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科联合救护模式在九寨沟地震后大批量伤员集中快速收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8例九寨沟地震伤员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科联合救护模式,包括严密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合理调配、物资准备及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并对伤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结果]通过多科联合救护方案的临床应用,所有伤员快速安全的转至病房,妥善安置,无一例发生差错事故、无一例感染、无一例病人发生并发症,病人情绪稳定。[结论]多科联合救护模式方案能快速、有效地接收地震后伤员,能最大限度保证伤员的安全,实行合理的救治,减轻灾后创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在"808"九寨沟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8月8日—2017年8月13日在我院骨科住院的地震病人8例采取项目管理救治模式,具体包括成立跨学科应急项目组;明确项目组成员救灾任务;实施双轨制工作模式,保障院内院外病人安全;重视过程管控,加强一线救援医务人员应急救治能力培训,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与有效性。评价实施项目管理救治模式后院内地震伤员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满意度及医护人员应急救治能力。[结果]应用项目管理后,地震伤员未发生死亡,且未发生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骨科常见并发症。1例老年伤员在术后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经积极处置后治愈。住院满意度总分为(99.13±1.81)分,参与救护的30名骨科医护人员应急救治能力较参与前有所提高(P0.05)。[结论]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地震伤员救治水平与医务人员应急医疗业务能力,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安虹  姜兰  陈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1931-1932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战时的经验作为灾害医学救援的模式。“5·12“汶川大地震后,作为灾区的一家大型军队医院,我院以较高的军事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迅速启动科室野战救护预案,成立地震伤员手术抢救指挥小组,利用野战救护装备建立野战手术抢救区,以野战救护模式对大批地震伤员进行紧急手术,确保了住院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大批地震伤员的有效救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全国卫生医疗机构派出多批次的医疗队进驻灾区。我院地处灾区,收治了大批地震伤员,并与多系统、多学科的专家组、医疗队共同协作,展开了“地震伤员手术救治大会战”。面对如此重大的任务,我科启动了大批手术伤员救治预案,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了手术救治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在手术救治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应急条件下的规范化手术管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地震伤员分诊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批量地震伤员集中分诊救治的模式。方法将战创伤救护模式运用于大批量地震伤员的分诊救治实践。结果依托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参照战创伤救治模式组织实施成批伤员救治,保证了指挥协调通畅、分类预检及时、重伤救治有序、后送保障有力,充分发挥了军队医院应急机动、快速反应的优势。结论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平战时期战创伤救护模式,对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从5月20日我院开始收治了从四川转运过来的地震伤员,共24名,由于是大批地收治,而且有部分伤员病情比较严重,除了多发性骨折以外,个别伤员合还合并有颅脑损伤、肺部创伤等。为了提高和保证护理质量,我院骨科专科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加大护理力度,现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重视超声技术在地震灾害急危重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提高我国灾害医学救援水平。方法:根据近年来我国历次重大地震医学救援中超声技术对急危重伤员的救治经验,综合分析。结果:超声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历次重大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援中,对颅脑外伤、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以及四肢骨折等急危重伤情的快速甄别发挥了重要的救治作用。结论:超声技术将在地震急危重伤员的科学救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志愿者服务在地震成批伤员救治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伤员救治中志愿者服务的特点,提出组织以医院护理志愿者为应急、社会志愿者为补充、最终以待就业和退休护理人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对其进行岗前基础培训、转运安置培训及跟班专业指导。此次志愿者服务由于组织、培训和管理得当有利,有效调动和保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作用,为批量伤员及时有效的救治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平时和战时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治疗在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在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转入的四川地震伤员:①成立抗震救灾治疗小组参与"爱心病房"全程查房及床边一对一治疗;②建立完善的地震伤员信息资料;③分类制定阶段性康复指导及治疗方案。结果接受近3月的康复治疗后,36例地震伤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治疗前23例vs治疗后0例,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0分(治疗前32例vs治疗后4例,P<0.01)、心理情绪不稳定者(治疗前36例vs治疗后6例,P<0.01)都有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28.75±14.61)与治疗后(75.83±19.55)比较,治疗后明显提高(P<0.01)。目前,已按照卫生部规定的出院标准出院。结论在综合医疗的同时,早期康复指导和治疗,避免或减轻了伤员残疾的发生,为其早日重返社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急诊救治大批量伤员的护理活动中应用层级护理模式,保证急救工作快捷、安全、高效地开展,以降低伤员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将2008年12月~2010年9月我科未实施层级模式。抢救的大批量车祸伤员及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列为对照组,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科实施层级模式后抢救的大批量车祸伤员及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列为试验组,比较两组伤员的救治时间。结果:使用分层级护理模式后,伤员来院到接受救治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危重伤员接受救治的平均时间缩短,抢救成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患者和医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组层级管理能及时发现危重伤员,抢救时增加了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度,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医师对分层级护理模式表示赞赏与认同,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在高原地区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7月批量收治31例地震伤员,采用统一明确检查分类、实施救护小组负责制、开放绿色生命通道、批量地震伤员转运、提供个性化专科救治方案、对伤员有效心理支持等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对其进行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及临床治疗。结果 31例伤员的抢救成功率为100%,无一例伤员因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无一起医患纠纷,31例伤员均康复出院或病情稳定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结论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提高了医疗团队的高原护理能力及灾后护理能力,确保了高原地区的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有效预检分诊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有效的预检分诊对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的意义.方法 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12日至5月25日灾后2周内大量伤员送入医院.所有伤员按伤情程度分为急危重症、中度、轻伤并分别在手腕上戴红、黄、蓝色标识带(短时间死亡者戴黑色标识带),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伤员的诊治顺序.对伤员分区落实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负责诊治,完成基本检查、清创、换药、皮试后肌注TAT等.诊治过程中对每位伤员建立急诊病历,记录检查处理情况,处理时间,对需行进一步检查的开检查单,病情较急重或需进一步住院治疗者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立即协助完成相关检查并转送入院.结果 2周内共预检分诊伤员2171人,进行急诊清创手术985人,其中1418人患者入院治疗,急诊室死亡13人.死亡病例中9人为复合伤,4人为单纯严重颅脑损伤.结论 在大型灾害的救援中,有效的预检分诊能够区分病情轻重,降低死亡比例,在保障伤员救治顺利进行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帐篷ICU在救治地震后危重伤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对帐篷ICU在救治地震后危重伤员中的作用进行总结评价. 方法 "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与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在抗震帐篷内建起重症监护病房(ICU)(简称帐篷ICU),通过分析地震后帐篷ICU收治的危重伤员的综合救治过程,总结帐篷ICU的作用. 结果 在帐篷ICU内,成功抢救了感染性休克的战士、创伤性休克的余震伤员、挤压伤与筋膜间隔综合征的中学生、被埋168 h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灾民、心跳骤停的车祸伤员与老年灾民.以及开展断肢再植伤员、震后开胸手术的监护,同时还可以进行教学查房和卫勤演练. 结论 帐篷ICU不仅是各类危急重症伤员进行监护和救治的场所,而且是重大和重要手术术后监护和康复的场所,也是危重病急救医学教学互长的场所,更是军事卫勤演练的重要试点.  相似文献   

14.
芦山地震发生后4周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400人次,其中入院治疗325人,手术238台(骨科手术202台),危重伤员28人,重症伤员1人。为了避免和减少伤员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减少残疾,实现早日康复,自震后28h起,该院康复医学科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早期康复护理流程:成立早期康复护理应急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筹备早期康复护理技术人员,并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早期康复护理信息平台,做到信息畅通;加强与专业人士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使地震伤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和治疗。截至震后4周,伤愈康复出院178人次,占总接诊伤员人次的44.5%;69例在医院温江院区住院的骨折术后伤员零死亡。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汶川地震后2702例伤员救治中的医院感染管理.迅速设立地震伤员专用临时快检处置医,将67例疑似气件坏疽感染的伤员送入专用帐篷;尽快处理伤员的污染衣物,做好个人卫生管理;建市地震伤员集中收治病区和感染伤口伤员专用病房;强化各项控制院内感染管理的措施.经过严格的管理,未再发生新的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地震,亡27人,失踪1人,受伤570人左右,收入我院的伤员共计41人,其中经直升机及陆路转运入我院的危重症伤员7人,通过我科连同多学科医疗护理资源整合,共同救治伤员,使伤员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标准的救治,1周内病情好转,均顺利转出重症监护室。2008~2017年我科共参与了4次地震伤员的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救治经验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雅安地震伤早期急救方法,探讨处理重大灾难发生后的急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地震发生后24h内早期收治的伤员救治情况。结果:地震发生后我院早期救治伤员107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平战结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利用远程会诊系统指导震后早期伤员救治是提高救治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2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发病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探讨,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汶川地震2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73.1%。死亡率随着功能衰竭的器官数量增多而增高,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死亡率为100%。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死亡率高。强调对MOF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治疗上的统筹兼顾,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在突发批量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325批次共2219例突发批量伤员的临床资料,在批量伤员救治时采用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分析其急救效果。结果收治的325批次2219例突发批量伤员中,急诊死亡34例、院内死亡19例,救治成功率达97.61%。在大批量伤员的抢救过程中,未发生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的情况,无医患纠纷发生。结论建立科学、规范的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是保证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黄萍  沈红  陈雁  刘瑛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6-327
目的 探讨成组化分诊模式应用于三级医院应对大规模成批伤员救治的效果.方法 按照成组化分诊模式建立检伤分诊小组,按照简单检伤分类及快速治疗程序对124例爆炸伤伤员进行检伤分流管理.结果 124例伤员中分流到红区救治35例,黄区30例,绿区59例,分诊合格率100%.本组中严重多发伤及复合伤34例,行清创手术118例,损害控制性手术10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7.1%.结论 成组化分诊模式应用于三级医院应对突发大规模成批伤员救治,可以迅速建立良好的检伤救治秩序、提高分诊全程管理的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