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为职业病脑康复科,部分住院患者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或人工气道保持,行气管切开术后置管时间较长。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气管套管固定是棉质布系带固定加颈部敷贴水胶体敷料法、海绵带搭袢固定法、止血带固定法。棉质布系带固定加颈部敷贴水胶体敷料法其缺点是布带容易被血液、痰液污染而变的僵硬,摩擦皮肤后出现湿疹、溃疡,甚至糜烂出血,增加病人痛苦且舒适度差。污染后的颈部系带容易发生感染,更换时容易发生外套管脱出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对扣PVC气管套管固定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95例气管切开病人按床位单双号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棉条固定法,观察组采用新型对扣PVC气管套管固定带进行固定,观察两组病人颈部皮肤受损情况、气管套管脱出率,护士更换气管套管所耗费的时间及更换频率,连续观察2周。[结果]观察组病人皮肤受损分值、护士每次更换套管固定带所需时间、两周更换频率、气管套管脱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对扣PVC气管套管固定带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气管套管脱出率低、舒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棉带固定患者气管套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系带固定气管套管,观察组使用自制棉带固定气管套管,比较两组套管脱管移位发生率、局部皮肤损害发生率及更换套管带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套管脱管移位发生率、局部皮肤损害发生率、更换套管带所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棉带固定气管切开套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刘聪  霍春暖  薛云娜 《护理研究》2015,(8):1019-1020
[目的]观察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对护理工时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神经内科监护室(NICU)气管切开病人,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奇数次更换气管套管固定带时采用棉布固定带(对照组),偶数次更换时采用新型固定带(观察组),记录两组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带所耗护理工时。[结果]观察组所耗护理工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新型气管套管固定带可明显缩短固定气管切开套管所用工时,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潘进钱  张孝琴  郑漫艳 《护理研究》2004,18(12):1105-1105
气管切开术中,缚在颈部固定外套管的纱布系带松紧要适度,过松可导致外套管脱出,过紧可影响颈静脉回流[1] 。然而对气管切开置管时间较长的病人,即使松紧适度,因纱布系带勒压与摩擦颈部皮肤,也经常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鉴此,2 0 0 0年9月—2 0 0 3年9月,我科对70例颅脑外伤昏迷病人在行气管切开固定外套管时,将止血带套在纱布系带外面,结果皮肤发红、糜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减少。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9月—2 0 0 3年9月我科共收治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8分以下的脑外伤病人70例,皆于入院2 4h内行气…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术中,缚在颈部固定外套管的纱布系带松紧要适度,过松可导致外套管脱出,过紧可影响颈静脉回流。然而对气管切开置管时间较长的病人,即使松紧适度,因纱布系带勒压与摩擦颈部皮肤,也经常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鉴此,2000年9月—2003年9月,我科对70例颅脑外伤昏迷病人在行气管切开固定外套管时,将止血带套在纱布系带外面,结果皮肤发红、糜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减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例应用气管导管抢救气管套管脱出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咽喉部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的急救手术。术后气管套管常因咳嗽、翻身、套管系带过松或患者自行将套管拔出等原因而脱出[1]。气管套管脱出紧急处理方法是重新置入气管套管。2004年我科收治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第5天翻身后出现气管套管脱出,因患者肥胖,同时存在颈部皮下气肿,气管套管相对较短,故予置入气管插管用的气管导管,从而开放气道,待皮下气肿消退后更换气管套管,使患者成功度过危险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女,18岁,学生,身高160 cm,体重85 kg。因发热5d抽搐半天,于2004年11月3日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8.
气管套管固定带是用于气管切开术或喉造瘘口后佩戴起固定作用的保护用品。目前,国内外气管套管固定带大多是由棉布制成,绕过颈周避开颈动脉在一侧颈部打死结,将气管套管固定于颈部[1-3]。由于棉布吸湿性强,在使用过程中极易被血液、痰液、汗渍污染并变硬,摩擦颈周皮肤致发红,严重时破损。频繁更换污染的固定带,引起患者伤口疼痛、呛咳,不仅增强患者的痛苦,还容易造成在更换过程中脱管,增加护理工作量。2011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设计制作的一种可调节气管套管固定带应用于临床气管切开和喉造瘘口后佩戴气管套管,使用方便、易清洁消毒、更换时刺激少、快捷、省时,经过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手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和呼吸状况,防止昏迷患者发生窒息。临床上使用的传统气管套管系带固定法,更换套管系带的过程耗费时间长,需2人操作,程序繁琐,增加了意外脱管的风险。两端的系带常因汗渍、血痂、痰液污染而变硬、变形,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及对颈部皮肤的刺激、导致皮肤潮湿甚至破溃。为解决气管切开患者套管系带固定的方法及颈周皮肤感染的问题,笔者设计制作了新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是在紧急危重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常用急救方法,由于其具有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便于吸痰、使患者舒适以及可以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因此在临床危重患者中应用广泛。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目前,气管切开患者常用棉质扁带固定气管切开导管,但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颈部棉质扁带容易被呼吸道分泌物或汗液污染,潮湿的绳带易腌渍颈部皮肤致使局部发红破溃;(2)潮湿和污染的棉质扁带的频繁更换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存在气管切开套管脱出和移位的风险;(3)棉质扁带长时间使用易卷曲变细,容易勒伤颈部皮肤。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科自2012年9月起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在临床经57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玉梅  陈少霞  张江平 《全科护理》2013,11(13):1209-1210
[目的]探讨饮食管理在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44例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病人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特别注重早期营养饮食管理。观察两组病人发生呛咳、便秘、误吸及减少住院天数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呛咳、便秘、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减少住院天数情况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营养饮食管理可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病人呛咳、误吸、便秘的发生率,减少病人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2.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很多,且有很多患者置管时间较长,在护理工作中,除需要常规气管切开护理外,选择正确的气管切开固定带也非常重要,笔者选择使用输血器和棉布质系带固定气管切开外套管,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材料:一次性输血器、棉布质系带、硬质金属丝、剪刀。2.制作与应用:先剪去输血器的莫菲氏滴管段及下端过滤段,然后用硬质金属丝将棉质布带从剪过的输血器中穿过,再测量患者的颈围,选择包有棉质布带的输血器的长度,且棉质布带的长度超过输血器的长度,足够用于打死结。制  相似文献   

13.
蔡丽萍 《护理与康复》2019,18(12):44-46
目的观察新型双根止血带联合输液管交叉固定法在ICU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单根棉质白色系带打死结固定法固定气管切开套管,观察组采用新型双根止血带联合输液管交叉固定法固定气管切开套管。比较两种固定方法在气管切开套管的固定效果、皮肤损害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气管切开套管外移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皮肤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双根止血带联合输液管交叉固定法固定效果更好,能有效地保护患者颈部皮肤,减轻患者不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性化堵管技术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因颅脑疾病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直接拔管技术组20例、常规拔管技术组20例、个性化堵管技术组20例。直接拔管技术组在病人具备拔管指证后直接拔管;常规拔管技术组在病人具备拔管指证后按常规先试堵管24~48h后再拔管;个性化堵管技术组在病人没有达到拔管指证前,但达到试堵管指证时即改变吸氧途径并实施试堵管,应用气管切开试堵管装置,实施个性化的堵管流程后再拔管。拔管后对3组病人拔管后的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SpO2)、再次插管率、气管套管带管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个性化堵管技术组病人呼吸困难发生率、SpO290%发生率分别为0,5%,带管时间为(15.00±5.27)d;直接拔管技术组呼吸困难发生率、SpO290%发生率分别为30%、50%,带管时间为(29.00±4.10)d;常规拔管技术组呼吸困难发生率、SpO2 90%发生率分别为15%、30%,带管时间为(23.00±4.31)d,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堵管技术可有效缩短气管切开病人的带管时间,减少拔管对病人呼吸的影响,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改进气管套管固定带并应用于气管切开术患者, 观察改进的气管套管固定带固定效果及固定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防范措施。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科行气管切开术的14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Ⅰ(50 例)、实验组Ⅱ(50 例)、对照组(48 例),观察三组皮肤损害发生率、舒适度及脱管情况。 结果 三组的皮肤损害发生率分别为4.00%、12.00%、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的舒适度和意外脱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改进的气管套管固定带固定安全、操作简单,可有效防止意外脱管事件,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陈星梅 《全科护理》2013,(32):2986-2987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湿化方式对气道的影响.[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湿化气道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静脉泵持续泵入氨溴索湿化气道,对两组1周内更换气管套管次数、湿化满意度、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更换气管套管次数少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氨溴索微量泵持续湿化气道优于传统的间断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彩云 《全科护理》2013,11(2):104-105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气管导管为管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1例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病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发生气囊漏气5d~7d后采用传统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实验组在发生气囊漏气后早期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为支架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比较两组换管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值的变化及气道出血情况及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恢复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换管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值的变化及气道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换管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气管导管为支架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病人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危重病人行气管切开术的术后护理。[方法]对86例危重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同时加强一般护理、套管护理、进行无刺激切口护理、规范化吸痰、持续湿化气道等。[结果]86例病人无一例出现高气道反应、痰痂堵塞套管现象;死亡1例,病情好转、顺利拔管85例。[结论]加强危重病人行气管切开术的术后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存活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法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神经外科ICU需要气管切开治疗的神经重症患者70例,其中2019年6—11月3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2月—2020年5月3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常规棉质布带固定气管切开套管,观察组采用改良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法固定气管切开套管。结果 观察组颈部皮肤损害发生程度、颈部皮肤损伤发生时间、固定带污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法能有效预防颈部皮肤的损害,减轻污染,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2种材料在气管切开导管固定中的效果,为改进临床医疗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3~12月施行气管切开术2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7例)和实验组(1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棉质系带固定气管切开导管;实验组患者使用头皮针管固定气管切开导管,比较2组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发生时间和皮肤损害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为5.1%,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损发生时间及皮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头皮针管固定气管导管的方法操作简易,耗材低廉,取材方便,清洁美观,易于清理,对患者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