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呼吸机管道湿化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为预防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6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28d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使用一次性普通型无加热丝的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观察组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两组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分别于上机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及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结果]两组机械通气过程中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气管导管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每日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双加热丝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湿化效果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能保证机械通气的湿化质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呼吸ICU内选择需有创机械通气的 120例COPD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分别予以每天、每4天更换呼吸机管道,两组各前30例均在使用呼吸机24 h、48 h、72 h、96 h时,在更换呼吸机管道前采集呼吸机进气口、出气口管道内表面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比较细菌定植、VAP发生率及病死率、成本核算.[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43.3%,高于试验组25.0%;COPD病人发生VAP后病死率高于未发生VAP的病人;呼吸机管道定植菌数量96 h时较24 h、48 h、72 h明显增多,定植菌数量出气口多于进气口;对照组经济和劳动时间消耗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呼吸机管道定植菌数量第4天增多明显,COPD病人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以4 d为宜.每4天更换呼吸机管道可以降低VAP发生率、降低病死率、降低病人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吴琳  屈红  赵淑琴  刘爱华 《全科护理》2014,(22):2094-2095
[目的]探讨呼吸机内部气路管道系统中的不同消毒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病人使用后的呼吸机气路管道采用不同的方法消毒,一种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按照程序进行消毒(观察组),一组采用有效氯浸泡后人工刷洗的方式进行消毒(对照组),比较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以及消毒后不同时间病人呼出气体的菌落数。[结果]观察组消毒后的呼吸机内部气路管道的细菌检测的合格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毒7d和14d后病人呼出气体的菌落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及肺部感染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维持呼吸机内部气路管道的无菌状态较好,有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的患儿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及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院P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儿42例,分别在患儿进行机械通气的插管当天、48h、第7天和第14天对其呼吸道管路和下呼吸分泌物进行采样检测。分析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机管路污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阶段共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0例(47.6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通气时间呈正相关(r=0.575,P=0.000)。共采集标本1 008份,获得细菌、真菌菌株210株。下呼吸道标本以脑膜败血性金黄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其次为多枝梭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呼吸机管道以脑膜败血性金黄杆菌为主,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标本与呼吸机管路菌株一致(P0.05)。[结论]P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高,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PICU护理人员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策略的依从性,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于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引入情绪管理辅以呼吸肌运动疗法对其情绪、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照护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情绪管理辅以呼吸肌运动疗法。记录两组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记录两组病人干预前和干预后第8周末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潮气量、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心率;比较两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6.8%)低于对照组(20.5%)(P0.05);干预后研究组病人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病人潮气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PaCO2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应用情绪管理辅以呼吸肌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其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呼吸机管道更换频率对老年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机械通气的老年病人64例,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14d组和28d组,比较两组呼吸机管道不同部位、机械通气不同时间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定植情况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两组呼吸机管道不同部位、机械通气不同时间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定植情况和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长期机械通气老年病人28d更换1次管道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使用一次性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使用传统“标准型”呼吸机湿化管道(A组)和一次性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B组)的病人各30例,观察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病人的通气时间、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平均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时数、痰液黏稠度、气道痰痂形成、高气道反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道等情况。[结果]在呼吸机管道总更换次数、管道平均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在痰液黏稠度、气道痰痂形成、高气道反应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湿化作用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保证机械通气的质量,操作简单,并能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减少物品的消耗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与管道细菌污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胸外科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72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分别于3、7、14d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上机后14d留取病人气管深部痰液,呼吸机管道在更换时留取标本。结果:A组与B组痰液培养细菌阳性率、呼吸机管道细菌培养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7d时,管道细菌污染物影响较小,7d时感染几率增加。结合医疗成本,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同时节省相关人力、物力,避免频繁更换造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使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使用一次性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使用传统“标准型”呼吸机湿化管道(A组)和一次性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B组)的病人各30例,观察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病人的通气时间、呼吸机管道更换次数、管道平均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时数、痰液黏稠度、气道痰痂形成、高气道反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道等情况。[结果]在呼吸机管道总更换次数、管道平均使用时间、倾倒冷凝水量和呼吸机管道护理时数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在痰液黏稠度、气道痰痂形成、高气道反应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湿化作用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保证机械通气的质量,操作简单,并能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减少物品的消耗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王燕  马玲 《当代护士》2016,(7):105-106
目的分析不同呼吸机管道管理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根据呼吸机管道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A、B、C、D四组,A和C组进行浸泡消毒后自然晾干,B和D组放在清洗架上清洗,进行浸泡消毒后热风烘干;A和B组患者每隔3 d更换呼吸机管道,C和D组每隔7 d更换呼吸机管道。结果四组管道管理方式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高于B组和D组(P0.05);四组管道管理方式所需时间和成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管道管理方式所需时间和成本均高于C组和D组,而C组管道管理方式所需时间和成本又高于D组(均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呼吸机更换时间无显著相关性,与管道消毒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医疗成本和管道管理时间而言,每隔7 d对呼吸机管道更换并进行浸泡消毒后热风烘干的管理方式最合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综合管理措施,干预及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方法]将2014年6月—2016年12月入住ICU的使用机械通气符合条件的76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针对VAP发生的隐性因素采取综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VAP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和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查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针对性开展综合管理措施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效果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内在关系,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将ICU病人使用后的呼吸机管路60套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套采用清洗消毒机对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对照组30套用传统手工清洗加含氯制剂浸泡,清洗后采用三磷腺苷(ATP)检测仪和细菌培养方法监测清洗质量。将ICU病房60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再将实验组清洗的呼吸管及配件应用于A组30例病人,对照组清洗的呼吸管及配件应用于B组30例病人。[结果]实验组ATP检测、细菌培养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A组痰培养阳性率低于B组。[结论]控制呼吸机管路清洗质量能够降低VAP的发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的人工气道口腔护理对脑出血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脑出血病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改良的人工气道口腔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机械通气48 h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48 h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的人工气道口腔护理可降低脑出血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对呼吸道与呼吸机管道细菌定植的影响,为规范呼吸机管道更换周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72h以上106例病人,使用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分别于建立人工气道上机当天及应用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采样,采样部位分别为病人的咽喉部、下呼吸道、呼吸机接头端、呼吸机管道吸气端、呼吸机管道呼气端、湿化罐湿化液;对采样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致病菌的阳性率、定植率。[结果]呼吸机管道的定植菌与呼吸道病原菌具有同源性;呼吸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管道相同部位不同采样时间的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使用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至28d,呼吸道细菌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细菌定植增加,而呼吸机管道系统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增加细菌定植无明显增加;使用双伺服性加温控制型呼吸湿化器无污染的情况下持续使用是安全的,对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呼吸机管道无需常规更换,对有污染或故障的呼吸机管道应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求减少心脏术后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实验组从组织管理、物品、体位、吸痰、口腔护理等方面采取系统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法。[结果]两组相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脏外科围术期病人采取系统干预措施,可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苟秋军 《全科护理》2011,9(32):2929-2930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人无创呼吸机治疗条件下的护理效果。[方法]将7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并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的内科护理及治疗,研究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机相关护理。[结果]研究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积极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48h后pH、PaOz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时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创呼吸机相关护理可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牛雅君  李冬梅  徐淑凤 《护理研究》2008,22(9):2381-2382
[目的]探讨阻断胃-肺途径的护理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并行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共101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给予阻断胃-肺途径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病人在VAP发生率和预后方面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病人VAP的总发生率和晚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早期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病人在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病死率方面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断胃-肺途径的护理措施能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VAP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性双加热式密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在综合ICU使用普通一次性呼吸机湿化管道(对照组)和一次性双加热式密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实验组)病人各3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生命体征、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胸部X线片结果、痰痂形成例数、痰培养结果、VAP发生例数。[结果]机械通气同等时间内,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增加使用时间至168h、240h,甚至336h,其VAP发生例数无显著增加。[结论]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式湿化管道系统,可以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何文慧  罗小珍 《全科护理》2013,11(19):1780-1781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液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湿化液采用生理盐水,观察组湿化液采用1.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湿化。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呼吸机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25%碳酸氢钠溶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优于生理盐水,能预防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法,总结无创呼吸机护理的经验.[方法]将80例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病人进行包括心理、营养及呼吸机等方面的护理;观察组40例病人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设置专人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Ph、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依从性、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对提高呼吸机的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