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以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前处理工艺为载体,研究统计过程控制在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利用Shewhart控制图和EWMA控制图对栀子苷提取率进行单变量统计过程控制研究;在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栀子前处理工艺多变量Hotelling T2控制图和SPE控制图;利用贡献图对工艺过程进行诊断.结果:Shewhart控制图与EWMA控制图可实现栀子前处理工艺中质量参数的监控;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图可实现多个过程参数的监控,结合贡献图可实现工艺分析和故障诊断.结论:单变量统计过程控制与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的结合,可更好地监控并理解中药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建立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过程轨迹,实现对提取过程的全程在线监控,为中药生产批次间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多批次金银花提取过程的近红外光谱(NIRs)数据,并使用多元统计过程控制技术(MSPC)建立提取过程轨迹,实现对提取过程的全程监控。结果:建立的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过程的主成分得分,Hotelling T2和DModX轨迹图能够检测到过程的异常情况。结论: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和MSPC技术建立的过程轨迹图可以反应中药生产的过程变化,可以用于对中药生产的全程监控。  相似文献   

3.
何露  阳姣  吴梅  熊涛  张翅 《中国中医急症》2022,(4):591-594,599
目的 研究中药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热原安全性问题,为中药注射液的热原安全性检查方式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方法 采用《热原检查法》和《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法》,分别对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4种中药注射剂的提取过程和制剂过程进行热原、细菌内毒素检验.结果 提取和制剂阶段的热原检查均合格;细菌内毒素和热原结果...  相似文献   

4.
清开灵注射液是在传统古方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智不清等治疗。现代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具有解热抗炎、保护脑组织、保肝降酶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治疗。通过对多年来已发表的关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研究文献和不良反应报道的搜集整理,对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和拓展清开灵注射液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开灵注射液是由牛黄、水牛角、珍珠母、黄芩、板蓝根、金银花、栀子等中药制备的复方中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效。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是治疗感染性疾病、高热和脑中风疗效显著[1-5]。据临床报道,在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救治中,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的预后好于单独使用西药者[3]。本研究观察了清开灵注射液对内毒素诱导的炎性因子产生的抑制作用,以探讨清开  相似文献   

6.
浅析临床如何正确使用清开灵注射剂以减少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开灵注射液是用于静脉点滴给药的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脑开窍、促进损伤肝细胞修复及改善脑循环之功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等药物提取制成,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与输液、药物配伍时容易出现禁忌。笔者就临床如何正确使用清开灵注射剂,减少、减轻不良反应探讨如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合理用药1·1严格掌握适应证中药注射剂是改变了传统中药剂型以提高疗效的新剂型,在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但仍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医用药规律,辨证用药,清开灵…  相似文献   

7.
动态浊度法检测5种中药注射液的内毒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特异性及非特异性鲎试剂(TAL)动态浊度法对5种中药注射液的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探讨该方法对中药注射液检测的适用性。方法:采用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动态浊度试剂盒,对不同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进行检测。结果:无色的中药注射剂如鱼腥草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对检测干扰较少,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动态比浊法对其无显著影响;对非单一成分,颜色较深的中药注射液,如清开灵、香丹、双黄连注射液,采用动态比浊法进行检测,干扰大,检测结果不稳定;清开灵注射剂采用特异性试剂盒进行检测能有效的消除干扰,但香丹、双黄连注射液仍不能消除干扰。结论: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动态浊度法可以检测鱼腥草和葛根素注射液中的内毒素含量,采用特异性动态浊度法可以检测清开灵注射液中内毒素含量,双黄连和香丹注射液的检测结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药注射剂质量问题浅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注射剂具有给药使用方便、安全、快捷有效的特点 ,对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药复方注射剂品种的研究成为趋势 ,其功效也在向多发病、疑难病方面延伸和发展 ,随着制药工业推广实施 GMP制度 ,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 ,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如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一大批中药注射剂 ,已成为中医急诊科室重要的用药品种。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药液中多种成分共存 ,对注射剂澄明度、稳定性、疗效、安全性难免产生一定的影响 ,笔者在此对中药注射…  相似文献   

9.
柯瑾  张陆勇  殷华 《中成药》2014,(4):855-859
目的去除中药注射剂中大分子物质,观察其主要功效是否改变,安全性是否提高,试图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策略。方法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分子筛去除两种上市中药注射剂(清开灵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大分子,获得去除大分子的中药注射液和富含大分子的中药注射液,用HPLC检测去大分子中药注射剂的指纹图谱变化;用脂多糖家兔发热模型检测两种去大分子注射液的退热作用;参照药典方法检测富含大分子中药注射剂的一般毒性或过敏毒性。结果经截留分子量10k的分子筛处理后,两种去大分子中药注射液的指纹图谱变化小于5%,退热作用基本不变;而两种富含大分子注射剂具有明显的一般毒性或过敏毒性。结论采用适当截留分子量的分子筛去除中药注射剂大分子物质能在确保疗效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蓉 《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0):51-51
清开灵注射剂为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胆酸等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开窍醒神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管病等.随着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为了提醒临床医师对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重视,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对其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多变量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组方药材五味子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方法。采用生产上5个正常批次建立了五味子提取过程的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MSPC)模型,并利用PC scores,DModX和Hotelling T~23种控制图对2个测试批次进行监测。结果显示,MSPC模型对提取过程具有良好的监测性能。将所建立的MSPC模型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五味子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并实时反映生产过程中物料属性的变化。该文建立的监测方法为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清开灵注射液合理应用进行干预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并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患者3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7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药师干预,观察2组患者清开灵注射液不合理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人均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结果:对照组清开灵注射液不合理使用率为25.29%,观察组不合理使用率为5.17%,观察组的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0%,经过临床药师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0.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为(9 704.8±342.8)元,观察组住院总费用为(8 623.9±298.5)元;对照组清开灵注射液总费用为(543.5±97.5)元,观察组清开灵注射液总费用为(432.2±95.8)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药师干预可以使临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合理、规范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不合理使用率,表明药师干预在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姜俊杰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766-4769
为保证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基于临床研究过程的质控和管理构建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指标,包括监测中心、监测人员、硬件条件、监测进度与入组病例数、原始文件与档案管理、电子数据、不良事件、质量管理。将其应用于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0种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发现了遗漏监测病例、未上报不良事件、仅上报不良反应、电子数据上报滞后、一级质量控制力度不足的问题,并予以整改,实现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并为后续中药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FDA“迷你哨点监测研究计划”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药注射剂上市前需经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以检测其是否安全与有效,但是这些临床试验多限于有限人群的标准治疗使用,而且是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真实世界中,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临床应用远比实验环境下的使用更为多变,对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上市前研究所获得的仅是中药注射剂最基本的疗效和安全数据,有很大局限性.该文通过对美国FAD“迷你哨点研究计划”进行解析,以期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开展大样本的临床安全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索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HIS系统收录的1998—2011年住院病例,提取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青少年患者615例。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355例)多于女性患者(243例);患者年龄14岁以下最多,平均年龄为9.40岁;住院天数以4~7 d居多;患者多集中于儿科,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以门诊方式入院居多(451例,75.54%);有中医辨证信息的患者中,主要有痰湿内阻证(38.46%)、肝气郁结(15.38%)、气阴两虚证(11.54%)、阳气虚衰证(11.54%)等;患者入院率最多的节气为小寒(13.01%)。临床联合2种化药时,最常联合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为24.60%);联合2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4.065%);联合3种化药时,最常联合氯化钾注射液+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15.93%);联合3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云南白药+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1.138%)。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亦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患者诊断及使用方法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节气特点与中医证候高度一致,清开灵注射液联合用药以化药为主,也兼顾使用中药,联合用药比较合理。基于HIS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为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规范用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胆汁酸类成分的ESI-MS/MS裂解规律及其快速识别方法.方法:采用HPLC-ESI-MS/MS技术研究5种胆汁酸类成分的ESI-MS/MS裂解规律,并对8个生产厂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胆汁酸类成分进行快速鉴别.结果:5种胆汁酸类成分具有相似的ESI-MS/MS裂解特征;利用这些特征从清开灵注射液中快速鉴定了14个胆汁酸类成分;其中11个为8个厂家注射液共有成分,3个存在于个别厂家产品中.结论:利用HPLC-ESI-MS/MS技术可以从复杂物质体系中快速鉴定胆汁酸类成分,并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复杂物质基础阐明与质量标准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分析真实世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因子异常患者的联合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来自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医疗电子数据仓库,提取其中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白细胞异常患者,进行基本信息、中西医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的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真实世界中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指标升高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及联合用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联用1种西药、中药时,联合用药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维生素C(159例,占74.30%)、痰热清注射液(71例,占33.18%),联合2种中药时频次最高的是血栓通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支持度10.75%);治疗白细胞异常患者,联合1种西药、中药时联合用药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维生素C(596例,占56.02%)、感冒清热颗粒(247例,占23.21%),联合2种中药时频次最高的是双黄连+感冒清热颗粒(支持度5.26%),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和白细胞异常患者中,从药理作用角度看,西药中,与抗生素类、营养支持剂联合用药最为多见。可见,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炎症指标升高的患者,多与抗生素类药物联合用药,达到药效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