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癌合并颅内神经损害患者的误诊原因.方法 对20例鼻咽癌合并颅内神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鼻咽癌合并颅内神经损害患者中有14例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而且此类患者CT平扫不易发现早期病变.结论 重视鼻咽部和颅底的影像学检查,可以降低鼻咽癌合并颅内神经损害患者的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探讨肌电图(EMG)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检索作者医院EMG数据库,收集EMG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患者共71例,对其临床和电生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结缔组织病,共63例(占88.7%)。其余依次为:肿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AIDS、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在全部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近端无力者55例(占77.5%),有感觉症状体征者27例(占38.0%),肌肉萎缩者12例(占16.9%)。患者的三角肌52例(占73.2%)、股四头肌49例(占69.0%)EMG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其中上下肢同时为肌源性损害者32例(占45.1%)。所合并存在的神经源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39例)、单神经病(27例)、颈或腰骶神经根病(5例)。结论EMG检查有助于检出临床下神经肌肉病变,电生理检查发现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的同时分析肌病所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类型将有助于揭示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以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鼻咽癌患者44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单脑神经损害2例(4.54%);多于2条的脑神经损害42例(95.45%),其中前组脑神经(Ⅰ~Ⅵ)损害27例(61.36%),后组脑神经(Ⅸ~Ⅻ)损害4例(9.09%),前后组同时损害11例(25.0%)。而包括Ⅲ、Ⅴ、Ⅵ脑神经损害37例(84.09%)。结论鼻咽癌脑神经损害以多脑神经为常见,其中第Ⅲ、Ⅴ、Ⅵ脑神经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神经系统损害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鼻咽癌住院患者78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并发神经系统损害55例(70.5%),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鼻咽癌神经系统损害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正> 例1 马荣荣,男性,57岁。1年前开始左耳鸣,耳内疼痛。半年前发现鼻涕带血丝或小血块。3月前曾有一次鼻大出血。自2月前开始左面部阵发性剧痛,每次持续约10分钟。此后陆续出现左面部麻木,复视,嘴歪和咳呛。曾三次到某医院就医,但未明确诊断。查体:心肺正常,眼底阴性。左侧嗅觉丧失,左侧贺钠氏征,眼球固定,左面部痛觉减退,周围性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手术治疗的15例颅内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3例单发病灶术中显微镜下全切除,其余12例仅切除引起明显颅内压增高、短期威胁病人生命的病灶;术后病理显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9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术后仅行放疗8例,同时行放化疗4例,拒绝放化疗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死亡1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8个月;1例随访12个月生活基本自理。结论 颅内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罕见的恶性脑肿瘤,预后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治疗仍然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工业物质作业者神经损害的临床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们近年所见到的15例铅、锰和正己烷作业者的肌电图检测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22~39岁,平均34.5岁,接触史1~15年.其中铅作业者10例(平均工龄8年),锰作业者3例(工龄均5年),正己烷作业2例(工龄1年),作业环境中空气有害物质密度未做检测.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颅内胆脂瘤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颅内胆脂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内胆脂瘤45例。肿瘤以桥小脑角为原发部位并向周围扩展(包括颞下、鞍区、斜坡)37例,多部位广泛生长2例,脑室内2例,其它3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38/45例(84%)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7/45例(16%)无残余肿瘤。43例有临床症状的病人中,39例(91%)手术后2周内症状缓解或恢复,4例无变化。1例(2%)术后发热,经1周治疗症状缓解。无术后脑积水和继发性颅内出血。对36例病人随访3-21个月,31/36例(86%)术后1-3个月生活完全自理,恢复正常工作。随访表明影像学恢复占53%,部分恢复占28%,恢复不佳占19%。影像学恢复不佳与部分肿瘤被膜残留有关。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切除颅内胆脂瘤(尤其是生长广泛的巨大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两家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其中未使用神经内镜的单纯显微外科手术(A组)24例,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手术(B组)18例。通过临床病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是否使用神经内镜(A,B两组间)对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症状的改善、术后随访囊肿复发或变化等方面产生的相关统计学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均采用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是否使用神经内镜又可分为2组:未使用神经内镜(A组),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B组)。术后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控制,复查颅脑CT或MRI均显示囊腔较前有所缩小,手术疗效明显。B组术式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囊肿复发率及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方面较A组有明显优势。结论神经内镜技术适应性广,疗效确切,是微创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展趋势,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IAC复发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0.
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1996年应用德国生产的Storz硬质神经内窥镜治疗6例颅内不同部位蛛网膜囊肿。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35(6~58)岁。病史自数月至数年不等。 1.2 临床表现 明显头痛4例,恶心呕吐1例,头昏1例,偏瘫1例,癫痫1例。全组均行  相似文献   

11.
肺癌合并非转移性神经损害附3例分析刘吉庆,刘秀琴肺癌合并非转移性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复杂,结合复习文献对3例少见病例的临床、CT、电生理报告如下。例1,男54岁。于8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上楼困难,1月后累及上肢提暖水瓶吃力,无晨轻暮重特点。发病...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神经精神损害2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神经精神损害特点。方法选择我院1984~2004年间住院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神经精神损害的病人共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周围神经系统(PNS)受累19例,中枢神经系统(CNS)7例,同时受累2例;重症肌无力2例,肌肉病变2例(其中1例同时存在周围神经病);抑郁状态1例。结论pSS的神经精神损害表现多样,PNS和CNS均可受累,并且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常先于pSS症状,常缺乏腺体外表现和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2001年5月至今应用德国蛇牌硬质内镜行各种颅内病变手术7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5~8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发作、多饮多尿、步态不稳妥、肌力下降。病理类型:囊性病变32例,其中囊性颅咽管瘤7例、蛛网膜囊肿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8例、转移瘤4例和脑室内囊肿5例;肿瘤合并脑积水27例,其中胶质瘤12例,松果体瘤6例,髓母细胞瘤和转移瘤各2例,其它5例;脑积水14例,其中梗阻性脑积水12例(多次分流失败4例),单侧脑积水1例和交通性脑积水1例;其他病例5例。全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手术组15例,保守治疗组11例,分析两组患者生存率和动脉瘤再破裂率,以及入院即刻和24小时的动脉血乳酸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变化。结果 (1)早期手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73.3%vs.18.2%,P0.05),动脉瘤再破裂率低于保守治疗组(6.7%vs.81.8%,P0.05);(2)早期手术组动脉血乳酸值24小时后明显低于入院即刻,也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3)早期手术组患者动脉血PaO_2/FIO_2 24小时后高于入院即刻值,也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早期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再破裂率,并降低动脉血乳酸,改善氧合指数,提高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镜辅助夹闭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夹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2000年2月至2002年12月,神经内镜辅助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78例患79个动脉瘤,前循环系统动脉瘤72例(73个动脉瘤),后循环系统动脉瘤6例。动脉瘤体直径5—40mm,平均12.5mm。术前分级:Hunt—Hess分级0级8例,Ⅰ级32例,Ⅱ级33例,Ⅲ级5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7.7%),其中肢体偏瘫4例(1例合并语言障碍),伪膜性肠炎及视力下降各1例。本组未出现与内镜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动脉瘤外科提高了手术效果,但神经内镜设备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我科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的经验。方法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69例颅内小病灶,其中脑膜瘤26例,胶质瘤13例,转移癌10例,脑囊虫9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脓肿3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果导航平均实际误差≤2.0mm,均一次性准确找到病灶。病灶全切除62例,次全切除7例。术前症状均得到控制和好转,术后无死亡,无神经导航误差引起的并发症。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手术准确、安全,减少了术中的盲目性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眼部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四年间收治的73例合并眼部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病例。所有患者均经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后施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重点分析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瘤顶指向与眼部症状的关系,随访观察术后眼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3例合并眼部症状的动脉瘤患者中表现为颅神经麻痹58例,视力下降37例,眼痛34例,视野改变9例,眼底改变11例。43例经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有较大程度改善的24例,占55.8%。30例经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有较大程度改善8例,占26.7%。动脉瘤瘤颈夹闭手术治疗组眼部症状疗效优于介入栓塞治疗组( P<0.01)。结论近半数颅内动脉瘤伴有眼部临床表现,其中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眼动脉段和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最多见。眼部症状以动眼神经麻痹最为常见,及时发现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动脉瘤,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就眼部症状治疗效果而言,动脉瘤瘤颈夹闭手术优于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对17例颅内病变性质不明确的患者进行了活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并发的缺血性脑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的缺血性脑损害及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以有效地防治GDC术中或术后的脑缺血事件。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行GDC栓塞治疗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行GDC术43例次,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脑缺血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脑缺血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43例次GDC术中,发生术中或术后脑缺血事件的11例次.经相应治疗,9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宽颈动脉瘤是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脑损害是GDC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对56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我们总结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手术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内镜手术技巧,扩展内镜手术适应证。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临床资料56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