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在受伤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TC分为ATC组20例和非ATC组20例,并引入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6h内、24h、48 h及7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APC、D-二聚体、vWF含量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 多发伤患者血浆APC、vWF、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TC组患者APC值持续偏高,非ATC组患者APC有逐渐下降趋势,在48、72 h明显下降(P<0.05);ATC组患者APC含量各时间点均较非ATC组明显升高(P<0.05);ATC组患者D-二聚体、vWF含量各时间点均较非ATC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48 h后血浆vWF含量均有逐渐下降趋势(P<0.05).结论 血中APC、vWF及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发展趋势及评估、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检测,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抗纤溶治疗及选择特异性的PKC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同位素γ—32P—ATP催化活性测定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PKC活性的检测。结果急性轻型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淋巴细胞PKC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所增高(P〈0.05),急性重症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淋巴细胞PKC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D-二聚体及淋巴细胞PKC活性比较。重症胰腺炎组显著高于轻型组(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PKC活性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预后监测及疗效追踪的一项有用的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行抗纤溶治疗及选择特异性的PKC拮抗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对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主动脉夹层患者69例,分别于发病<12 h、发病24,72 h及手术中、术后24,48 h和术后7d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主动脉夹层分型、有无并发症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并发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 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有助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244、8 h抽血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其中再通组58例,未再通组31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例进行对比。结果溶栓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及hs-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溶栓再通组2 h血浆D-二聚体含量达峰值,后迅速下降,但48 h仍高于治疗前,而未再通组血浆D-二聚体在4 h后迅速下降,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再通组hs-CRP平均含量在各时间点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的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判断动脉溶栓是否再通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2例发病后24 h人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发病后24h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组36例和非进展件出血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分析其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7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9例,中残23例,重残11例,死亡5例.进展性出血组的血浆D-二聚体(8.32±4.16)m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出血组的(3.88±2.57)mg/L,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它可作为外伤后是否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在低频超声治疗仪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浆中D-二聚体及血脂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血生化指标的表达与超声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发病24 h内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同时给予低频超声波治疗,应用免疫比浊双抗体夹心法及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D-二聚体和血脂含量,评价入院时、入院后14 d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其生化指标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主要生化指标均有变化。综合组D-二聚体、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常规组下降更明显(P<0.05),综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明显减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含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检测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32例SAP住院患者入院即刻以及24、48、72h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并记录Ranson评分;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Ranson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红细胞比容(Hct)、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入院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anson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9,P=0.001).③胰腺CT分级D、E级的SAP患者D-二聚体水平(mg/L)显著高于B、C级(1.18±002、1.23±0.01比0.90±0.02、0.93±0.01.均P<0.05).④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入院24 h、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MOF者(24 h:1.26±0.02比0.93±0.02,48 h:1.25±0.02比093±0 02,均P<0.05).结论 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入院即刻单次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金标定量渗滤法对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外伤性脑梗死组在发病初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O.01),在伤后2周病情好转时D-二聚体水平与发病初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IgA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24h尿蛋白定量,探讨两者在IgA肾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山东省日照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为IgA肾病但血肌酐正常的患者63例,根据24h尿蛋白定量将IgA肾病患者分为非大量蛋白尿组(<3.5g/24h)和大量蛋白尿组(≥3.5g/24h)。选取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相同的方法检测IgA肾病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24h尿蛋白定量。结果IgA肾病患者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降低明显(P<0.05);IgA肾病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包括大量蛋白尿组和非大量蛋白尿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过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D-二聚体和24h尿蛋白呈正相关(r=0.68)。结论IgA肾病患者因为代谢异常,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两者都出现下降,且D-二聚体含量与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在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40例II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排泄率,将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mALB≤30 mg/24 h),低尿蛋白组(mALB 30-200 mg/24 h),高尿蛋白组(mALB>200 mg/24 h),分别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蛋白尿组和低蛋白尿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高尿蛋白组>低尿蛋白组>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球损害,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预后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小时及第3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第3、7天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8例,与50例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I组(P<0.05)和UAP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对ACS的防治和病情的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 《临床医学》2010,30(10):29-3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健康者3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含量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且AMI组D-二聚体含量又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产妇产前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产前血浆FDP、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提示价值。方法收集产妇产前24小时内血浆标本,检测其血浆FDP、D-二聚体水平。根据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分组:无明显出血(出血量<100 ml)组41例,亚临床出血(500 ml>出血量≥100 ml)组30例,临床出血(出血量≥500 ml)组36例,分析3组患者血浆FDP、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产前血浆FDP含量与D-二聚体水平高度正相关(r=0.381,P=0.003),与产后出血量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462,P<0.001);D-二聚体与产后出血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52,P=0.252);②出血组产前血浆FDP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明显出血组(P<0.001);③亚临床出血组与临床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无明显出血组(P<0.001);④无明显出血、亚临床出血及临床出血3组血浆FDP水平依次显著递增。结论产妇产前血浆FDP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提示诊断价值;血浆FDP较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更具有临床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对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急性肝炎患者35例、慢性肝炎患者38例、肝硬化患者33例和40例健康者的血浆FDP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组与各组间血浆FD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P和D-二聚体含量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依次递增。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测定可作为判断肝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