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评价其对虹膜新生血管(NVI)消退和眼压控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4例(24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均为视网膜中心静脉阻塞所致的青光眼,采取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每月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个月,结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以及部分行复式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NVI 消退程度、眼压控制情况和视力提高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分别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虹膜新生血管均完全消退,视力和眼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雷珠单抗治疗 NVI 患者,对 NVI 消退和眼压控制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但这一作用具有时间局限性,需要反复进行雷珠单抗注射以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61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青光眼阀植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观察组注药后3~7 d,38例新生血管全部消退,2例残留少许血管。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1周、1月、3月时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有效对视网膜缺氧状态进行改善,抑制虹膜、房角、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对残余视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喻红  张燕  陈艳丽  蒋猛  彭越  徐洁 《全科护理》2016,(10):1010-1011
[目的]总结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护理。[方法]对144例新生血管性AMD病人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144例病人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加强新生血管性AMD病人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分别联合不同青光眼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NVG患者74例(74眼)。随机分为引流阀植入组与小梁切除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分别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共随访半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使用雷珠单抗7 d后虹膜新生血管的状况,以及治疗前后眼压、视力以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7 d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率100%。两组眼压:术后7 d开始至术后6个月眼压均较注射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眼压比较,术后3个月及6个月引流阀植入组眼压均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平均值:术后3个月及6个月引流阀植入组均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青光眼手术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并发症。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分别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较联合小梁切除术更能降低患者眼压及改善视力,且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7例(37眼)作为研究对象,于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等待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情况在合适的时机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情况、各时间点眼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复诊,视力提高27眼,视力不变7眼,视力下降3眼。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1周与治疗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活动性出血情况发生,术后1d,有4眼出现前房少量积血,2眼出现玻璃体积血。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改善视力,控制眼压,效果明显,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结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83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 将行全视网膜光凝术 + 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的 40 例 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全视网膜光凝术 + 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 43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 对比两组临 床疗效及不同时期眼压。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P <0.05 );治疗后 7%d 、治疗后 1 个月及治疗后 6 个月,两组眼 压水平较治疗前均较低,且观察组更低( P <0.05 )。 结论: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 光眼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联合前房注射康柏西普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该院行玻璃体腔联合前房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2例(1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玻璃体腔联合前房注射康柏西普,待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2~7d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2周后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患者随访时间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注药后血管消退情况、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介质混浊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能否行PRP。结果玻璃体腔联合前房注射康柏西普后2~7d12眼虹膜及房角血管消退,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均下降(P0.05)。术后2眼(16.67%)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0眼(83.33%)视力无明显变化,无视力下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1周,11眼(91.70%)屈光介质恢复透明。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前房积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2周,11眼(91.70%)能行PRP。结论玻璃体腔联合前房注射康柏西普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为后续开展PRP创造了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及眼压控制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34例NVG(35眼)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5d后行Ex-press引流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新生血管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注射雷珠单抗3~5d后的34例(35眼)NVG患者新生血管完全消退,随访6个月,无新生血管复发病例。34例患者手术完全成功29例(85.29%),条件成功5例(14.71%);术后1、2、3d,1、2、3周,以及1、3、6个月患者眼压显著低于手术前,手术前后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1、3、6个月视力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有6例患者出现浅前房,2例患者出现脉络膜脱离,3例患者术后第2~3天前房出现少量出血,对症处理后均有所好转。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联合Ex-press植入术能够有效控制NVG患者眼压,改善患者视功能,且进一步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39例(4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7d视网膜光凝。结果;眼压降至20mmHg以下36只眼,占85.71%;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基本消失30只眼,占71.4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消退36只眼,占85.7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林敏玲  陈雪娟  吕帆 《全科护理》2016,(29):3082-308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围术期护理相关事项。[方法]回顾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ROP手术的病例24例(48只眼),均在确诊ROPⅠ区阈值前Ⅰ型或阈值期病变后72h内表面麻醉下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mL,术后1周内观察眼底病变消退、转归情况,对术前准备、术中、术后护理情况总结分析。[结果]24例(48只眼)患儿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眼部及全身感染情况,未发生手术相关的窒息、缺氧等不良反应。玻璃体腔注药后1周,病变嵴完全消退、血管扩张及新生血管明显减轻或消退者22例(44只眼),另2例(4只眼)注射后病变减轻不明显,经光凝治疗后病变控制。[结论]科学合理的围术护理对成功的玻璃体腔注射治疗ROP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商品名Lucentis)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新生血管性眼病患者44例(45眼),患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压等变化情况。结果 28眼治疗后第1、2、3、6月平均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他各组患眼治疗后CM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在短期内使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减轻视网膜水肿,提高患眼视力。在规范操作下进行球内注射雷珠单抗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光凝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 28例(28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半导体激光光凝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降眼压效果,对手术并发症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28例虹膜新生血管激光光凝后眼压未降低,维持激光光凝前水平;术后 1周眼压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诊 12个月,眼压控制良好;术后 1年功能性滤过泡24只眼;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FFA及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1例(32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注射策略为1+PRN,治疗后1 d,2周,1、3个月复查,比较注射前后BCVA(Log MAR视力)、OCT及FFA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BCVA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注射前有明显改善。FFA检查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明显改善。注射后2例一过性眼压轻度升高以及部分病人有小片结膜下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是治疗特发性脉络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光眼阀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围术期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4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给予青光眼阀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并实施术前及术后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4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中完全成功率60.42%(29/48)、部分成功率33.33%(16/48)、手术失败率6.25%(3/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2/48)。[结论]青光眼阀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人实施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治疗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NVG)患者视力、眼压及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NVG患者42例(4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21例(21眼),A组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B组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观察两组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消退时间、复发率);比较两组玻璃体腔注药前(T1)、注药后(T2)及小梁切除术后1周(T3)、1个月(T4)、3个月(T5)、6个月(T6)时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T1、T4时血清IP-10、TNF-α、VEGF水平;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1)。两组复发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T5、T6时BCVA水平较T1时显著升高(P0.01),T3~T6时眼压较T1时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不同时点BCVA、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两组血清IP-10水平均较T1时升高,血清TNF-α、VEGF水平均较T1时降低,且A组上述指标升高及降低程度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NVG均可使新生血管消退,有效控制眼压、改善视力,但康柏西普在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控制炎性反应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行单纯睫状体冷冻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Ahmed引流阀植入术、全视网膜光凝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升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应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术、全视网膜光凝综合治疗,可实现眼压的控制,保护患者视力,具有一定安全性,但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术中应加强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Ahmed青光眼阀(AGV)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大庆油田总医院眼科行AVG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5例,对他们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1 a平均眼压18.8 mm Hg,手术成功率86%。结论 AGV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睫状体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20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睫状体冷凝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术后观察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2 a,14例眼压完全控制,10例视力同术前,10例视力较术前提高0.02~0.1,19例新生血管消退,3例眼球萎缩.结论 睫状体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有效控制眼压,消退新生血管,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护理措施。,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5例青光眼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末次复诊视力稍有提高9眼,视力无变化6眼。15眼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或部分消退,临床症状缓解,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对青光眼引流阀植入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患者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掌握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及时对症处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及前房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羊膜移植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NVG患者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研究组给予玻璃体腔及前房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羊膜移植辅助小梁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视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1周和6个月,2组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眼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眼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总回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体腔及前房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羊膜移植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NVG,能促使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快速消退或萎缩,有效改善患者视力、眼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