药方剂的特点从化学角度分析为多组分、作用于机体的靶点亦是多环节的复杂体系与中医“证”的相关性,建立以证候多维靶点为目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群体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抑郁症群体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抑郁症不同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抑郁症病例四诊资料,经过动态聚类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中医辨证,得到每个病例所属的证候,而后,比较不同群体特征的证候类型构成及其与西医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397例抑郁症患者六种证型构成从高到低依次为肝气郁结、心神不宁证(108例,27.2%),心脾两虚、湿浊中阻证(94例,23.7%),心肝气郁、痰浊阻滞证(76例,19.1%)、心肝气郁、经络不和证(57例,14.3%)、心肾两亏、气滞络痹证(34例,8.6%)和心肝气郁、化热扰神证(28例,7.1%)。不同年龄或西医类型组(轻性、有或无精神病性症状性)的中医证型构成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有无精神疾病家系史、单双相及首发或复发患者的中医证型构成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结果基本符合中医理论的认识规律,为论治提供了可靠的辨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