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原文足少阴肾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简析足少阴属肾经,中医认为肾主骨髓,其华在头发。如果是血气盛壮的人,他的肾气就强,肾气强,骨髓就充满,他的头发就黑而有光泽;如果气血虚,则肾气弱,肾气弱,骨髓也会容易枯竭,不能滋养头发,所以头发就变白了。  相似文献   

2.
正"肝病候"导引法原文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相似文献   

3.
“肾者胃之关”见于《素问·水热穴论》,是在论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时提出的。后世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说:“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之肾者胃之关也”。明代医家张介宾注释说:“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  相似文献   

4.
<正>虚劳膝冷候导引法原文肾弱髓虚,为风冷所搏故也。肾居下焦,主腰脚,其气荣润骨髓。今肾虚受风寒,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则脚酸疼屈弱。简析膝盖和腿发冷是因为人的肾气不足、髓海空虚,又被冷风侵犯所致。肾在人体的下焦,腰和腿的功能都为其所主,肾气可以营养、温润骨髓。如果人原本肾虚又感受风寒,则膝盖和腿就会发冷。如果长期不愈,腿脚就会酸疼,并且屈伸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5.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发育生殖之源,并与其它脏腑组织有密切关系。肾与膀胱的开阖主宰于肾,有赖肾之气化,故称“肾司二便”。只要肾气充实,气化功能正常,则膀胱开阖正常;肾气虚,气化失权,则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甚则失禁。治疗方法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  相似文献   

6.
“肾合膀胱”一语,出自《灵枢·本输篇》。其意谓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共同先成对津液的气化和排泄。津液之所以贮存于膀胱而不漏泄,是赖肾气的固摄功能;当津液贮存到一定的程度时能及时排出体外为尿,依赖的是肾脏的气化功能。在病理情况下,“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当肾脏的固摄功能衰弱时,则膀胱不约,可出现尿频、遗尿,甚至尿失禁;若肾的气化功能不利时,则膀胱不利,而引起小便癃闭等病证发生。因此,祖国医学认为:膀胱乃水液归注之腑,其开阖无不依赖肾气之启闭。临证时,凡因肾气衰弱引起的膀胱气化失常的多种病证,均遵循《内经》“治  相似文献   

7.
遗尿病是指小儿超过5岁以上,不能自主控制尿液,熟睡中经常不觉小便自遗、醒后自觉。轻者一夜1次,重者一夜2~3次。肾气散是指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把量扩大100倍研末服用。《灵枢·九针》云:“膀胱不约为遗尿。”《诸病源候论·遗尿候》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束于水故也。”由此说明膀胱不约是引起遗尿的主要原因,但是肾与膀胱相表里,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先天肾气发育未充,肾阳亏虚直接影响膀胱气化,三焦决渎,导致尿液失调。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肾阳偏虚之证,愚从肾阳化气行水,得出从肾治遗。1一般资料100例均来源于…  相似文献   

8.
"肾气丸"组方精谨、效专力宏、一方多证,而且完美融合《周易》神韵。作者认为"肾气丸"精韵在于揭示肾内水火同宅,两者有机融为一体,肾气源于水火所化之元气,而元气内孕元阴元阳,此乃一身所赖,亦为人身大本;水为火之主,火为水之用,水得火则温,火得水则秘,"水火合德"则"少火生气"而"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
<正>虚劳阴下痒湿候导引法原文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风邪乘之,则瘙痒。简析身体因过度劳累后变得极度虚弱,此时会肾气不足,所以阴部发冷,并有自汗出,若此时感受风邪,则阴部会发生瘙痒。原文《养生方·导引法》云:偃卧,令两手布膝头,取踵置尻下,以口纳气,腹胀自极,以鼻出气,七息。除阴下湿,少腹里痛,膝冷不随。  相似文献   

10.
正"大便难候"导引法原文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为荣卫,其糟粕行之于大肠以出也。五脏三焦既不调和,冷热壅涩,结在肠胃之间。其肠胃本实,而又为冷热之气所并,结聚不宣,故令大便难也。又云: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又,渴利之家,大便也难,所以尔者,为津液枯竭,致令肠胃干燥。  相似文献   

11.
中医“肾”与耳关系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学早就提出"肾"与耳的密切关系,称谓:"肾开窍于耳","肾主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发现肾与耳这两个相距较远的器官,在解剖组织结构和酶的含量与分布方面;在水和电解质平衡生理机制以及两个器官对某些药物的药理  相似文献   

12.
自张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多认为肾气丸功效为滋阴助阳、温化肾气,附子、桂枝2味药作"温补肾阳"而设,并于众补阴药中起到"阴中求阳"之妙。笔者认为仲师取名肾气丸的原意当为"实肾气",即恢复肾的生理功能;桂附二药则寓"治未病"之意,即"见肾之病,知肾传心,当先补心火"也。  相似文献   

13.
中药敷脐结合手法治疗小儿遗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遗尿症临床较多见,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中医学认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不能温煦膀胱;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膀胱气化失调,不能制约水道则为遗尿.<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清·李中梓<证治汇补·遗尿>说:"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肠,若心肾气损,肠气虚冷,传送失度,必具遗尿之患……".  相似文献   

14.
正足跟痛是妇人产后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足底及足跟疼痛,行走或运动时加剧,属中医学中"痹症""经筋损伤"等范畴。现就其虚损病因病机作一初步探讨。1肾气不足肾是医家治疗足跟痛的首要着眼点,《王旭高临证医案》言:"肾主骨,膝者,骨之溪谷也。肾虚则骨髓空,而寒湿乘之,两足跟痛及于膝。"从经脉循行来看,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足跟,上行下肢内侧,足跟为其经脉之起始,故肾气充盛则腰膝足跟健旺有力,活动自如。妇人产  相似文献   

15.
白晓辉  陈剑坤  李际强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94-1596
膀胱咳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咳则遗尿",其病位除肺与膀胱外,与脾、肾、三焦也有密切关系.治疗膀胱咳应首辨虚实,实者为邪气阻滞,三焦气机不利;虚者为肺脾肾虚,膀胱失约.根据病机将膀胱咳分为三型:三焦不利,气机逆乱,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肺寒水饮,膀胱不利,甘草干姜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主之;肺脾肾虚,气化失常,黄芪建中汤、金匮肾气丸主之.在临床上应用经方辨证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谢青云 《家庭中医药》2019,26(11):64-65
<正>"鼻生疮候"导引法原文鼻是肺之候,帅气通于鼻。其脏有热,气冲于鼻,故生疮也。简析鼻子是肺脏的外候,肺气与鼻相通。如果肺脏有热,则热气上冲于鼻腔,使鼻子发生红肿热痛的疮疡。原文《养生方导引法》云: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五通。治鼻疮。说明此导引法取踞坐式,坐时臀部和两脚面落于地面,两手抱膝,膝盖上耸。练习  相似文献   

17.
正"脾病候"导引法原文脾象土,王于长夏。其脉缓,其形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而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萎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简析脾脏具有土的气象,在长夏(农历六月)之季兴旺;脾脉为缓,对应口,发声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髓核或部分软骨盘通过它周围环状韧带的薄弱点向他处突出而言.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痹症"的范畴.<金匮翼>说:"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因之."<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说:"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腰为肾之府,肾脉循行"贯脊属肾",可见腰脊痛与肾之关系甚密.  相似文献   

19.
<正> "转胞"作为一病名,源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有人据此,将转胞解为妊娠小便不通,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解曰:"转胞,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妇因胎压迫膀胱,出现下腹胀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种病证".其实此种解释尚欠全面.考《诸病源候论转·胞候》:"转胞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名为胞转,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或病由小便应下,便强忍之,或为寒热所迫……",对症状和病因作了更详细的描述,指出此病非单  相似文献   

20.
小儿遗尿症临床较多见,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中医学认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不能温煦膀胱;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膀胱气化失调,不能制约水道则为遗尿。《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清·李中梓《证治汇补·遗尿》说:“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肠,若心肾气损,肠气虚冷,传送失度,必具遗尿之患……”。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敷脐结合手法治疗小儿遗尿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14岁,平均11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9年。全部患儿均做血、尿常规检查,其中,38例行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