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科护理》2017,(1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病人手术全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安置脑深部电极病人手术全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加强手术室护士专科培训,使其在手术过程中对仪器、器械、特殊物品的应用情况及其病人可能出现的所有并发症进行预测并制定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在手术全期的应用情况。[结果]病人术后肢体运动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颅内出血、感染、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预见性护理改变了手术室护士被动配合的方式,使手术室护理精细化,与医生密切配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保障了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2.
3.
总结80例帕金森病(PD)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目的:探讨手术配合要点,制定围手术期护理方案,优化传统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并对部分护理方法进行改进,旨在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流程,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行DBS手术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细致、缜密的手术护理配合。采取术前评估制定帕金森患者术前评估表,术中密切配合并注意患者的安全管理,时刻关注患者肢体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术后及时的回访。结果:80例患者共植入155侧电极,5例单侧,75例双侧,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颅内血肿,经对症治疗后血肿消失,其余患者无颅内血肿、永久神经系统以及与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组80例患者,术后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改善,专科护士配合,流程的优化提高了手术配合的熟练度,手术时间较前有所缩短,术者满意度提高。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流程对DBS治疗PD的疗效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1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严谨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防范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2例共植入22根电极(单侧2例,双侧10例),刺激电极植入靶点均为丘脑底核(STN),全部术后无颅内血肿出现,无感染及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随访时间2~28个月,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在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的改善率分别是50%和67%.结论 周到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良好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病人在使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前后的心理变化,以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康复效果.[方法]通过对20例病人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分别在手术治疗前、中、后进行有目的心理护理.[结果]手术前消除了病人的心理顾虑,取得了病人的配合;术中使病人放松紧张情绪;术后使病人树立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rlsorl'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年龄均偏大,以5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群[1].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为典型临床特征[2].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能有效抑制PD症状的微创性的、可逆的、可调节的神经外科技术[3].我科2003年12月~2012年1月利用DBS术治疗PD患者12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分析DBS治疗DRD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amilton焦虑症状量表(HAMA)、Hamilton抑郁症状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别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对病人的临床症状、抑郁及焦虑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DRD病人术前、开机后1个月、3个月、6个月UPDRS-Ⅲ评分均较术前减低(均P<0.001);开机后3个月和6个月的HAMA、HAMD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人开机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术前减低(均P<0.001)。结论:对行DBS治疗的DRD病人加强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出院指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术后康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联合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与单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对帕金森病抑郁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帕金森病患者DBS术后抑郁变化的文献,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队列研究、7篇RCT研究,共计1 241例帕金森病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示:以第Ⅰ版贝克抑郁量表评估结果为结局指标,单用药物治疗相对于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状加重[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0.3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01,0.59),P<0.05],而苍白球内侧核(globus pallidus interna, GPi)-DBS联合药物治疗相较于STN-DBS联合药物治疗[SMD=–0.12,95%CI(–0.41,0.16),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 DBS)治疗帕金森病( PD)患者手术配合的要点,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行DBS手术的187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缜密、细致的手术配合,并对部分手术方法进行改进。结果187例患者共植入325侧电极,单侧49例,双侧138例,全部患者术后均无颅内血肿和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187例患者随访3~27个月,开机不服药和开机服药患者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1%和63%,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服用多巴胺类药物的剂量明显减少,平均减少62%。结论 DBS是治疗PD的有效手段。周到细致的手术护理配合对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及电刺激装置的迅速发展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功能性治疗方法 ,在国外逐渐发展成熟 ,并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及电刺激装置的迅速发展,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功能性治疗方法,在国外逐渐发展成熟,并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本就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我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护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该领域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建库到2015年12月31日)收录的有关DBS护理的相关文献,采用Note Express3.0和Excel 2013对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单位、主要期刊源以及研究内容分布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DBS护理相关文献71篇;作者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相关研究的文献合著率为77.46%,且从2006年后该种文献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但地区分布并不均衡,研究以帕金森病的护理及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相应基金支持该DBS相关的护理研究。结论随着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在我国稳步发展,相关的护理工作也在不断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逐步递增趋势,已经形成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群、作者群和核心期刊群。但目前,该种研究的范围及深度仍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扭转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严重慢性进展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差。我科利用立体定向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5例扭转痉挛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术前存在心理、安全等护理问题;术后有继发颅内血肿、体温升高、伤口愈合困难等并发症的隐患,以及患者和家属对刺激系统的维护和术后康复锻炼知识的缺乏。我们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双侧丘脑底核慢性电刺激术对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对7例进行双侧STN DBS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电刺激条件下,分别进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和UPDRS评分,通过SP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FDG PET显像提示双侧豆状核、脑干、顶枕部、运动前区(BA6)及扣带回的脑代谢增加,而前额叶底部及海马的脑代谢减少(P<0.05).结论双侧STN DBS可使P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FDG PET可作为PD进行STN治疗适应证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