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证素特点及规律。方法:选取74例UC患者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病性证素以湿为主,其次为气滞;病位以大肠为主,其次为脾;②诱发或加重因素以饮食最常见,其中以寒凉食物为主;③青年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年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老年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血瘀为主。④0~5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5~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阳虚为主。⑤轻度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度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重度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⑥病变在直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性以湿、气滞为主,直、乙结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左半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全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区域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为主。结论:UC病位证素以大肠、脾为主,病性证素以湿、气滞、热最常见;病机多为虚实夹杂。病情初期,证素以大肠、湿、气滞、热多见,随着年龄增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及病变范围扩大,证素以脾、肾、湿、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2.
徐力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7):292-293
费伯雄所著《医醇剩义》脾病九方依据脾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制定,主治脾咳、脾火、脾劳、脾痿、脾痹等九病,就脾病的病因病机及九方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论述,总结出该九方立论以和缓平正为宗,治法以清润平稳为主。  相似文献   

3.
饶媛  岳明明  刘小斌 《新中医》2016,48(12):165-168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病变过程中五脏的病变规律及西医Osserman分型与五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制定重症肌无力疾病五脏相关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四诊信息,确定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五脏辨证归属,建立重症肌无力医案数据库,运用SQL Server数据挖掘软件,采用贝叶斯算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重症肌无力Ⅰ型以脾受累为主,可累及肝;Ⅱ-A型以脾受累为主,可累及肾;Ⅱ-B型以脾肾受累为主,可累及肺;Ⅲ型以脾肺肾受累为主,可累及心;Ⅳ型以脾肺肾受累为主,可累及心。结论:重症肌无力以脾病为主,脾病可以传及四脏;同样,四脏有病亦可传及脾脏,从而形成多脏同病的局面,其五脏相关病机模式有脾肝同病、脾肾同病、脾肾肝同病、脾肾肺同病、脾肾肺心同病、脾肾肺心肝同病;临床上病情越重,涉及病变的脏腑越多。  相似文献   

4.
刘亦农  窦志芳 《光明中医》2014,(10):2027-202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病机在于肝郁脾虚,病位在脾、肝,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本文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臌胀病病位在肝、脾、肾,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依据,通过对肝脾关系的剖析,结合古今百家之言,归纳总结得出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当加以实脾。此处的实脾,指的是健脾、补脾、运脾。在臌胀病初期,正气尚旺,可疏肝理气,健脾利湿;而中后期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或滋肾柔肝、养阴利水,然腹水消退后,可能反复,此时仍需疏肝健脾补脾,以巩固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脾病及肝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脾气亏虚,二是脾邪亢盛;而脾邪亢盛对肝脏的影响,也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土壅木郁,二为脾病生邪及肝.同时,指出了脾病及肝临床上分为脾虚肝弱、脾虚肝旺、肝脾气滞、肝脾湿热、脾病生风等证型,并对其治疗方法和用药作了简要介绍,同时附以病例介绍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谢旭善教授认为慢性泄泻病病位在肠,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与肝肾相关最为密切;主要病因为湿邪,湿邪可化热、寒化;临床常见证型为寒湿困脾、胃肠积热、肝脾不调、脾肾两虚、食积伤中等;治当以祛湿为主,祛湿又有利湿、化湿、燥湿等不同。  相似文献   

8.
脾瘅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其谓:“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干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内经》认为,脾瘅的病机为脾热内渗,以口甘为主要临床表现。后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26-2527
脾主升清在脾运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化生气血使脾气充足而能统血。在脾病的辨证中以食积蕴脾、痰湿困脾和瘀血积脾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实证。该文试从脾失升清导致食积实证、痰湿实证、瘀血实证3个方面来分析脾失升清与脾实证的关系,这对于脾实证的病机认识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哮病病因病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及以脾为基枢的"益气清毒"法的思想诠释,包括以脾为基(基础)枢(枢纽)的中医理论依据、"益气清毒"法的内涵及益气清毒法治疗哮病之所见等方面浅析以脾为基枢的"益气清毒"法在哮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教授认为《金匮要略》的腹满病实为腹痛病,其病在肝脾者尤多,依据脏腑相关及其传变规律,又可分为肝病传脾、脾病侮肝及肝脾同病者。陈教授认为"肝满"者应当实脾,"脾满"者当不忘顾肝,肝脾同病者宜合而调之。文章主要对陈教授立足肝脾相关治疗腹满病的经验进行了论述,以冀由肝脾两脏之小相关而广之于五脏六腑之大相关,从而为临床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丁毅 《北京中医药》2018,37(4):305-306
国医大师柴嵩岩临证注重舌诊。嫩淡舌,以脾肾阳虚证为主要病机,治以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淡暗舌,以脾肾不足、气虚血瘀、血海亏虚诸证为常见,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养血、祛湿化瘀;嫩红舌,以脾肾不足、脾虚湿盛、气血两虚、血虚有热等证为主要病机,治以滋阴养血、健脾益气化湿;肥红舌,以邪热伤阴伴脾肾不足为主要病机,治以健脾补肾清热利湿;红绛舌,以阴血耗伤、血热伤阴为主要病机,治法清热养阴;暗红舌,需同时观察其他伴随舌象,分别施以活血化瘀、清热养阴、健脾益气、补肾活血法。  相似文献   

13.
张忠德平调五脏法治疗虚劳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德教授对虚劳病的中医认识,着重从五脏虚损入手,认为虚劳病核心病机为五脏虚损,尤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以五脏辨证调治为总则,立平调五脏之法,有"健脾调营、醒脾疏肝、补脾宁心、补脾通络"的治脾法,调肾法及调肺法。  相似文献   

14.
王长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虽不是一种致死性疾病,但因其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王长洪教授认为该病发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肝脾不调为病机关键,脾肾两虚为重要的病机演化为主要病机,而立调肝健脾、健脾燥湿、温肾固本和肝脾肾同调四大治疗之法,而尤以肝脾肾同调之法,为其临证常用之法。  相似文献   

15.
池教授认为肝性胸水病位多在肝脾肾,涉及肺,波及气、血、水分,其病性多以虚为本,以实为标,虚实夹杂[2]。故治疗应遵《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基础,着重扶正健脾益气,使脾旺不受邪。同时还应注意畅通三焦。  相似文献   

16.
太阴病太阴属脾,脾主湿,“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肾炎以太阴病为多见。从来治水肿病,多以健脾燥湿为稳治。如确属太阴病用健脾燥湿之法有疗效,若不分经辨证,凡见水肿都用健脾燥湿之法,也不一定有效。太阴病为阴证,其表现为虚寒,脾主中焦,其病证以中焦症状为多。其腹部胀满以气胀为主,脘痞纳少,肢困乏力,大便溏薄,脉象濡缓。治太阴病自当以理中汤丸为主,但一般习用胃苓汤及实脾饮。  相似文献   

17.
介绍孙克伟教授辨治胁痛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胁痛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根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本,肝脾同调为纲,运用疏肝理气、调节肝脾之法;临床多辨为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肝郁脾虚四证以论治,同时结合肝脏不同基础疾病予以辨病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属特发性炎性肌病范畴,肺间质疾病是本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李国勤教授治疗肌炎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丰富,临床多从脾肾辨治,认为病机以肺脾肾不足为本,以痰瘀阻络、热毒互结为标,病久则多以脾肾两虚为主,因痰瘀互结,耗乏正气,故外邪更易乘虚而入,终致病情反复。治疗应把握核心病机,以培补肺脾肾为主,兼顾活血化...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脉道不利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脾病"脉道不利"包涵"脾虚"和"脾实"两层含义,体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线粒体稳态失衡在AS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脾-线粒体"相关性理论的指导下,"从脾论治"AS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以线粒体稳态失衡为切入点,以脾病"脉道不利"为理论基础,概述并试图阐明AS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从脾论治"AS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整体观念、脏腑辨证及脏腑整体观发现,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调和,则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若肺脾核心的脏腑功能虚损,则阴阳失衡,肺病由生。采用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观辨证哮病发现,脏腑功能失调为哮病的发病根源,外邪侵袭为致病外界条件。哮病主病在肺,涉及诸脏。肺脾功能正常则诸脏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故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和谐是阴平阳秘、哮病不发的关键。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气机紊乱、津液不归正化,聚而为痰,郁久化热,如此痰饮、郁热相兼为患,标本虚实繁复错杂,故哮病常呈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