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火是六淫病邪之一,为热之甚,是由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祖国医学中,火的范围较广,如脏腑方面,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肾火、大小肠及膀胱之火等;六淫方面,有风火、湿火、燥火、痰火、郁火、毒火等等。因此,中医对“火”的认识,极其重视。火在临床上,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因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或他邪化火而成;虚火,乃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一种证候,气血失调,精气亏耗而生,或由实火转虚。  相似文献   

2.
<正> 火虚发热证治,是从临床实践中拓出。目前对火邪为病的辨证,只分实火与虚火两型。而虚火是以阴虚发热为论据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阳盛者,属实火,阴虚者,属虚火”。指出实火是阳有余,  相似文献   

3.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最易患的疾病,身体有"火"是引起口腔溃疡的重要因素。"火"分两种,区别处理按照中医阴阳理论,人体健康有赖于体内阴阳平衡。火属阳,"上火"分为两种:阳盛所导致的实火和阴虚所导致的虚火。具体在口腔溃疡上,中医也将其分为虚实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夏日防上火     
炎热的夏天,如果我们不注意养生保健,很容易"上火",所以,要特别注意防"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牙痛、口舌生疮、眼睛红肿、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及大便秘结等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火"重的表现,在治疗上清清"火"就会好。那么"内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所谓"内火",实际上是对阴阳及脏腑功能失调、生理功能紊乱,或某些疾病所呈现出的"火热"现象的一种民间的通俗叫法。"内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火为阳邪,夏日"实火"更为多见,由于"内火"引起的脏腑病变不同,故表现的症状也各异。肝火:表现为烦躁易怒、头晕头痛、目赤口苦、两胁胀痛、尿赤便秘、血压升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当清泻肝火,可服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请医生辨证施治。心火:心火上炎,主要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口干尿赤、舌尖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中有关"火"的概念较多,有的属于生理学概念,有的则属于病理学概念,并有内外之分,虚实之辨.火多由内而生,少有外感,故有"火无外火"之说.内火由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为内生五邪之一.由于导致内火产生的原因不同,又有虚实之分.脏腑实火,多由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以及风热上犯引发.虚火则是脏腑功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常见有阳虚阴火及阴虚火旺.金元四大名家之一,易水学派"补土派"的代表,著名医家李东垣善治脾胃疾病,并首创甘温除热大法等,对于"火"的临证治疗,也多有心法,现将笔者的浅见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7.
春季为何容易上火上火也分实火和虚火上火了,如何自我判断两类食物最易导致上火苦瓜怎么吃降火最有效如何判断自己上火是实是虚不同部位长痘,  相似文献   

8.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虚火实火阴火辨清·陆懋修撰伤寒病中阳明实热,张介宾所谓果有火证火脉者也。人于此证,独名之实火;人于此证而外,凡有火证,则皆名为虚火。余则以为阳明之热,因是实火,而论火之实,则杂证中自有实火之病,正当除此阳明热而分火之虚实,甚非可以杂征之火概目...  相似文献   

9.
春天阳气升腾,再加上气候干燥,上火也就很常见了。上火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吃祛火药,其实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宜泻,虚火宜补。现代的生活方式导致生活中虚火的人越来越多,此时宜补不宜泻,如果你不明就里滥服清火药,不但灭不了火,还会伤了阳气,得不偿失!想要"灭火",先要了解"火势"春暖花开,空气干燥,人很容易上火。许多人为了灭火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喝凉  相似文献   

10.
医者勘病,动曰实火虚火,泾渭分明,见真识确者固多;岐路亡手,马鹿其“间者亦”复不少。《内经》虽屡申“谨守病机”之训,而针药治火,实实虚虚者多矣。故景岳云“诸”病之杀人,而性火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杀人,而以虚为实,则无不杀之矣”。此虚实二火之所以不可不论也。何谓实火虚火?实火者,邪郁经络,热积脏腑也;虚火者,脏真不守,正气外扬也。来(?)既异,火生自殊,虽同火证而别若天渊。析而论之,盖有五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1 概述 清热泻火药又称“泻火药”或“降火药”。此类药物多属性质寒凉,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笔者拟就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应用加以讨论,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火与热,均属热邪范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属六淫之一,而外感诸邪(风、寒、暑、湿、燥、火)到体内后,均能化火;七情所伤及脏腑功能失调,日久亦能化火。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实火与虚火。实火多因外感诸邪入里化热所致,或因脏腑火热偏盛而引起;虚火则多由久病内伤,阴血亏耗而成,不属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清热泻火药多用于治疗实火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2.
泻脾泄热法治实火口疳口疳俗称口疮。由于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故口疳常与心脾两脏相关。若心脾之火熏蒸,则口疳作矣。但火有虚实之分,病有常变之异,临证岂能一例衡之?属心经邪热者当泻心导赤,属脾经积热者当泻脾泄热,此实火论治之大略。若虚火论治,又当随证立法:思虑劳倦,损伤脾气,证见运化无权,虚火内生者,当补土伏火;劳心过度,阴液暗耗,证见口干口苦,心烦不寐者,当泻南补北,交通心肾:长期反复发作,阴伤及阳,虚阳浮越者,则温养下焦,引火归源。  相似文献   

13.
古今“火”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至今关于"火"的论述也非常多,古代"火"论主要有壮火、少火,君火、相火,龙雷之火,实火、虚火,阴火、阳火,外火、内火;现代"火"论主要有生理之 "火"与病理之"火",主要概述了生理之" 火"与机体正常体温、机体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细胞的密切关系,病理之"火"与机体微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障碍、机体细胞能量代谢和功能异常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中医文献中概称为“口疮”或“口疳”,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一般认为口疮多属火热为患,而火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为脾胃积热,治宜清泻;虚火多为真阴亏损,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笔者临床体会,本病以虚证为  相似文献   

15.
<正> “壮火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古奥,涵义精深。前辈先哲对此曾有注释,如马莳、李念莪及近贤秦伯未等人,多以“亢烈之火则害物,火太过则气反衰”或“壮火是过甚之火,能使气分耗”为注脚。大凡火热之甚,均可害物耗气,此为常理。然致病之火,应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火虚火之别,不得相混。临床所见,邪热实火最易伤津涸血,而内伤虚火食气耗气为烈。所谓“亢烈过甚”之火,究属实火,抑或虚火?释文多随文敷义,未作深究。若以经文“食气”二字而论,所指“壮火”似应属内伤虚火为妥。若属虚火,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需要弄清的问题,释文未能深涉。  相似文献   

16.
练功“上火”探源陈宏耀生理的火,柔和温煦,是维持人体正常生活的能量;病理的火,能损耗真气,削弱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气功修炼中,上火为一常见偏差,可分实火和虚火。实火主要表现为高热多汗、大便干燥、口舌糜烂、烦渴喜冷饮、咽喉牙龈肿痛等;虚火主要为虚烦失...  相似文献   

17.
口疮好发于唇内、颊、舌、上腭等处,此证与火攸关。火有虚实之分,实火,每因肝胃之气有余;虚火,常系心肾之阴不足,也有因元阳败竭,火不归原者。笔者对口疮的治疗,分别运用滋阴潜火、泄木平火、通腑泻火、温  相似文献   

18.
火为六淫病邪之一,它代表一类热性病,火有内外之别,也有虚实之分,从临床角度来看,六淫化火,乃常见之证候,多为实火,由脏腑机能失调和五志过极而生之火,一般为虚火。   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寄相火,它以潜藏内守、湿煦脏腑为用,必须阴精以涵养才能潜藏,否则阴不济阳,则相火妄动,出现上扰心神,下扰精室之症,笔者用滋阴降火法治愈二例相火妄动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苏霞  孙海东  王翠 《河南中医》2012,32(4):498-499
吾师向诗余教授乃武汉市名医,行医30余年,治病无数,阅历颇丰,医术精湛,擅长针药并行治疗脑病及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吾跟师近两载,受益良多.“以火论治”疗面痛: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头痛”之症,其疼痛时发时止,亦可称为“头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外感或内因均可引起.向师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以火热居多,火热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病症早期实火居多,后期多为虚火,亦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或实火去,虚火现,其治法多应从火论治,应明辨病症之虚实,实者清热以泻火,虚者滋阴以熄火.《黄帝内经》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本病病因为肝火内动,病久可致肝肾阴血不足.  相似文献   

20.
陈俊  张莞然  邱明义 《光明中医》2014,(10):2159-2160
作为病理之火的实火、虚火在中医古籍中被广泛论述,然则实火易辨,虚火难分。根据病机差异虚火又可以分为阴虚之火和阳虚之火,临床如何辨证施治关乎预后,切不可见火便苦寒直折,亦不可一概滋阴降火。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对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对虚阳浮越者温阳、引火归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