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虚"、"瘀"、"郁"并见,表现为肾、脾、肝三脏之虚,以肾虚为本;久病肝木失调气机不得升发而为郁;气虚与气机郁滞均可使血行不畅而致瘀。治疗宜补肾之阴阳与肾精的不足,同时重视疏调肝木,活血化瘀,三者兼顾,促进机体生髓化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张玉琴教授认为"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郁(瘀)毒损伤肾络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提出了消渴郁(瘀)毒学说,"郁"在前,"瘀"在后,"郁"范围广,"瘀"比较局限;"郁"指气郁,"瘀"指血瘀。气郁、酒郁、食郁最终导致血瘀,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早期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益气养阴,活血即是解毒;终末期则以阴阳两虚、湿毒上逆突出,形成"痰瘀""湿瘀"等,温阳降浊、化瘀利湿即是解毒。通络之法,以化瘀通络、利湿通络及虫类药搜风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3.
周仲瑛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顾勤  刘菊妍 《新中医》2002,34(9):7-8
系统总结周仲瑛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认为本病以阴亏液耗为本,但当辨别肺胃、肝肾阴液亏耗之主次。临床上,本病往往又出现兼夹湿阻热郁;或气失所养,气阴两虚;或久病及血,脉络瘀滞;或阴伤及阳,阴阳两虚,治疗宜针对不同病理机制,有的放矢,合理配方,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2例西医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患者,再按照是否兼湿证和兼瘀证而分为单纯型、兼湿型、兼瘀型、兼湿兼瘀型4组,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阴阳两虚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阴阳两虚兼湿、阴阳两虚兼瘀、阴阳两虚兼湿兼瘀证型组。阴阳两虚兼瘀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兼湿、兼湿兼瘀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兼湿与兼湿兼瘀两组比较,尿酸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单纯阴阳两虚(既不兼湿证、又不兼瘀证)证,可能是阴阳两虚证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瘀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型中,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一个因素。湿有可能不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具有疫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嗜肝性,感染后常表现"湿热证",因此,湿热疫毒感染是其根本病因。"湿热"既具有湿、热二邪的原有特征,二者又阴阳相合,导致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端、轻重殊异。湿热疫毒瘀郁,肝脾肾功能失司是其病机关键,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可分为肝胆湿热疫毒证、肝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瘀热证3个证型,分别以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方、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为代表方进行辨证论治,法随证转,灵活处方,不可偏执,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理特点为"虚、瘀、湿、毒",虚者以脾胃为主,瘀者瘀滞脉络,湿者湿浊壅阻,毒者溺蓄之毒。指出多肾之阴阳俱虚。中药保留灌肠对减轻危重病人的痛苦,延长生命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多认为有类似西医结肠透析和肠道吸附疗法的作用,而且能改善理化指标,延缓肾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是指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指征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间超过3个月的临床证候群,皮持衡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从"虚、湿、瘀、毒"着手。认为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始动因素,瘀、湿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物质基础,毒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虚、湿、瘀、毒"并非单独致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需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故文章从"虚、湿、瘀、毒"等方面进行阐述皮持衡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安然  倪青 《吉林中医药》2013,33(4):348-350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病变以气血阴阳渐虚为本,瘀、痰、湿、毒为标,是糖尿病病情进展中最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在于因虚致瘀,因瘀致病,而血瘀阻络是贯穿DKD始终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疗时,通常标本兼顾,以瘀为主者予活血化瘀法,使瘀去络通.同时,可配伍益肾、养阴、补气、利湿之品.  相似文献   

9.
血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型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2例西医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阴阳两虚型患者,再按照是否兼湿证和兼瘀证而分为单纯型、兼湿型、兼瘀型、兼湿兼瘀型4组,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阴阳两虚组,在血尿酸水平上,高于阴阳两虚兼湿、阴阳两虚兼瘀、阴阳两虚兼湿兼瘀证型组,阴阳两虚兼瘀组,在血尿酸水平上,高于兼湿、兼湿兼瘀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兼湿与兼湿兼瘀两组比较,尿酸检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单纯阴阳两虚(既不兼湿证、又不兼瘀证)证,可能是阴阳两虚证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瘀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型中,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一个因素;湿有可能不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惠 《光明中医》2000,15(1):43-46
慢性肝病主要是指无黄疸型、迁延型、慢性肝炎以及早期肝硬化。运用中医治疗慢性肝病,要注意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郁、虚、湿、瘀、毒、积、痰七方面的辨证施治,解决好胁痛、腹胀问题,消除肝、脾肿大,做好护理和调养。1 如何处理郁、虚、湿、瘀、毒、积、痰11 郁:肝性条...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疾病(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而邪实方面的湿、浊、瘀是关键的病理产物,亦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并且贯穿疾病的始终。文章从慢性肾脏疾病湿瘀的形成机制、主要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理论探讨。认为湿瘀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因此,临床上应注重对湿瘀的防治。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法应该贯穿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其常见病机主要有湿、热、瘀、虚四端,这四者之间,往往互相并存,只不过是以某一个或二个病邪为主发病而已。下面以湿邪致病为例,谈谈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辨证。 前列腺位于下焦,为肾与膀胱所主,与水湿运化关系密切,发病每与湿邪有关。湿性粘腻,易于郁  相似文献   

14.
陈权主任医师认为脾肾两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的病理基础,湿浊瘀阻为贯穿于慢性肾脏病全病程的一个基本病理特点。在治疗中重视脾肾二脏,或调或补,注意阴阳偏颇;强调清利通瘀应贯穿始终,重在中、下二焦;兼顾外感、蕴毒邪结病灶。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6.
指出慢性肾病多气虚、阳虚、阴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标证多湿热、瘀血、湿浊。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证属脾肾气虚、风邪上犯、湿瘀互结 ,治宜补益脾肾、祛风升阳 ,利湿化瘀。过敏性紫癜肾炎证属脾肾气虚 ,风热扰及血分 ,治宜益气健脾 ,祛风升阳 ,利湿化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以脾虚湿邪留恋为主要病机,湿郁日久,化生湿热,湿热不仅伤阴耗气且常深入血分,出现阴虚、血热、血瘀与湿热共存的病理表现,若病久湿热损阳,或治疗中误伤阳气,又可出现阳虚或阴阳两虚与湿热并存的局面,病情进一步发展湿、热、瘀、毒等病理因素,相互兼夹蕴结,正愈虚,毒愈炽,正虚与毒炽之间互为影响常成为导致慢性肝炎缠绵难愈甚至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测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1天内波动大于1.2℃),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病机以“虚、湿、热、郁”多因素错杂,其中正虚为发热之本,可责之气血阴阳亏虚,实证同时可见湿邪内阻、湿热胶结、气机郁滞等。治疗上应辨清“虚、湿、热、郁”之轻重,以扶正祛邪为大法,若湿、热、郁等实证为主,应化湿、清热、开郁为先,兼以固本补虚;若气血阴阳之本虚为主,应固本扶正为先,气虚应益气兼顾脾胃,血虚应养血益气,发热日久应兼顾阴液,阳虚应温阳以托邪外出,同时防治滋腻太过而化生湿、热、郁之邪。临床中应紧抓虚、湿、热、郁病机,辨证施治,使虚得补、湿得化、热得清、郁得开,方可收获疗效。  相似文献   

19.
余勰  王晓素 《河南中医》2013,33(7):1020-102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但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乃发病的基础,标实是发病的关键.本虚以脾肾亏虚,阴阳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毒邪蕴结,气血阻滞,兼有肝郁,肺气失宣等.本虚标实共致气滞血瘀,湿毒瘀互结,合而为病.治疗时参合活血化瘀,补益脾肾,疏肝渗湿,调气和血不离始终.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刘中勇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主要从"浊""瘀""虚""郁"着手。认为虚是冠心病的始动因素,瘀与浊是冠心病形成的物质基础,郁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冠心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并非"虚""浊""瘀""郁"单独致病,往往是相互夹杂、相互影响。治疗需标本兼治,病证合参,中西结合,调平阴阳,从而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故本文从浊、瘀、虚、郁等方面阐述其治疗冠心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