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借鉴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阐述和选方用药原则,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出痰瘀同治之法来治疗中风,同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验. 相似文献
2.
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历代医家曾有不少论述,笔者根据古今文献和临床实践,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配合西药及针灸治疗中风,获得满意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泻活血汤治疗痰火瘀闭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痰火瘀闭证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泻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6%,观察组有效率为94.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泻活血汤治疗痰火瘀闭证急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5.
治疗中风应注重痰瘀同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疗中风应注重痰瘀同治河南中医学院琚玮(450003)郑州铁路中心医院董文灵笔者在临床实践及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对诸多中风患者采用痰瘀同治之法均可收到良好疗效,进而认识到痰浊瘀血既是中风病诸多危险因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影响中风发生、发展、变化的重... 相似文献
6.
痰浊与瘀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也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症候表现,从痰瘀诊治缺血性中风能有效发改善高脂血症、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和促进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中风重在从痰瘀诊治。 相似文献
7.
试论痰浊瘀血与缺血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痰瘀同病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概述,并深入揭示了痰瘀同因、痰瘀同源、痰瘀互生等痰瘀相关学说的内容及机制,认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痰瘀同治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3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文献,探讨了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认为痰瘀互阻是缺血性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痰瘀同治法则通过作用于血管及血液流变学、脂质代谢、炎症介质及免疫反应等方面,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病例
王某,男性,54岁,2003年10月8日初诊。诉左侧半身不遂、头昏20d。患者20余日前,夜间醒后突然觉左侧肢体无力,不能屈伸,且出现语言謇涩,轻度口眼喁斜等症,即入住我院。诊断为脑溢血,给予脱水剂等西医综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头昏减轻,肢体较前稍有力,但仍不能向上抬举,下肢不能步履,语言謇涩,舌红,苔黄腻而干,脉弦细数。 相似文献
14.
从痰瘀治疗混合性中风1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总结了本院急诊病房及ICU病房近5年来收治的14例混合性中风患者,运用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年龄48~79岁,平均665岁,其中50岁以下1例,51~60岁4例,61~70岁7例,71岁以上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其中10年以上者8例,有糖尿病史者2例,冠心病史考3例,病前有脑动脉硬化史者6例,2例血压在正常范围。以上病例既往均无中风病史。1.2诊疗标准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西医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要点”[1],…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压力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诸多医家对本病的研究和论治各有偏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中医痰浊瘀阻理论出发,对该病论治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痰瘀同治缺血性中风8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国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4)
缺血性中风之本为肝肾阴阳失调,脾不健运;病之标为痰浊雍盛,瘀血阻络。病机为痰瘀交阻,脑络不通。分五型:气虚血瘀、痰浊阻络、阴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热闭窍型。治疗89例,显效35例,有效27例,无效9例。 相似文献
17.
痛风中医根据其主症、发病阶段的不同而命名,临床表现为急、慢性关节炎时,属于中医浊瘀痹热痹着痹历节病白虎风痛风等范畴.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在于人体正气不足,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蕴,痰浊瘀毒.痰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骼,使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痛风的发作.此病以正亏于内、肝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病基础,而痰...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