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茵陈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利胆退黄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茵陈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肝组织中胆盐输出泵(BSEP)基因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茵陈利胆退黄的作用机制。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和茵陈组。检测治疗后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组织病理的变化和肝脏BSEP的表达。结果治疗后茵陈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茵陈组大鼠血清TB、DB、ALT、AST、ALP、TBA浓度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HE染色显示茵陈组大鼠肝脏的病理损害轻于模型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茵陈组大鼠比模型对照组有更多的BSEP阳性细胞。荧光定量RT-PCR法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BSEP mRNA表达明显低于茵陈组(P<0.05)。结论茵陈能有效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的肝功能、减轻病理损害,并能上调肝脏BSEP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赤丹退黄颗粒利胆及退黄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动物实验验证赤丹退黄颗粒利胆退黄作用。方法:α-萘异硫氰酸酯造成大鼠胆汁郁积模型,以熊去氧胆酸对照.观察各实验组胆汁流量及胆红素(TBIL)变化。结果:治疗药及对照药均可增加正常动物胆汁流量。造模后各组胆汁流量下降,TBIL升高。治疗后治疗组96小时段及模型组120小时段TBIL恢复正常;对照组TBIL仍高于正常。结论:赤丹退黄颗粒消退黄疸除利胆作用外,与降低血栓素B2、加强TBIL代谢、改善肝脏病理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是治疗阳黄证的效方之一,由茵陈、栀子、大黄3味药物组成。主要介绍茵陈蒿汤中产生利胆退黄作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总结,综述了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及其利胆退黄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茵陈蒿汤复方利胆退黄的作用并非单味药材的物质成分的简单的叠加。  相似文献   

4.
疑难黄疸,以发病急,病程长,病情重,难治疗为特征.该病不同于一般肝细胞性黄疸,用一般退黄药难以奏效,属疑难病之一.笔者自1996年以来,以自拟茵陈退黄饮治疗疑难黄疸5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疑难黄疸,以发病急,病程长,病情重,难治疗为特征。该病不同于一般肝细胞性黄疸,用一般退黄药难以奏效,属疑难病之一。笔者自2002年以来,以自拟茵陈退黄饮治疗疑难黄疸8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术(PTCD)术后退黄的影响。方法:在PTCD术后加用中药疏肝利湿方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4例,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AST,皮肤、巩膜黄染及皮肤瘙痒变化与单纯PTCD组14例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DB、ALT、AST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术后。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应用茵陈术附汤能加速黄疸的消退,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全身症状缓解、消失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和完善茵黄利胆颗粒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为茵黄利胆颗粒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茵黄利胆颗粒中的大黄、茵陈。结果:各斑点之间的分离良好,阴性对照基本无干扰。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作为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蒲公英清热解毒,疗一切疮痈,为诸医皆知。但笔者从临床发现,蒲公英还有清肝利胆,解毒退黄,清热通淋,清热凉血之功。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中,笔者采用对照组,观察蒲公英清肝利胆,解毒退黄的作用,即以加味茵陈蒿汤加入蒲公英(一般用量30克)  相似文献   

9.
黄疸病的中医治疗观,从古代的"利湿退黄"演变为与现代医学认识相结合的"利胆退黄"。通过分析二者的机制及之间的关联性,阐释中医理论存在的缺陷、中医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的关系。认为可通过对中药的现代临床新用进行归纳,发展中医药理论,使得理论与临床的接轨更为契合,进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也更易为现代科学体系所理解和接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巴中产栀子利胆退黄药理效应。方法:选取正常家兔,分别插管灌胃给予巴中、江西、江津和湖北产栀子水溶性有效部位,70%醇溶性有效部位;化学氧化法测定家兔胆汁中总胆红素(TBIL)含量,酶法测定家兔胆汁中总胆固醇(CHOL)含量,观察四产地栀子水及70%醇溶性有效部位对正常家兔胆汁中TBIL和CHOL含量的影响。结果:四个产地栀子无论是水溶性有效部位,还是70%醇溶性有效部位均具有显著降低正常家兔胆汁中TBIL和CHOL含量的作用。栀子70%醇溶性有效部位比水溶性有效部位降低TBIL和CHOL的效果更好,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巴中产栀子两种提取物降低TBIL、CHOL效果比江西、江津、湖北产栀子的更好(尤其70%醇溶性有效部位),巴中产栀子水溶性有效部位降低TBIL、CHOL的作用与江西、湖北、江津产栀子的比较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巴中产栀子70%醇溶性有效部位对TBIL、CHOL的降低作用比江西、湖北、江津产栀子更有优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栀子对正常家兔胆汁中TBIL、CHOL的降低效应证明巴中产栀子品质更优,治疗黄疸产生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茵栀黄注射液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模型组(7只)、茵栀黄注射液组(7只)、GW4064组(7只)、Guggulsterone组(7只)、茵栀黄+GW4064组(8只)、茵栀黄+Guggulsterone组(8只)共7组。造模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FXR、BSEP、NTCP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可以上调FXR蛋白和基因的表达,P0.05。FXR和BSEP在蛋白和基因表达量上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通过干预FXR上调BSEP利胆退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12.
13.
《茵陈汤》方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按仲景原意为治“阳黄”之用。方用茵陈清热利胆以退黄、用大黄泻热导滞,栀子清利三焦湿热。三药合用可使淤热湿浊从小便排出。在临床上,几阳黄之证,均有较好疗效。而敦煌遗方增加了黄芩、柴胡、升麻、龙胆四味药,更加强了清肝利胆、清热解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赵佐兴 《新中医》2015,47(5):201-203
目的:观察退黄利胆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新生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8例,治疗组在蓝光照射的同时配合退黄利胆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8例患儿仅给予蓝光照射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显效率治疗组为97.4%,对照组为7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天时黄疸消失的患儿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0、20天时肝功恢复正常的患儿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黄利胆汤对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乙肝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广泛性的肝实质改变,坏死和肝细胞修复或再生能力缺乏两方面。这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的数量大、毒性强、复制迅速,而患者的免疫反应较强,在抗体与病毒的剧烈抗衡中,肝细胞受损伤,是病情逐步严重的原因。乙肝兼黄疸的病情来势有急有缓,机制复杂,变化多端,往往使医生临阵茫然,莫衷一是。临床上必须中西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其中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不可轻视。临床上新生儿黄疸通常以蓝光照射和静脉输液治疗。我院应用中药退黄利疸汤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儿茵陈退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黄疸患儿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茵陈退黄液口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且根据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经皮胆红素值下降至10mg/d L所需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对照组为8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治疗3、5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经皮胆红素值下降至10mg/d L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茵陈退黄液配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起效快,疗程短,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茵陈退黄汤治疗湿热郁蒸型胎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湿热郁蒸型胎黄患儿56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双面蓝光间断照射治疗及口服退黄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茵陈退黄汤,对比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8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退黄汤治疗湿热郁蒸型胎黄疗效较显著,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19.
“茵陈代茶”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退黄的疗效观察黄卫祖对1994年12月~1995年2月我院治愈的急性黄疸型肝炎139例进行退黄疗效总结,发现"茵陈代茶"退黄疗效显著,可缩短该病的治愈病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39例均为住院患者。按1990年上海肝病会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利胆止痛胶囊的利胆、退黄作用和对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胆管引流法观测利胆止痛胶囊对大鼠胆汁量的影响。用异硫氰酸-1-萘酯(alpha-naphthyl isothiocyanate,ANIT)造成大鼠黄疸模型,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含量。制备大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观察利胆止痛胶囊对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的影响,同时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用RM6240BD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条的张力。结果:0.36、0.72 g生药/kg利胆止痛胶囊明显增加正常大鼠的胆汁流量。利胆止痛胶囊呈浓度相关性增加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条的张力,0.5g生药/L浓度则无明显影响。0.36、0.72g生药/kg利胆止痛胶囊显著降低TBI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0.72g/kg的利胆止痛胶囊可降低ALT和AST。0.72生药g/kg的利胆止痛胶囊明显降低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ALP水平,0.18~0.72g生药/kg的利胆止痛胶囊对TP和ALB均无明显影响;病理组织学观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明显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结构凌乱。中、高剂量的利胆止痛胶囊可改善肝脏损伤,可见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利胆止痛胶囊具有利胆、退黄和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