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茵陈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即用茵陈配以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阳黄之症。《张氏医通》又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的阴黄症。总之,中医常应用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症之阴阳。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胆门:我国从汉代至明代十五家所载治黄疸方中,用茵陈者达三十七方之多,后世新方更当。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  相似文献   

2.
《茵陈汤》方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按仲景原意为治“阳黄”之用。方用茵陈清热利胆以退黄、用大黄泻热导滞,栀子清利三焦湿热。三药合用可使淤热湿浊从小便排出。在临床上,几阳黄之证,均有较好疗效。而敦煌遗方增加了黄芩、柴胡、升麻、龙胆四味药,更加强了清肝利胆、清热解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栀子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常用药物,以“对药”思想为中心,文章将栀子对药归纳分类:栀子与豆豉配伍、栀子与干姜配伍、栀子与黄柏配伍、栀子与厚朴和枳实配伍、栀子与茵陈和大黄配伍,共5类,总结栀子对药的功效特点。《神农本草经》曰:“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临床中,栀子与淡豆豉配伍,泻火除烦,治疗热病烦闷,如栀子豉汤;栀子与干姜配伍,清上温中,治疗热郁胸膈,中焦有寒,如栀子干姜汤;栀子与黄柏配伍,清热利胆、泻湿退黄,治疗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如栀子柏皮汤;栀子与厚朴和枳实配伍,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治疗热扰胸膈、气滞于腹,如栀子厚朴汤;栀子与茵陈和大黄配伍,清热利湿,治疗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上述功效的发挥,与栀子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治急性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型肝炎,古代属于黄疸范畴。病因为湿热。一般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之分。治疗均用清热利湿药。个人体会,清热利湿这类药物可能有抑制病毒、消除炎症、排除黄疸等作用。古代治黄疸型肝炎常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还有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我治黄疸型肝炎是于清热解毒药中加入利湿药。仲景茵陈蒿汤原方以茵陈为主药,用至6两,栀子用14枚,大黄用2两。明代吴又可认为本方当以大黄为主,以茵陈为辅。他说:“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至于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而是胃移热,必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他还认为,如果不用大黄,只用“茵陈五苓”,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吴氏专攻瘟疫,以临床实践来验证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方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 ,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之中。由于引起本病原因复杂 ,病程缠绵 ,治疗方法颇多 ,临床难以掌握。故笔者根据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治疗黄疸的方剂归纳探析如下。1 清热利湿退黄方剂此类方剂主要治疗湿热所致的阳黄证。《金匮》茵陈蒿汤 (茵陈、栀子、大黄 )主治“谷疸之为病……久久发黄” ;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主治“洒黄疸 ,心中懊”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五分 ,茵陈蒿末十分 )主治“黄疸病”。《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栀子、黄柏、甘草 …  相似文献   

6.
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和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能,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之要方.本实验建立HPLC测定了茵陈蒿汤、茵陈、茵陈与栀子、茵陈与大黄配伍的水煎液中绿原酸的含量,以探讨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的影响,为探讨中医传统方剂配伍变化,探讨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8.
肝癌属中医学黄疸、肝积、癥瘕等范畴,《金匮要略》经方在以上疾病的现代临床中应用颇多,常见有柴胡类方、大黄类方、茵陈类方、建中类方等。柴胡类方中小柴胡汤多用于肝失疏泄、肝气郁滞之腹满、黄疸者,大柴胡汤多用于肝郁血瘀、腑气不通之腹部胀满、疼痛者;大黄类方中大黄?虫丸常用于内虚夹瘀者,大黄附子汤用治寒实内结、气滞不运所致肝癌胁腹疼痛等,栀子大黄汤可治湿热内蕴偏热盛所致的肝癌黄疸;茵陈类方中茵陈蒿汤治疗湿热结毒所致肝癌黄疸,茵陈五苓散可用于治疗肝癌腹水;建中类方可用于手术或放化疗后益气扶正、止痛;薯蓣丸方取丸药缓图之意,可用于肝癌晚期或恢复期;另有软坚散结之鳖甲煎丸在肝癌的防治中亦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二种方法煮取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为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著名方剂。《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1〕。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2〕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10.
曹艺 《吉林中医药》2010,30(9):793-794
传统中医认为黄疸多为湿热相搏,《索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概括的说明了黄疸的病因、病理。因此在黄疸的治疗用药中大量充斥着茵陈,栀子,黄芩,大黄甚则苦参,  相似文献   

11.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三药组成,出于《伤寒论》,主治阳明病湿热发黄。笔者近4a来在临床中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6例,效果较好,证明该方确实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并具有退黄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茵陈蒿汤首载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为治疗阳黄之良方。昔日,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以及湿热夹毒型亚急性坏死型肝  相似文献   

13.
关一鸣  冯少琪 《新中医》2002,34(3):72-72
湿热黄疸是因感受湿热之邪交蒸于体内,热不能外越,湿不能外泄,郁蒸于肌表而致发黄。治宜清热利湿退黄的茵陈蒿汤为主。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热泻火,通利  相似文献   

14.
胡希恕老中医,在六十年代,治疗了较多的肝炎病人,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现整理如下。一、黄疸型肝炎《伤寒论》谓发黄为瘀热在里,即湿热相瘀于里,不得外越之意。若热胜于湿,则为大便难的阳明证,古人谓阳黄;若湿胜于热,则为大便溏的太阴证,古人谓为阴黄。阳黄宜下,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为治阳黄常用之良方。阴黄但利其小便,宜茵陈五苓  相似文献   

15.
<正>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其发病机制多为湿热郁而发黄。所以在治疗上,则根根据湿热偏重之不同,先立法,后选方遣药。如热重于湿,出现发热,厌食,巩膜及皮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尿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肝功能检查,血中胆红质阳性,转氨酶升高。治宜清热解毒,疏肝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味:茵陈30g,大黄、栀子、泽泻、柴胡、车前子、白芍各10g,枳实7g,甘草8g,板蓝根、丹参各15g等,若兼有恶  相似文献   

16.
退黄九法     
自拟退黄九法 ,多年来用于临床 ,疗效颇佳。兹介绍于后 :1 清热利湿法 用于湿热黄疸。由于湿热郁蒸 ,湿邪不能发泄 ,内阻中焦 ,郁而化热 ,影响三焦气化 ,交蒸于肝胆 ,致使胆汁外溢 ,浸渍于肌肤而发病。症见目肤俱黄 ,发热心烦 ,口干口苦 ,胸脘痞闷 ,纳呆 ,作泛欲吐 ,便干或溏 ,溲黄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或濡数。然临床中热与湿有偏重之差 ,治宜用清热利湿或化湿泄热法。热重于湿者 ,代表方用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者 ,代表方用茵陈五苓散 ;湿热并重用甘露消毒丹。选用茵陈、黄芩、黄柏、金钱草、大黄、泽泻、薏苡仁、苍术等。2 解表发汗法 …  相似文献   

17.
利胆灵新方刊于1989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第9卷第3期,由治疗湿热黄疸的基本方茵陈蒿汤化裁而来,该方由茵陈30g 丹参20g 大黄10g 甘草10g组成,对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的消黄保肝作用。裴德恺等对茵陈蒿汤的利胆效应进行的实验研究证明,大黄与茵陈配伍可增加胆汁流量,但大黄、茵陈分别与桅子合用时,表现为抑制胆汁流量的效应,故减去茵陈蒿汤中的栀子,加上一个典型的活血化瘀药丹参,以利于改善肝脏功能及可望提高利胆效应。从黄疸型肝炎急性期的病理机制看,黄疸属肝细胞性,因肝功能损害,肝脏摄取和排沙胆红素的功能减弱,故胆红素滞留于血液;又肝细胞肿胀,汇管区  相似文献   

18.
正高胆红素血症属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该病由于孕母受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于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湿热邪毒所发;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湿热之邪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液外泄,泛溢肌肤致胎黄。针对病因病机,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主。笔者自拟茵陈蒿汤加味外洗,方中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通肠;金钱草利湿退黄、解毒消肿;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白茅根清热利尿;郁金利胆退黄。全方合用共奏解毒泄热、利胆退黄之功效。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代谢快,对药物吸收快,通过中药外洗可加速血清总胆红素的排泄,发挥中医药内病外治的优势;再者,该疗法可以通过全  相似文献   

19.
茵陈蒿汤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大黄、栀子3味药材组成,收载于《伤寒论》,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等作用,主治湿热黄疸及各种肝胆疾病,其中绿原酸为茵陈的主要成分.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的茵陈蒿进行含量测定,建立了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第一方,临床运用此方应把握其六个关键点:一为阳黄专方,其核心病机是湿、热、瘀互结,枢机不利,致使脾胃肝胆功能异常,郁结于肌肤而发黄;二为亦谷疸专方,因饮食水谷不节,肆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致脾寒胃热,脾胃运化失权,出现腹满,大便干,小便难,饱食则烦躁且头晕的谷疸表现;三为遵循原方相对剂量,重用茵陈,剂量应高于大黄、栀子用量,至少30 g以上,大黄常用6~28 g,栀子常用12~16 g;四为方证辨证抓主证,茵陈蒿汤的主要方证为但头汗出,身黄,巩膜黄染,大便干;五为经方叠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将茵陈蒿汤与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调胃承气汤等合用;六为病后调护与转归方运用,病后恢复期可辨证选用三仁汤、茵陈四苓汤、归芍六君子汤等方剂。本文通过论治茵陈蒿汤临床运用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