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春天,是一年四季中人体感觉最惬意的季节,也是万物疯长的季节。中医学认为,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在五行中属木。春来之时,只有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多方面进行积极、合理的调节,才能适应这个季节的变化,使机体获得健康的状态。"夜卧早起"养阳气两千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已总结出了"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春季养阳法,指导着我国世代人民的春季  相似文献   

2.
每年农历的四、五、六月即公历的五、六、七月为夏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古人认为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季节,阳光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由于热气蒸腾,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万物都开花结果了。人们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可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  相似文献   

3.
正《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回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苏醒,天地自然生机勃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养生掌握好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宣达春阳之气,可使新陈代谢更旺盛,身心更健康。早睡早起精神爽《内经》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到了,天气渐暖,生机勃发,人应该适当晚睡早起,多参加室外活动以舒展  相似文献   

4.
齐齐 《华夏医药》2008,3(5):353-353
顺应自然养生首先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人的活动应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春夏时节,阳气在外,万物欣欣向荣,自然界一片生机,人们应晚睡早起,长庭漫步,舒缓身心,保养生气。秋冬季节是万物生长收藏的季节。此时,秋高气爽,地气清:肃明朗,此时应早卧晚起,陵精神内守而不外露,以顺应秋冬阳气叙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春暖花开,气温回暖,在这个时节养好肝能为自己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那么春季如何养肝呢?从立春开始,养生就要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在生活中要记住这三点:早起、舒缓、清淡。早起:生发阳气和肝气春天到了,要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因为春天到处充满生发之气,阳气开始复苏,白天变长,晚上会变短。早起可使精力更加充沛,减少困倦,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若是久卧可能会伤气,造成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气血运行不畅。  相似文献   

6.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徐福平称,整个夏季的气候特征就是多热多湿,人体多出现外热内寒、上盛下虚的症状,如失眠焦虑、咽痛咽干、易腹泻、疲倦乏力等。因为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肌肤,体内腹部阳气偏虚,同时外界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喝冷饮以及饮食寒凉的食物,过量寒凉易损阳气,所以夏季养生要从"养阳"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养生家徐文弻曾在其所著的《寿世传真》中提出"十忌",认为养生应当首先从生活入手,避免十大不良习惯。这些戒律在现今也有很多借鉴意义,下面从中医角度来一一解读。1.忌早起科头。"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  相似文献   

8.
莫易 《华夏医药》2008,3(3):216-216
中医养生的精髓,顺应自然,饮食有节,调摄精神,身体锻炼。顺应自然 养生首先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人的活动应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春夏时节,阳气在外,万物欣欣向荣,自然界一片生机,人们应晚睡早起,长庭漫步,舒缓身心,保养生气。秋冬季节是万物生长收藏的季节。  相似文献   

9.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格":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绿茶性寒可清热,乌龙茶润喉生津,花茶养肝利胆.冬天气温骤降,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所以从中医养生的理论上讲,冬天喝茶应以红茶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古人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就应该"顺天应时",遵循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因此,<内经>说,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冬至重病."<内经>这段话,对夏季养生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一日三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也是国人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而流传下来的养生智慧。但这种智慧针对的是常态下的机体状况而言,并非人人适宜在夏季吃姜。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天草木茂盛,万物生机盎然,是一年当中白  相似文献   

13.
正进入夏季,人体的阳气与天地阳气内外呼应,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多数心脑血管病患者,误以为春秋两季是治病的极佳时间,这其实是错误的。"三正医疗健康专家指出,夏季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极佳时机,治疗效果更好、更彻底。机理:春夏养阳,以阳克寒正当时:心脑血管疾病冬病夏治疗效更彻底那么,究竟什么是冬病夏治呢?三正健康专家  相似文献   

1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短短数语便将春季养生的精髓道破:春季阳气上升,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而夏季阳气极旺,烈日炎炎,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情绪向外,使得"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远离暑邪侵袭,避免热毒积于体内,建议可以适当多用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材,或煲汤或泡茶,让自己清爽度过夏天。最养心的夏季作息早起晨练养阳养心。晨练促进阳气升  相似文献   

16.
夏季骄阳烈日,是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时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阳气最为隆盛,亦是署热之邪最易致病的季节。,为避暑降温,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饮用凉茶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自然界充满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是自然之子,与春之阳气相应,机体代谢旺盛,故历代养生学家提出"春宜养阳"。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肝属木,应春天阳气升发之令,似杨柳般喜条达。因此,春天养阳重在养肝,而保证高质量睡眠,为养肝之必须。古人称睡眠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  相似文献   

18.
<正>《黄帝内经》载:"肾脏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相应。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最利于人体阳气与肾精的闭藏。同时冬季户外寒冷,人们少动而多食,人体吸收功能强盛、合成  相似文献   

19.
贺娟 《家庭医药》2010,(11):30-31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命的存在是以太阳为根本的。我们把太阳产生的这种温暖、明亮的光照,而生命又赖以存活的东西称为"阳气"。宇宙大自然,人身小天地,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依靠阳光的照射一样,我们人身体内的脏腑、经脉、气血等的功能活  相似文献   

20.
正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是打好一年身体健康的开始。此时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三大坏习惯损阳气1.露脚踝寒凉之气从外露的脚踝进入人体经络及关节,影响健康。"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循环慢,足踝部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如果不注意踝关节的保暖,经过此处的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都会受到寒邪的影响,进而影响全身气血运行。2.露腰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