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时,对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收治的高白细胞性白细胞病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39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共计56次.每次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运转该患者2.5~3.0倍总血容量(TBV)血液,采集其1/5~1/4 TBV的白细胞悬液.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结果 本研究单次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运行时间为(233.6±27.4) min;运转血量为(12 268.8±1 978.3) mL;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为(922.9±213.3) mL,悬液中白细胞计数为(600.4±321.1)×109/L,白细胞总数为(554.1±281.3)×10 9,Hb水平为(27.3±10.0) g/L,Hb总量为(25.2±12.3)g,血小板计数为240.5×109/L[(90.0~640.0)×109/L],血小板总数为230.2×109[(83.7~593.0)×109];本组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61.0±121.4)×109/L与(185.5±111.1)×109/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P<0.001);Hb水平分别为(94.7±20.9) g/L与(89.4±20.0) 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01);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23.7×109/L[(55.2~283.8)×109/L]与96.40×109/L[(4.0~254.5)×109/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662.50,P<0.001),其中,12次减除白细胞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的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9.8±9.7)×109/L与(24.3±12.6)×109/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结论 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亚砷酸治疗前血清巯基水平与高白细胞血症的关系。方法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均给予亚砷酸一线治疗,每28d为1个疗程,至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停药。采用DTNB法检测治疗前血清巯基水平,并依据巯基中位数分为高巯基组和低巯基组各10例。比较2组高白细胞血症发生时间、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出现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最高值。结果高、低巯基组分别有9、10例发生高白细胞血症;高巯基组治疗前血清巯基[178.93(82.11,180.16)μmol/L]水平高于低巯基组[42.15(26.78,69.81)μmol/L](P0.05);低巯基组高白细胞血症发生时间[(7.0±5.5)d]、白细胞计数最高值出现时间[(10.8±5.9)d]均较高巯基组[(14.6±8.5)、(19.3±5.5)d]早(P0.05),白细胞计数最高值[(24.04±15.05)×109/L]较高巯基组[(42.95±25.57)×109/L]低(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亚砷酸治疗前低巯基水平可使高白细胞血症发生时间提前,但白细胞计数最高值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采集效果。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每次治疗处理2.5-3.0倍总血容量,采集1/5-1/4倍总血容量的白细胞悬液,对39名患者共进行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结果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min;处理血量(12 268.77±1 978.25)m L;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用量(991.04±185.06)m L;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m L,悬液中白细胞计数551.05×109/L[(396.76-756.45)×109/L],白细胞总数491.52×109[(341.53-754.51)×109],据此计算可减低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减除值)111.35×109/L[(80.98-158.18)×109/L];单次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33.30×109/L[(163.62-367.05)×109/L]、167.34×109/L[(94.40-260.06)×109/L](s=765,P0.001),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减低值53.35×109/L[(35.72-107.03)×109/L],低于计算的白细胞减除值(s=681,P0.001);治疗结束时增、减液体容量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8.22%(4.76%-11.83%)。结论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技术,可在保持患者循环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1/5-1/4倍总血容量)减除白细胞治疗,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白细胞负荷;减除患者白细胞总数比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减低值,对评价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效果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大于100×109/L,200×109/L、300×109/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HLAL),属高危型白血病,易发生细胞瘀滞综合征,化疗后出现DIC,肿瘤溶解综合征,因此,早期死亡率高.笔者应用白细胞去除术治疗HLAL 18例,疗效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射性131 Ⅰ治疗伴有白细胞减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对白细胞的影响.方法 使用放射性131 Ⅰ治疗45例伴有白细胞减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3个月外周血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白细胞(3.44±1.56)×109/L,粒细胞计数(2.12±1.25)×109/L]、治疗7d[白细胞计数(7.21 ±2.01) ×109/L,粒细胞计数(5.24±1.24)×109/L]、治疗3个月[白细胞计数(5.64±1.78)×109/L,粒细胞计数(3.68±1.32)×109/L]患者白细胞、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86.49,P=0.00;F=14.87,P=0.00),且治疗7d、3个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淋巴细胞治疗7d呈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3个月上升至治疗前水平;单核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性131 Ⅰ在伴有白细胞减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不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减少,反而可在放射性131 Ⅰ治疗后1周内获得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并于治疗后较长时期内维持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偏低的献血者是否适合单采血小板.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清远市中心血站50例MCV偏低的献血者为试验组,50例MCV正常的献血者为对照组.比较捐献单采血小板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参数;2周后复查2组献血者血常规参数恢复情况;检测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捐献的血小板质量,比较2组血小板成品合格率.结果 采集前,试验组红细胞计数[(6.52±0.61)×1012/L]、血小板计数[(234.92±15.24)×109/L]高于对照组,MCV[(73.51±5.1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3.18±1.07)p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试验组血细胞比容[(45.82±2.14)%]、血红蛋白[(150.14±10.35)g/L]、平均血小板体积[(9.59±0.73)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后,2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小板体积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复查,试验组与对照组血细胞参数恢复至采集前水平;2组血小板成品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V偏低的献血者可以成功捐献血小板,血细胞参数短期内可以恢复至采集前水平,采集的血小板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7.
病例1,男,31岁,于2010年9月28日因发热、寒战来本院就诊,进行血常规及尿常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4.2×109/L,红细胞计数(RBC)3.90×1012/L,血红蛋白(Hb)120g/L,血小板计数(PLT)30×109/L。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质,++;镜检4BC,0~3个/HP。外周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膜式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特殊血液净化方式,但是单次单重膜式血浆置换对血常规及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有限。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21例患者共40次血浆置换,置换前后抽血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置换后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但淋巴细胞计数下降24.41%[(0.70±0.52)×10~9/L比(0.42±0.33)×10~9/L,t=3.645,P=0.001]。血浆用量(β=-0.329,P=0.013)和总置换量(β=0.576,P=0.001)是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分别下降6.92%[(87.21±10.72)g/L比(80.92±10.61)g/L,t=5.222,P0.001]、12.83%[(167.63±76.69)×109/L比(149.13±72.47)×10~9/L,t=5.346,P0.001]。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幅度与低分子肝素用量呈负相关(r=-0.330,P=0.043)。血小板计数下降的幅度与管路凝血程度成正相关(r=0.388,P=0.016),与低分子肝素用量呈负相关(r=-0.425,P=0.008)。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管路凝血是血小板计数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β=-14.562,P=0.008)。血清总钙水平下降2.84%[(2.16±0.14)mmol/L比(2.09±0.18)mmol/L,t=2.289,P=0.029],与白蛋白用量成负相关(r=-0.67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置换前后血钙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是白蛋白用量(β=-0.003,P0.001)。结论单重膜式血浆置换是一种安全的血液净化方式,无明显不良反应。充分抗凝,避免管路凝血可以减轻血小板计数的下降。为了减少总钙水平的下降,应当根据白蛋白用量补充钙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测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98例次输注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及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198例次输注后血小板计数(48.3±16.2)×109/L,显著高于输注前的(18.4±8.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4hCCI有效率分别为76.3%和45.5%。临床总有效166例次,总有效率为83.8%(166/198),无效或不良率为16.2%(32/198)。68例输注198例次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结论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0.
罗捷  范爱飞  丁小容 《现代护理》2007,13(21):1975-1976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离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对42例在化疗前进行白细胞分离术的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42例患者术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术后1例死亡,41例白细胞平均下降了55×109/L,其中37例白细胞淤积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7.62%。结论白细胞分离术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措施,而护士对于白细胞分离术的熟练操作和有效护理措施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小板的影响及其预后因素的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8月该院进行TIPS手术的29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检测TIPS术前1d和术后第3天的血小板计数。按照TIPS术前的血小板计数分3组,血小板计数≤50×109/L为A组(n=107),50×109/L 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B组(n=124),所有纳入的人群(n=297)为全部组。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TIPS手术前后的血小板计数。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研究年龄、性别、肝病病因及TIPS术前血小板计数对于TIPS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影响。结果 297例患者(全部组)中有107例(36.03%)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加百分比为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TIPS术前的血小板计数为(36.10±9.15)×109/L,术后血小板计数为(47.65±18.5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IPS手术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09±13.55)×109/L和(82.10±38.3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小板计数与TIPS手术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呈负相关(P0.05)。结论 TIPS手术可改善与肝硬化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术前血小板计数越低,这种改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EDTA-K2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的解决方法。方法对6例EDTA-K2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标本,采用枸橼酸钠抗凝血重新测定、重采末稍血(不加抗凝剂)稀释后用BC-3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用人工法(其结果作为参考值)计数血小板及白细胞,涂片染色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结果4种方法的结果分别是,白细胞:(11.97±9.77)×109/L、(11.40±9.53)×109/L、(10.92±9.15)×109/L、(10.85±9.13)×109/L;血小板:(69.50±60.10)×109/L、(193.00±106.76)×109/L、(273±146.5)×109/L、(276.50±149.10)×109/L;与人工法比较,ED-TA-K2抗凝血和枸椽酸抗凝血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预稀释法与人工法的计数结果基本一致(P>0.05)。结论用EDTA-K2抗凝血作血细胞分析时,可导致少数标本的血小板结果假性降低,而白细胞结果假性升高,处理方法可采用预稀释(不加抗凝剂)重新测定,或用人工法重新计数血小板及白细胞后报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脾动脉血流栓塞术(F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6例肝癌患者均为肝硬化并脾大,脾功能亢进,在肝癌栓塞同时行脾脏栓塞,术后3、7、30d和3个月检查白细胞、血小板,观察术后临床反应.结果 术后3、7、30 d和3个月白细胞[(9.4±2.1)×109/L、(9.3±2.3)×109/L、(8.6±2.1) ×109/L、(6.4±1.6)×109/L与(2.6±1.4)×109/L]、血小板计数[(94±23)×109/L、(140±32)×109/L、(136±38)×109/L、(119±26)×109/L与(32±18)×109/L]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恶心、脾区不适,均有脾区疼痛,其中6例需临床对症处理,左侧胸水3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功能性脾动脉血流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朱某,女,32岁,2011年3月28日上午8:05因妊娠终止术前检查血常规(RT),结果为WBC:2.9×109/L,其它项目计数指标结果在参考范围内。检验人员发现其WBC触发了我院复检规则[①血细胞计数结果明显异常:WBC(<3.0或>20.0)×109/L,Hb<30.0g/L,PLT<50×109/L。②血细胞直方图异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任何一个直方图的峰值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环境气温骤降对人体血压和血常规的影响。方法测量由有供暖地到无供暖地18名飞行员的血压、血常规,并于1周后复查。结果血压由(120.54±12.22)/(76.08±5.29)mmHg(1mmHg=0.133kPa)改变为(115.15±12.43)/(68.38±7.91)mmHg,红细胞计数由(5.391±1.095)×1012/L改变为(4.733±0.984)×1012/L,血红蛋白由(170.88±16.89)g/L改变为(146.69±14.26)g/L,白细胞计数由(6.833±1.273)×109/L改变为(5.917±1.032)×109/L。上述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境气温骤降会使人体血液浓缩,增加血液的黏滞度和血流阻力,应注意相应条件下对循环机能欠佳人员的保健措施,预防因此而导致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6.
紧急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紧急白细胞单采术在高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运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50例高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70次紧急白细胞单采术,每次治疗处理血量(7573±674)mL,清除白细胞悬液(200~400)(212±48)mL。治疗期均配合系统的化学药物治疗。单采术后观察白细胞清除效果,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行紧急白细胞单采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临床症状、体征均获缓解或减轻。结论:紧急白细胞单采术是治疗高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首选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功能性脾动脉血流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8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功能性脾动脉血流栓塞术,对照组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血常规变化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1)术后1个月行腹部CT扫描,观察组38例(79.2%)碘油沉积超过50%,对照组27例(84.4%).(2)观察组脾栓塞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为(7.6±2.3)×109/L,术后1个月为(5.8±1.9)×109/L,术后3个月为(5.0±1.7)×109/L,均较术前[(2.2±1.1)×109/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血小板计数为(93±29)×109/L,术后1个月为(127±32)×109/L,术后3个月为(119±26)×109/L,均较术前[(39±20)×109/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功能性脾动脉血流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高白细胞白血病(HLL)的外周血白细胞(WISC)>100×109/L,可出现高白细胞综合征及白细胞溶解综合征,病情凶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1]。本科2006年7月~2011年12月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对28例患者进行化疗前先行白细胞单采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28例(ALL4例,AML(非M3型)16例,NHL1例,MM2例,HL1例,MDS4例),出血发生率为29.2%;≥55岁组出血发生率为44.2%(23/52),明显高于55岁组(11.4%,5/44)(χ~2=12.462,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为15.21%;未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2.0%,较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χ~2=8.318,P0.05)。出血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1-2级出血组和3-4级出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患者3-4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6,P0.05)。结论年龄≥55岁、恶性血液病未缓解可能为出血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50×109/L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患者3-4级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相关,血小板20×109/L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CS+细胞分离机在治疗性白细胞单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MCS+细胞分离机对30名白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性白细胞单采。结果患者白细胞计数急性白血病组采集前(157.19±54.57)×109/L下降至采集后(36.51±15.84)×109/L;慢性白血病组采集前(399.71±90.86)×109/L下降至采集后(54.81±17.72)×109/L,2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MCS+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操作简单,采集时间短,安全有效,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