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儿童氨基甙类抗生素中毒性耳聋听觉脑干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象逢  姚智才 《广东医学》1993,14(4):196-197
氨基甙类抗生素在临床各科中均被广泛应用,但在小儿中常有致聋的报道。我们通过检测96例应用这类抗生素后并发中毒性耳聋患儿的听觉脑干反应,探讨该类抗生素致聋的损害所在。  相似文献   

2.
40例小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0例听觉障碍小儿进行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并确定其残余客观听力。在所检查的80只耳中,71耳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异常,同时还发现大部分患儿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残余听力。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确定患儿残余客观听力有重要意义。40例患儿中,22例有明确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应用史。  相似文献   

3.
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其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是耳毒性神经损害。由于小儿易被忽视,因此了解此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迟发性耳毒性作用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将门诊随访资料完整的23例和最近4例氨基甙抗生素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曾在本院住院期间用过氨基甙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庆大霉素、键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是儿科常用的氨丛糖甙类抗生素,其主要毒性是耳、肾功能损害。由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不能正确反映自己的听力改变,故药物的耳毒性反应不易被察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BAEP)技术能有成效地判别儿童的听力是否有减退。笔者对36例70耳听力明显下降并有用过氨基糖甙类药物病史的儿童作了BAEP测试,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男25例、女11例,年龄6个月~15岁、平均5.5岁。均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药物应用史,临床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36例中使用过链霉素10…  相似文献   

5.
对1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发现异常率达88.9%,复查10例,其中智力筛查异常3例,异常率为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类型与智力筛查结果无明显相关性。初步说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不能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6.
调查聋哑学校160例聋哑致病因素,先天性聋占26.25%,后天性聋占69.38%。氨基甙类抗生素耳中毒、高热疾病及传染病依次为后天性聋的主要致病因素。后天性聋的致聋年龄以0岁-4岁较多,占90.09%(100/111),其中0岁-1岁为高峰期。年龄越小越易致聋。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对药毒性聋常规进行了血型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药毒性聋100例中男64例,女36例,最小5个月,最大19岁,5岁以下59例,6~10岁24例,10岁以上17例,全部患者均有氨基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前庭系统性眩晕的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有151例,异常率为79.9%。其中表现为内耳型30例,占19.9%,脑干型97例,占64.2%,混合型24例,占15.9%。结论:BAEP可作为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辅助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 hepatitis syndrome,IH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BAE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传染病区住院的婴儿肝炎综合征50例,年龄1~3月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分析比较不同病因、胆红素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并与本院保健门诊体检的同龄健康儿进行对照,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不同病因致胆红素升高均可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和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之间比较,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周围性损伤(80%)较中枢性损伤(20%)多见(P<0.01);观察组异常率(65%)明显高于对照组(30.4%)(P<0.01).结论 HIS患者可有较高比例脑干听觉传导通路障碍.对婴肝儿常规进行BAEP检查,可及时发现病情和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自听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后,以诱发耳声发射正常,听性脑干反应严重异常为特征的低频感音性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类听功能障碍的患者通常伴有镫骨肌反射和对诱发性耳声反射的传出抑制异常,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地明显差于纯音听力及听力图为低频损失较重等。Worthington等1980年报道了4例患者,他们都可测得纯音听阈,但引不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耳聋患儿进行GJB2基因、线粒体DNA A1555G位点突变检测,为遗传性耳聋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195例耳聋患儿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纯音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和耳声发射).对195例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及100例健康对照个体分别进行GJB2基因235delC突变、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 195例患儿者中发现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235delC与176-191del16复合及235delC与299-300delAT复合突变等共46例耳聋患儿与GJB2基因突变有关,占23.58%.病患组235delC等位基因频率为18.44%,对照组为2.00%(P<0.01).同时在患儿组还发现了7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论 重庆市非综合征型耳聋患儿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和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应用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有重要的意义.对基因型-表现型相关性的研究对遗传性耳聋的治疗及预期疗效判断、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龄前儿童综合听力评估120例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耳声发射、中耳声导抗、ABR相结合的综合听力评估方法,在学龄前儿童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20例无法配合行为测听的儿童,检测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以及中耳声导抗,结合短声以及有频率特异性的短纯音刺激的ABR测试来评估听力。结果120例受检者中,上述3项检查都通过者51例,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64例,混合性耳聋2例。传导性耳聋1例,神经性耳聋1例,听神经病1例。结论采用有频率特异性的短纯音刺激的ABR。结合耳声发射、中耳声导抗能较好地评估5岁以下无法配合行为测听的儿童的听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听力损伤情况以及治疗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110例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对其进行ABR测试,比较治疗前后所选患儿的ABR值变化情况以及后期的语言发育情况。结果本文所选的110例患儿中,有74例患儿的双耳ABR阈值在正常范围,36例在异常范围,其中22例为单耳异常,14例为双耳异常,听力受损率约为总例数的32.73%(36/110),中或重度听力损伤的占16.36%(18/110)。经过治疗后,对ABR阈值再次检测,有14例阈值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第一次对46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其中32例患儿听力语言发育良好,8例一般,4例发育较差,2例死亡。第二次对42例患儿进行随访,其中34例患儿与同龄儿的语言发育未见明显差异,可正常进入幼儿园及学前班学习,6例患儿与同龄儿相比有-定差距,2例死亡。结论婴幼儿受到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听力损伤的几率相对较高,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后能够程度不等的恢复听力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基因GJB2突变发生与机体铁缺乏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38例临床诊断为非综合征性耳聋的2岁~10岁患儿及120例同年龄听力正常的健康儿童,均进行GJB2耳聋基因及血清铁、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4例存在GJB2基因235de1C突变,其中18例存在235de1C纯合突变,16例存在235de1C杂合突变.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组血清铁含量、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聋儿GJB2基因突变组血清铁、血红蛋白检测值与GJB2基因非突变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基因突变发生与机体铁缺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有关铁代谢障碍与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生的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NICU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发现NICU中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期间NICU收住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用DPOAE模式进行初筛,对初筛未通过者用DPOAE+ABR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进行听力学评估及确诊。结果共筛查高胆红素血症178人,确诊(6月龄)5例,听力障碍发病率为2.96%。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NICU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Hearing determination of 51 cases had been made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 TCM pathogenic relation between the collateral channels of Shen and ears. Model 51A-T72N pure tone auditional determinator was used. For each case, routine auditional determination was made after rest in bed quietly for an hour after breakfast. The determinating results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average hearing loss less than 15dB), low frequency, high frequency and plain-typing hearing loss. Results: Among the 51 cases, 8 cases were normal hearing (15.7%), the hearing loss cases were 43 (84.3%); 30 cases were double-ear hearing loss (58.8%); 13 cases were single ear hearing loss (25.5%). Cases of renal diseases frequently occurred among the young (in this group, average age was 29.5 years). Such high incidence was obviously non-physiological, but related to the renal disease itself. More serious hearing damage were seen and were in high frequency. Whether or not it was caused by hypoalbuminaemia, oedema and deprivation in blood vessel leading to disorder of circulation of sound sensitizen, or accumulation of toxin owing to renal dysfunction, or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endolymph influencing the hearing bristle cells,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94名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OAE)测试,两次未能通过OAE测试的婴儿,再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广州地区新生儿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发生率约为1.34%,其中重度听力损失发病率为0.19%。男婴听力损失发生率(1.85%)与女婴(0.7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外耳道闭锁、腭裂和母亲患梅毒的新生儿发生听力损失的几率显著增高。结论:广州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仍较高,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和治疗听力障碍的儿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1050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Nie WY  Gong LX  Liu YJ  Xiang LL  Lin Q  Qi YS  Nie Y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4):274-277
目的 探索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策略。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早期干预。方法 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简称TEOAE)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左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9ABR)和40Hz听性相关电位(40Hz-AERP)技术诊断。结果 自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可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11198例,实际筛查10501例(总体新生儿初筛率为93.8%);初筛通过8882例(84.6%)。需门诊复筛的共1619例。实际复筛人数1476例。通过1387例。门诊复筛率为91.17%。复筛通过率为93.97%。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61例(90只耳),另加1例假阴性病例。由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5.90%(单耳和双耳),双耳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2.86‰。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4.91%。两步筛查后的假阳性率为0.26%。结论 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可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早干预,有效的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9.
韩进天 《广西医学》2006,28(6):828-829
目的 探讨高危儿听力损伤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早期治疗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54例(308耳)高危儿新生儿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分析其特点及其与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重儿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ABR异常率为43.8%,其中,低出生体儿组ABR异常、V波异常率及Ⅰ波异常率显著高于高胆红血症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P〈0.05),低出生体重儿组、核黄疸组Ⅴ波异常率高于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组(P〈0.05)。结论 高危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核黄疸患儿容易发生听力损伤,应对高危新生儿及时进行听力筛选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内感染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以明确经脑内感染MCMV后小鼠ABR是否出现异常改变,从而验证经脑内感染MCMV能否建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更昔洛韦对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4只新生小鼠按窝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3组,对照组经脑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 μl,模型组与干预组经脑内接种TCID50为1×105 U/ml的MCMV病毒悬液10 μl,同时干预组在接种MCMV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更昔洛韦60 mg/(kg·d),连用2周.2周后在小鼠麻醉状态下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在电屏蔽装置中检测小鼠的ABR,并记录ABR的波形以及Ⅰ波的潜伏期、波幅.结果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F=9.151,P=0.011;F=5.095,P=0.043),更昔洛韦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F=13.797,P=0.003;F=14.58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脑内感染MCMV可以引起小鼠ABR的异常改变,脑内感染MCMV可建立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动物模型,婴幼儿CMV感染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对CMV感染致听力损伤的进行性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