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改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对于正畸力的传导、牙齿在骨组织中移动及固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的合成与降解、成纤维细胞的多种功能,牙槽骨的细胞连接、影响骨代谢的生长因子,牙骨质抗吸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术。  相似文献   

2.
正畸牙移动是在机械应力作用下多种因子介导的牙周组织改建。随着现代试验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在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特征。在各种参与牙周组织改建的细胞因子中,生长因子是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了解其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助于正畸医师更好地理解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行为,指导其在正畸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就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基础、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变化、生长因子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施加外力使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后,处死大鼠制备第一磨牙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鼠受正畸力作用后,组织各种生理、病理反应更加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增多,线粒体、溶酶体增多,高尔基体发达,成纤维细胞排列紊乱、变性、萎缩甚至坏死。张力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内高尔基体、内质网丰富,分泌功能旺盛。结论:正畸力引起牙周组织细胞功能的旺盛,改建活跃。  相似文献   

4.
兔正畸牙周组织血管改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CD34抗原标记法定性及定量研究兔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血管改建规律。方法  3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7组 ,即正常组及加力 1、3、5、7、14、2 1天组 ,每组 5只。麻醉下于上颌第一磨牙至相应切牙间拴结不锈钢螺簧 ,施力 80 g左右。对组织学标本进行CD3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 )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下观察兔牙周组织血管改建的变化。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牙周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与微血管面积 (MVA)。结果 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压力区与张力区MVD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峰值均出现于加力 7天组 ,分别为 13.0 3± 8.6 0个 /mm2 与 13.5 8± 8.2 9个 /mm2 ;压力区与张力区MVA的时间变化规律亦基本相似 ,峰值均出现于加力第7天 ,分别为 2 4 2 6 .6 3± 6 4 0 .2 0 μm2 与 2 2 17.5 3± 4 4 3.0 4 μm2 。结论 在兔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 ,压力区与张力区牙周组织血管改建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血管新生的峰值均出现于加力第 7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灌服蛇床子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7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高浓度(40 mg/kg)、低浓度(20 mg/kg)蛇床子素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灌服蛇床子素溶液和等量溶剂,加力7、14、21、28 d后分批处死,获取包含上颌磨牙的上颌骨,测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分别采用H-E、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及对破骨细胞进行计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加力后7、14、21、28 d,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逐渐增大。加力第7天,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牙移动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张力侧成骨细胞出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于加力第7天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多,且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14天,3组均减少,实验组仍较对照组多,有显著差异(P<0.05),高、低浓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1 d和28 d时继续减少,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灌服蛇床子素能加快正畸牙移动,在早期阶段增加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加快牙周组织改建,其作用受剂量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能量微波照射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及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螺旋弹簧加力法,通过镍钛拉簧装置构建大鼠正畸模型。实验组每天1次,用微波治疗仪照射被移动的第一磨牙,每次30 min;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分别在造模当天、第7、14、21天处死大鼠,测量大鼠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大鼠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7、14、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计数、ODF表达显著升高(P<0.05),牙周组织中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低能量微波照射能明显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抑制炎性基因表达,促进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7.
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变化,探讨VIP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40-280g)随机分为8组,其中一组未加力为对照组。选择右上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不同时间牙周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不同区域VIP表达发生改变。加力12小时,牙周膜VIP表达稍增加;加力14天时,所有观察区域牙周膜内VIP表达显著增加。结论:VIP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组织重建的多个阶段起作用,参与了牙周膜早期的重建和晚期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并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比,初步探讨其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45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三组:阴性对照组(A组)局部注射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实验组(B组)局部注射40 mg/ml DL-炔丙基甘氨酸(DL-propargylglycine,PPG);阳性对照组(C组)注射相同浓度NG-硝基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MethylEster,L-NAME).于加力第7,14,21天分批处死大鼠,制作切片.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数,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SABC)染色检测胱硫醚-γ-裂解酶(eystathionine γ-lyase,CSE)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加力第7天,B组破骨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余两组(P<0.01),CSE表达量在C组中最高.加力14,21天B组破骨细胞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A、C两组则呈递减趋势;CSE和iNOS表达量均逐渐减少,但21天时CSE基本呈阴性表达,而iNOS表达量仍较高(P<0.01).结论 应用40 mg/ml PPG可减少正畸牙早期H2S的生成,抑制破骨细胞募集;在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NO/iNOS与H2 S/CSE体系间可能存在负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对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5 只,牵引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制作大鼠牙移动模型.模型完成后,随机分为3 个实验组: CTGF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加力对照组,每组15 只.从0 d开始分别将CTGF及生理盐水每隔1 d注射到CTGF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左侧下第一磨牙舌侧骨黏膜下,分别于干预后1、3、7、15、21 d每组各取3 只大鼠的牙周组织,制备组织切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牙周组织中VEGF的表达状况.结果:正畸加力后,大鼠牙周组织中伴随牙周组织改建,牙周组织中VEGF表达增高.加力7 d牙周组织改建最为活跃,VEGF表达达到高峰期.CTGF干预治疗后,CTGF组加力后7、15 d VEGF表达强度增幅最高,CTGF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TGF干预可上调正畸大鼠牙周组织中VEGF表达,加速正畸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炎性牙周条件下牙移动及牙周改建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通过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在预定的0、0.5、1、2、3、5、7、14、21d时间点处死动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牙移动张力侧TGF—β1蛋白表达强度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正常牙移动组中,TGF-β1在牙周膜的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骨髓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牙移动1d后,张力侧牙周膜区免疫染色的阳性反应明显增强,2d后达到高峰;牙周炎牙移动组,TGF-β1在破骨细胞、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呈阳性表达,牙移动0.5d后,张力侧牙周膜区免疫染色的阳性反应明显增强,以后逐渐下降。结论牙周炎症影响正畸力效应下的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兔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用体重在2.0kg左右的日本大耳白兔35只,分为正常组与实验1、3、5、7、14、21天组。建立兔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对实验标本进行MMP-9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兔牙周组织中MMP-9的表达变化进行平均灰度分析,比较压力区与张力区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施力1d后牙周组织压力区的MMP-9表达增强,5d后表达达高峰,此时破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MMP-9表达呈强阳性;牙周组织的张力区在施力第3天MMP-9表达略增强,第14天表达达高峰,成骨细胞胞浆中MMP-9的表达此时呈强阳性。结论:正常免牙周组织中存在MMP-9;MMP-9参与了兔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正畸牙移动张力侧CTGF基因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初步探讨正畸牙移动中牙槽骨改建与CTGF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牙移动12h组、1d组、2d组、3d组、5d组、7d组、14d组、21d组,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运用原位杂交实验方法,检测正畸牙移动张力侧CTGF基因表达强度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牙移动1 d后牙槽骨表面的立方形活跃成骨细胞CTGFm RNA阳性表达开始增强,7 d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结论: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在机械力作用下CTGF可能参与了张力侧的骨形成。  相似文献   

14.
齐娟  毛靖  杨平 《口腔医学研究》2005,21(3):270-272
目的:探讨大鼠磨牙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功能状态对正畸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5周龄体重(250g±20g)的SD大鼠,随机分为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15只)。通过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3周后形成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动物模型。在两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mm镍钛螺簧,初始力值50g,近中移动磨牙。分别于加力后0、3、7、14d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方法对第一磨牙压力侧牙槽骨破骨细胞进行染色并记数;并对14d组拍摄X光片测定牙齿移动距离。结果: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牙齿移动距离(0.611mm±0.142mm)小于正常对照组(0.679mm±.090mm),差异无显著性(P>0.05);萎缩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除0d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畸治疗中,无咬合接触的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牙较正常咬合接触牙对矫治力反应差,骨改建率低,易发生玻璃样变和潜掘性骨吸收,延缓牙移动,因此对无咬合接触牙的临床治疗中应采用轻力。  相似文献   

15.
正畸牙齿复发后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牙齿移动后复发的基本规律,并探讨BMP-2、RANKL和OPG在复发前后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Wistar大白鼠10只,建立正畸牙齿移动的动物模型(双侧),加力21d时去除加力装置,在大鼠去除加力装置时及其后每周(连续4周),取模型,测量复发距离。4周后,取组织块,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结果:第一磨牙复发移动的程度以第1周最多,2、3周程度缓慢,第4周几乎完全复发。复发4周时,BMP-2、OPG、RANKL的表达,压力区和张力区均明显低于加力21d时(P〈0.01和P〈0.05);OPG/RANKL比值仍小于1。结论:加力装置去除后的第1周是牙齿复发移动的最活跃期。BMP-2、OPG、RANKL仍然参与复发能量作用下的骨改建,OPG/RANKL途径可能在复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畸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PI3K在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上颌右侧戴矫治器,作为实验组;左侧未戴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3、5、7、14d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对PI3K表达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加力3d后牙周组织中PI3KmRNA表达增强,7d后牙周组织中PI3KmRNA表达明显增强,随后缓慢下降,与对照侧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与RQ-PCR结果一致。结论: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兔牙周组织中PI3K的表达明显增强,提示PI3K参与牙周组织改建,并在牙周组织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磷酸化Janus激酶(JAK2)与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的表达和分布。方法:选用24只7周龄雌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上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建立大鼠实验性牙移动的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加力后3、7、14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Jak2和p-Stat3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对各组p-Jak2和p-Stat3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Jak2和p-Stat3在正常牙周膜中均有表达,且在受力3、7、14d后,p-Jak2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均较对照组表达升高;p-Stat3在受力3、7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较对照组表达升高,但受力14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与对照组的表达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p-Jak2和p-Stat3,且p-Jak2和p-Stat3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这说明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中细胞内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HIF-1α及VEGF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年龄组的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加力1 d、3 d、7 d、14 d及28 d,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牙周组织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青少年组大鼠实验侧压力区HIF-1α表达在加力1 d、3 d时明显高于成年组大鼠;VEGF表达量在加力1 d、3 d、7 d、14 d时明显高于成年组大鼠。结论:增龄性因素可使牙周组织对矫治力的反应速率降低,缺氧调控速率减慢,最终使牙槽骨改建减慢,牙移动速率降低。VEGF参与了正畸牙移动中组织改建过程,但成年组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VEGF表达量增加缓慢,使牙槽骨改建速度降低,造成牙齿移动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成骨特异转录因子Runx2在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的表达规律。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未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各25只。全麻下行大鼠去势术或假手术,术后饲养3个月。构建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牙移动模型,并分别于牙移动0d、1d、3d、7d与15d处死去势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各5只,取上颌第一磨牙周围牙周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去势大鼠与假手术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基本相似,即张力区以成骨为主,压力区以破骨为主。去势组大鼠牙移动15d张力区成骨细胞及压力区破骨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大鼠(尸〈0.05)。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Runx2表达先升后降。牙移动1d、3d、7d张力区与压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0d(P〈0.05),15d与0d则无显著差异。去势组大鼠牙移动牙周组织Runx2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基本一致,但是去势组1d压力区和7d张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结论: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符合正畸牙移动的基本规律,但其牙周组织的改建更为活跃。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内Runx2的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活跃的牙周组织改建相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为正畸临床治疗加快正畸牙移动.缩短正畸治疗时间进行探索.方法:在32只SD雄性大鼠上颌安装施加50 g力正畸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分别或联合注射200 ng rIf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