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4例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背景 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常常只注意偶测血压高而动态血压正常者,即“自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而对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的病人未予以重视。目的 探讨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masked hyper-tension)的临床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 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的受试者,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在受试者家中测量血压二次,时间间隔为2~3周,二次测量共获得10个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偶测血压。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动态血压。结果 该人群中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的患病率为15.7%,以男性多见,其中64.3%为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血压13l~139/85~89mmHg);患者中饮酒的比例、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均正常者。不同日二次测量共10个血压读数的均数与白昼动态血压的相关性好于同日测量、5个读数的均数。结论由于偶测血压的局限性,可使一部分白昼动态血压升高的患者漏诊,后者主要见于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应对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予以随访检查。  相似文献   

2.
汉族人群中血压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家庭测量血压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 471名受试者分为青年组 (n =2 3 5 )和中年组 (n =2 3 6) ,各组又分为血压正常者和高血压者。对受试者进行 2次家访 ,每次家访各测 5次血压 ,取其 10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血压值。应用动脉脉搏波分析 (PWA )仪记录受试者桡动脉脉搏波形 ,经计算机自动转化为中心动脉脉搏波 ,以反射波增强指数 (AIx)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参数。结果 :血压正常者PWA结果显示 ,中年组与青年组比较增强指数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经年龄调整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中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比较增强指数均升高 ,有极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即使在血压正常者中 ,血压正常高值者 (血压 13 0~ 13 9/ 85~ 89mmHg ,1mmHg =0 .13 3kPa)增强指数也显著高于血压正常值者 (血压 <13 0 / 85mmHg ,P <0 0 0 1)。将增强指数作为因变量 ,年龄、身高、心率、家访时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受试者年龄及收缩压与增强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血压正常者中 ,增强指数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者与血压正常者相比 ,增强指数显著升高 ,提示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 ;收缩压与动脉顺应性显著相关。即使血压正常高值者 ,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与中心动脉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脉搏波分析仪记录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75例高血压(偶测血压≥140/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经计算机自动转换为相应的中心动脉脉搏波,并分析中心动脉压力及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增强指数(AIx).结果小样本人群中,隐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7%.与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白昼动态血压<135/85 mm Hg)组相比,隐性高血压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饮酒的比例显著增高;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收缩末期压及中心动脉增强压分别增加14.8 mm Hg(CI 5.6~24.0 mm Hg)、9.1 mm Hg(CI 3.1~15.1 mm Hg)、14.0mm Hg(CI 5.8~22.2)及4.2(CI 0.6~7.8 mm Hg),增强指数增加11.9%(CI 2.8%~20.9%).虽然隐性高血压组的偶测血压显著低于高血压组,经年龄、性别及身高调整后,两组的白昼动态血压、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强压及增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隐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力及增强指数升高,提示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这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偶测血压正常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4.
隐性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与中心动脉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脉搏波分析仪记录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75例高血压(偶测血压≥140/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经计算机自动转换为相应的中心动脉脉搏波,并分析中心动脉压力及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增强指数(AIx)。结果小样本人群中,隐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7%。与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白昼动态血压<135/85 mm Hg)组相比,隐性高血压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饮酒的比例显著增高;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收缩末期压及中心动脉增强压分别增加14.8 mm Hg(CI5.6~24.0 mm Hg)、9.1 mm Hg(CI3.1~15.1 mm Hg)、14.0mm Hg(CI5.8~22.2)及4.2(CI0.6~7.8 mm Hg),增强指数增加11.9%(CI2.8%~20.9%)。虽然隐性高血压组的偶测血压显著低于高血压组,经年龄、性别及身高调整后,两组的白昼动态血压、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强压及增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隐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力及增强指数升高,提示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这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偶测血压正常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而血压长期升高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偶测血压由于多种因素干扰常无法如实反映血压的真正水平及预测靶器官受累的情况。近年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白昼(或夜里)血压均值与靶器官受损程度的相关性比偶测血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人动脉顺应性与家庭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家庭测量血压、动态血压与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共入选164例受试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组74例[男42例,女32例,平均年龄(47.05±10.08)岁];对照组90例[男41例,女49例,平均年龄(33.81±12.35)岁].对人选者间隔1~3周进行二次家访,每次家访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采用汞柱血压计连续测量受试者坐位、左上臂血压5次,每人的家庭测量血压是二次家访、共10个血压读数的平均值.同时采用SpaceLsbs 90207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小时动态血压,有效数据应达到80%以上.动脉顺应性检查采用动脉脉搏波分析(PWA)仪.反映大动脉硬化的参数为反射波增强指数(AIx).结果高血压组家庭测量血压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及夜间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AIx显著升高(24.4%±12.8%vs12.7%±18.3%,P=0.000),经年龄、性别调整后,二组间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将AIx作为因变量,年龄、身高、家庭测量血压及动态血压中24小时平均血压、白昼血压、夜间血压、血糖、血酯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AIx与年龄、家庭血压中的收缩压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身高呈负相关,而家庭血压中的舒张压及动态血压未进入模型.结论家庭测量的收缩压可作为评价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100例,血压正常高值者105例,高血压患者11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计算三组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并测定TNF-a水平。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TNF-a水平、24 h、白昼及夜间动态血压负荷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白昼及夜间血压变异性高于理想血压组,24 h及白昼收缩压变异性、24 h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低于高血压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正常高值组TNF-α与24 h收缩压负荷、24 h舒张压负荷、24 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呈正相关(P<0.05),24 h收缩压负荷及变异性、夜间收缩压负荷及变异性是TNF-α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TNF-α相关,高血压早期炎症与血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降压效果.方法 选择4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前后的诊所偶测血压、动态血压、白昼和夜间的血压负荷及降压谷峰比率.结果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偶测血压、动态血压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0.5%.结论 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达到24 h全程平稳降血压,是符合时间诊疗学原理的理想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血压计测量血压,这种方法称偶测血压。偶测血压在发现高血压患者,指导高血压的治疗、评价患者的预后及在进行预防保健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偶测血压还有以下不足,比如说.有的病人偶测血压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而病人仍然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也有的病人血压很高但病人并未出现心脑肾的损害.这就使得很多高血压患者感到困惑。除此之外,偶测血压的不足还包括。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血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血压及影响因素.方法监测327例1、2级高血压患者及64例正常者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的血压反应,分析可能对其有影响的因素偶测血压、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脂、病程、吸烟、饮酒及家族史等.结果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高血压患者及正常者随运动量增加血压反应增高,高血压患者运动中、最大运动量及恢复期的血压反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2级高血压组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组,运动中最高血压正常组为154±15 mmHg/81±10 mmHg, 1级高血压组为193±14 mmHg/96±7 mmHg, 2级高血压组为204±13 mmHg/102±7 mmHg.以运动高血压为标准,正常组有运动高血压4.68% , 1级高血压组有41.27% , 2级高血压组有75.76% , 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运动中最高收缩压与偶测SBP、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偶测DBP、低密度脂蛋白、体质指数、年龄、饮酒、性别有关;运动中最高舒张压与偶测SBP、胆固醇、偶测DBP、年龄、性别、饮酒、体质指数有关.结论各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血压除与偶测血压密切相关外,其他相关因素与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相似,本研究所得血压反应值可为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