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桡动脉穿刺在全麻手术患者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全麻手术患者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置管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2017年1—10月,选取我院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桡动脉穿刺法,即桡骨茎突内侧搏动最明显处进针,穿刺角度为20°~30°;试验组采用改良桡动脉穿刺法,即先触摸到桡骨茎突内侧搏动最明显处,再沿桡动脉向心方向走约2cm处进针,穿刺角度为30°。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与肿胀发生率及手术期间血压波形不稳定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与肿胀发生率及血压波形稳定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桡动脉穿刺可提高全麻手术患者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置管的成功率,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维持血压监测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型桡动脉穿刺测压固定装置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我院ICU桡动脉置管监测有创血压的清醒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型桡动脉固定装置)和观察组(改良式桡动脉固定装置),各40例。比较两组肢体舒适度、置管后包扎固定所需时间、更换纱布时患者呛咳时间及置管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肢体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后包扎固定所需时间、更换纱布时患者呛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肢体末梢肿胀、周围皮肤发红、管道堵塞、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型桡动脉穿刺测压固定装置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置管肢体的舒适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在有创血压监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入住急诊监护室行桡动脉置管监测有创血压的清醒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固定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法,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包扎固定所需时间、穿刺侧肢体末梢肿胀、置管处周围皮肤发红、管道堵塞、意外拔管等情况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带管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法可提升患者置管侧肢体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病人,不同松气时间联合手指操运动对病人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246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121例)和对照组(1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术后缩短压迫时间并配合手指操康复运动,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后穿刺点渗血、血肿、手掌前臂肿胀、肢体远端发绀、麻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及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穿刺点渗血和血肿发生例数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手掌前臂肿胀、肢体远端发绀、麻木和疼痛例数较对照组少且差异明显。[结论]缩短压迫时间配合手指操运动可有效缓解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侧肢体疼痛、肿胀、麻木等不适症状,同时在不增加穿刺点出血与血肿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提升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动脉穿刺对全身麻醉手术病人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置管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9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采用给予镇静剂后动脉穿刺,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后动脉穿刺,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穿刺时心率、收缩压及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行动脉穿刺过程中,两组病人心率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给予镇静剂后动脉穿刺可提高全身麻醉手术病人有创血压监测动脉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心率和血压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将我院肿瘤科需行PICC置管的129例肿瘤病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66例。两组病人置管后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止血;试验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以自制纱布块加压,将精确测量后的弹力绷带经修剪后(简称改良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持续渗血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的渗血量和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证实,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明显缩短持续出血时间,可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的止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弹力止血装置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7年7月接受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7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8月—2017年10月接受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72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使用3M自粘弹力绷带包扎桡动脉穿刺点,观察组使用自制的简易弹力止血装置压迫桡动脉穿刺点。评价干预期间两组病人血肿、皮下出血、张力性水疱、手部肿胀、渗血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皮下出血、手部肿胀、渗血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中使用自制简易弹力止血装置,可以减少病人术后皮下出血、手部肿胀、渗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固定保护套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某三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选择使用临时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的5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固定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将使用传统固定方法的26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使用固定保护套的30例病人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病人置管期间皮肤疼痛情况,记录并比较感染、出血、管道移位及滑脱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穿刺点感染、出血、管道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固定保护套的设计合理,可有效减轻病人疼痛,可有效减少病人置管期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尺、桡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06例患者分别采取桡动脉或尺动脉置管行有创监测,并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1次穿刺成功率、出血、感染、动脉痉挛、肢体远端缺血、非计划性拔管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合理评估和严密监测,尺动脉途径置管可成为桡动脉置管的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PICC置管病人进行安全管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并发静脉炎6例,穿刺部位渗血3例,导管阻塞2例,未发生导管感染、移位、脱管、断管等并发症,无病人投诉及护患纠纷。[结论]加强PICC置管的安全管理可有效防范和降低置管风险,避免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在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76例机械通气病人采用桡动脉置管,接通测压装置,常规抗凝,定时冲管,做好置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7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无出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持续地观察机械通气病人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提高机械通气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种对早产儿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路径。[方法]对我科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10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胫后动脉组(n=37)、桡动脉组(n=34)、股动脉组(n=33),对3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穿刺置管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留置时间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护理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胫后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在ICU置管病人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置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常规护理的ICU置管病人336例作为对照组,以采用风险管理的ICU置管病人36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的管道护理合格率及管道滑脱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气管插管、尿管、鼻饲管及静脉留置针管护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管道滑脱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置管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能提高护士管道护理水平,提高管道护理合格率,降低管道滑脱率,从而降低管道不良事件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臂不同穿刺部位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左侧乳腺癌术后右上臂采用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留置PICC导管的化疗病人322例,随机分为上臂上段(上1/3)置管108例(A组)、上臂中段(中1/3)置管108例(B组)和上臂下段(下1/3)置管107例(C组),比较3组病人穿刺部位渗液、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病人舒适度。[结果]A组发生穿刺部位渗液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移位5例;B组发生穿刺部位渗液4例、机械性静脉炎3例、导管移位2例;C组发生穿刺部位渗液7例、机械性静脉炎8例、导管移位3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C组(P0.05),且B组病人舒适度明显高于A组、C组(P0.05)。[结论]血管超声下PICC置管穿刺部位应尽量选择上臂中段(中1/3),能有效减少局部渗液、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周军   《护理与康复》2017,16(11):1238-1238
正经皮动脉置管为临床诊疗提供实时、准确、连续的动态血压监测,同时也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动脉血采集通道,在临床重症监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不稳定,末梢循环差,术后常规留置动脉置管[3]。由于患儿术后哭闹、吵动,镇痛、镇静不足,易引起桡动脉置管处反复牵拉、摩擦,导致置管固定部分松脱,穿刺针眼处渗血、渗液,非计划性拔管增  相似文献   

16.
股静脉穿刺置管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丽萍  王桂兰  蒋志梅 《护理研究》2007,21(12):1094-1095
[目的]对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改良以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选择2003年—2006年卧床危重心脑血管病人40例为实验组,行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1999年—2002年3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30例,总穿刺成功率100%,误穿刺股动脉5例,局部血肿发生3例,局部渗血2例;比对照组穿刺成功率高(P<0.05),误穿股动脉发生率及局部渗血发生率低。[结论]改良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捷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尤其能减少误穿股动脉、局部渗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对PICC置管化疗间歇期病人导管管理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化疗病人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带管期间行常规性护理管理,观察组带管期间实施微信平台管理,比较两组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皮肤过敏、穿刺点渗血、静脉血栓、导管滑脱、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带管日常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运动管理能力、日常导管观察能力、导管维护依从性、导管异常处理能力、导管管理信心及导管管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症状维度、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信平台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化疗病人导管管理能力,降低病人置管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置管期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制术肢肿胀一体化处理装置在冠脉介入术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56例经桡动脉穿刺的冠心病介入术后术肢肿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毛巾包裹冰袋冷敷肿胀术肢,实验组采用集抬高-冰敷-肢体活动为一体的自制术肢肿胀处理装置.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术肢肿胀处理过程中冰袋滑脱、移位、皮肤冻伤、更换冰袋消耗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术肢肿胀处理过程中冰袋滑脱、移位、皮肤冻伤发生例数、更换冰袋消耗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后护理中应用自制术肢肿胀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肿胀术肢的效果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一种对早产儿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路径.[方法]对我科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10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胫后动脉组(n=37)、桡动脉组(n=34)、股动脉组(n=33),对3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穿刺置管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留置时间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护理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胫后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穿刺侧肢体定时运动对预防输液局部肿胀的作用,以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方法]将使用静脉留置针的383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将留置静脉留置针的肢体放于病人身体两侧,告知病人尽量减少肢体活动。干预组将留置静脉留置针的肢体抬高并定时运动。[结果]干预组静脉留置针留置侧肢体肿胀率低,留置时间长。[结论]将静脉留置针侧肢体抬高并定时运动可有效防止穿刺部位肿胀、延长留置针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