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室性逸搏心律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变异型心绞痛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变异型心绞痛1例)在病程早期(≤4h)出现的室性早搏、室性逸专律的QRS-ST-T波形态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早期出现的室性早搏及室性逸搏心律,其QRS-ST-T波形态常呈典型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图型,且定位明确,两者均好发于下壁,伴或不伴后壁及(或)右室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中室性过早搏动几乎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所有病例。尤其警惕室性早搏,对于室性早搏每分钟5个以上,连续2个以上室性早搏,多源性早搏称为复杂性或恶性早搏,是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危险征兆。因此,正确而迅速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常可挽回患者的生命,笔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对象,药物用法及用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占急性心肌梗死的75%—95%,多发生于起病后24h内,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一过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很常见,利用发生的室性早搏找到其它异常情况即从室性早搏中获得临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1周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在发病3d内常因室性早搏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因此,积极防治室性心律失常是救治AMI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见于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d,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5次/min),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在T波上),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需积极给予控制。近年来胺碘酮作为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倍受重视。现就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郑翔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8,32(2):152-153,1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碎裂宽QRS波(fragmented wide QRS,f-wQRS)与室性早搏的关系。方法:2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有无f-wQRS波分成f-wQRS波组95例和n-fQRS(non-fragmented QRS,n-fQRS)组129例,采用动态心电图按Lown分级比较两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结果:f-wQRS组室性早搏发生率为94.7%明显高于n-fQRS组的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own1级室性早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wn2~4b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f-wQRS组均高于n-fQ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存在f-w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45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d,并对比观察心肌梗死患者1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为(73±18)ms,对照组为(28±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分别为(93±13)、(52±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70例,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根据心电监护结果,结合临床,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早搏,可能发展为室速或室颤,危及生命,而通过严密的监护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运用,常可挽救患者生命于瞬间,保证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70例,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根据心电监护结果,结合临床,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早搏,可能发展为室速或室颤,危及生命,而通过严密的监护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运用,常可挽救患者生命于瞬间,保证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多见于起病后24小时以内,室性早搏常导致室速或室颤而致死。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室上性心律失常亦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冠脉灌注量减少,并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除需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因素外应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处理:为防止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凡有下列室性早搏应立即处理:①频发性室性早搏(>5次/分);②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③连发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室性早搏;④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易损期室性早搏,即“RonT ”现象。上述几种室性早搏,亦即所谓“警告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赵元杰 《吉林医学》2009,30(6):527-528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发生的规律,消除诱发因素。方法:对1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连续动态心电监护。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机率第1天最高,白天明显高于夜间(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极易发生室性早搏,要掌握规律,及时预见,给予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由于心肌缺血、左室重塑等多因素造成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表现为Q-T离散度(QTd)的增加。这种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增加了心室肌的易激性或形成折返的基础,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的发生。QTd的增加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客观指标。本文通过观察潘南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影响及在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明确钾镁合剂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价值。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选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  相似文献   

13.
王华  丁继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25+2234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美托洛尔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美托洛尔25~50mg/次,2次/d;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美托洛尔组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及死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美托洛尔能减少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韦迎娜  周祥群  王芳 《海南医学》2014,(18):2728-2729
目的 观察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2例,占5.26%;室性心动过速1例,占2.63%;死亡1例,占2.63%;对照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13例,占34.21%;室性心动过速6例,占15.79%;死亡6例,占15.79%。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9%,死亡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和1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溶栓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积极进行护理与康复指导。结果28例中冠状动脉再通22例,再通率为78.57%,其中3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后早搏消失;2例溶栓后出现局部出血,停药3 d后出血停止;3例溶栓后出现低血压,给予升压药物后血压迅速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对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维拉帕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RomT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1例张秀治,刘凤芹河北省南皮县医院(061500)维拉帕米(异搏定)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已有报道。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尚少见报道。现将笔者应用维拉帕...  相似文献   

17.
阳军  李向平 《河北医学》2004,10(8):726-72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了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 2 4h内的QT间期离散度 (QTD) ,并对比观察心梗患者一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 :急性心梗患者QTD和QTcd大于冠心病对照组 (P <0 .0 5 ) ,而急性心梗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短期心脏事件的较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早期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与再灌注心律失常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静脉溶栓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意义。方法:对43例AMI者施行尿激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于60~90min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进行心电监测RA的发生情况。结果:43例中临床判定冠脉再通35例(再通率为81.4%)。RA的发生以室性早搏(67%)、房性早搏(69%)及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58%)为主,其次为窦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21.8%)。临床特点多为阵发性,可自行终止;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仅发生于冠脉再通组。结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是溶栓后的特殊类型,可作为一项无创性心电监测的指标,对判定冠脉溶栓再通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夏敏 《吉林医学》2009,30(10):886-887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用药过程中严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溶栓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积极进行护理与康复指导。结果:15例中冠状动脉再通11例,再通率73.33%,其中2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后早搏消失;1例溶栓后出现局部出血,停药3d后出血停止;2例溶栓后出现低血压,给予升压药物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得当对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玉萍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3):125-127
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稳心颗粒,是否可减少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稳心颗粒9克/次,一日3次;对照组(B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A组患者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以及因心律失常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稳心颗粒既能抑制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又能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