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1例临床怀疑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分别以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和3D-TOF-MRA序列行桥小脑角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及最小密度投影行后处理。结果 3D-FIESTA序列和3D-TOF-MRA序列联合应用41例均显示血管压迫面神经,压迫血管49根,单根血管34例,两根血管6例,3根血管1例,分别为小脑后下动脉23根,小脑前下动脉18根,椎动脉5根,基底动脉2根,手术与MRI表现基本一致,但遗漏2根责任静脉。结论 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和3D-TOF-MRA序列联合应用能准确定位责任血管(动脉)走向及其与面神经的关系,为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了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3.0T MRA对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3.0 T MRI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或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 MRA)对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行颅颈部3.0 T MRI 3D TOF或CE MRA检查的患者资料371例,发现18例头颈部开窗畸形动脉,原始和减影图像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或曲面重组(thin slice MIP,TS MIP),比较各组图像对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结果 371例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18例(检出率4.9%,18/371),位于基底动脉11例(检出率3.0%,11/371),其中10例位于基底动脉起始处,1例位于基底动脉干;位于椎动脉入颅底段3例(检出率0.8%,3/371);位于右侧大脑前动脉Al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18例中,3例(16.7%,3/18)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结论 CE MRA或3D TOF 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这一少见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3.0T磁共振头颈部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 MRA和增强(CE) MRA成像分析原始三叉动脉(PTA)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来本院行头部MRA检查的4762例患者的MRA图像,并根据Saltzman分型和Uchino分型进行分型.结果 共检出PTA 16例,发生率为0.34%.Saltzman分型1型8例,2型3例,3型3例,2例不能分型.Uchino分型外侧型11例,内侧型2例.10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结论 3.0T磁共振头颈部MRA可清晰显示及全面评价PTA,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述有孔型基底动脉变异的3D-TOF-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45例有孔型基底动脉变异病例,所有病例均用3.0T磁共振行头部血管成像(MRA)检查.扫描源图像在GE ADW4.3工作站上进行三维最大信号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多角度旋转观察,全面分析异常血管情况.结果 45例有孔型基底动脉变异均为单发,18例伴有其他颅内血管发育变异.有孔型基底动脉变异本组病例发生率约为0.83%,无性别、年龄差异,多见位于基底动脉近端、椎动脉汇合处,"开窗口"形态以小圆形、卵圆形及裂隙样为主,两侧开窗血管径可以等宽或不等宽,但均小于基底动脉直径.结论 3D-TOF-MRA可以准确显示有孔型基底动脉变异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明确诊断有孔型基底动脉变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天才  高凌云  朱志平  熊强  张冰  杨运俊   《放射学实践》2013,(10):1002-100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大脑中动脉开窗变异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2年2月的3778例患者的CTA资料,将所有原始图像经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大脑中动脉开窗影像学特点。结果:3778例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开窗6例(男5例,女1例),检出率为0.16%。所有开窗均位于M1段,其中M1段近段5例(4例呈裂隙型,1例呈凸透镜型),中段1例呈凸透镜型。左、右大脑中动脉开窗各3例,且有1例同时合并基底动脉开窗。1例由1支桥血管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围成,1例伴有早期颞极动脉的分支起源于开窗的下支血管。6例中1例同时合并左侧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及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伴有动静脉畸形(AVM);1例伴有静脉畸形。结论:CTA能快速、直观地显示大脑中动脉开窗变异及其合并的血管性病变,可作为其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V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慢性狭窄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2例可疑头颈部血管慢性狭窄性病变的患者应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行头颈动脉成像检查,观察两侧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以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对所有图像行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 62例中头颈部CTA未见异常19例,发现血管异常43例.其中VA狭窄18支,闭塞7支;ICA狭窄30支,闭塞7支;ACA和MCA狭窄11支,闭塞2支,PCA发育不良2支.烟雾病2例,脑内动静脉畸形2例.血管起源变异4例.结论 VCT头颈部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头颈部血管正常解剖与异常改变,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3.0T磁共振CE-MRA在腹部至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超强磁场磁共振三维增强MRA(3D CE-MRA)对腹部、盆腔、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EXCITE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对61例拟诊腹部至下肢血管病变的受检者行3D CE-MRA检查,其中36例行DSA检查。将腹部至下肢血管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个部分,由2位影像学专家独立对3D CE-MRA和DSA资料作出分析。结果61例受检者腹部至下肢血管3D CE-MRA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显示清晰。8.2%(5/61)受检者未见异常,91.8%(56/61)受检者显示共计601段血管病变,其中动脉粥样斑块43.4%(261/601),动脉狭窄22.0%(132/601),动脉闭塞29.5%(177/601);动脉迂曲2.7%(16/601);动脉瘤1.5%(9/601);动脉夹层0.5%(3/601);肿瘤压迫或包绕血管0.5%(3/601)。36例3D CE-MRA与DSA比较,3D CE-MR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血管病变阳性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3D 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χ2=5.94,P=0.01),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阳性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3D CE-MRA存在高估。结论3D CE-MRA是一种有效的评价腹部至下肢动脉疾病的方法,其诊断价值可与DSA相媲美,尤其对直径较大的腹主动脉至腘动脉主干(1~3级血管)可基本代替DSA。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3.0T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共165例SAH病人在DSA前先进行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检查,并判断动脉瘤是否适合弹簧圈栓塞(用或不用球囊或支架辅助)、外科夹闭或保守治疗。将根据3D-TOF-MRA制定的治疗方案与实际采取的治疗方案或通过DSA制定的治疗方案相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我院头颈部血管检查的病例,其中头部动脉671例,头部静脉7例,颈部动脉66例,进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二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V),部分病例做了心室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磁共振场强为1.5 T,先行标准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然后行MRA;MRA采用3D TOF,部分患者还额外采用矢状和/或冠状预饱和技术,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演算法处理资料。结果 MRA较好地显示了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其中三维法较二维法显示病变为准确;可以认为,MRA是中风病因诊断和随访最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结论 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头颈部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 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3.0T MR 3D TOF MRA、高分辨CE MRA、双反转恢复颈动脉血管壁黑血成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检查中的技术特点,探讨其联合应用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所用技术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向患者认真介绍后由患者签字同意。选择2009年5月~2009年6月在我院行头颈部TOF MRA检查患者95例,其中43例并行头颈部CE MRA检查,另52例并行颈动脉分叉部双反转恢复T2WI血管壁黑血成像。统计同时行TOF MRA和CE MRA患者组中两种技术完成的图像中脑血管、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动脉分叉部、椎动脉起始部等多个部位动脉血管狭窄数量,对两种技术诊断结果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统计同时行TOF MRA和DIR颈动脉分叉部血管壁黑血成像患者组中狭窄血管数量,对两者行χ2检验判断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行头颈部TOF MRA和CE MRA患者组,各部位诊断结果Kappa值分别为:大脑前动脉A1段0.710,大脑中动脉M1段0.823,大脑后动脉P2段0.672,颈内动脉虹吸段0.729,颈动脉分叉部0.634,椎动脉起始部0.707。行头颈部TOF MRA和颈动脉分叉部DIR T2WI黑血血管壁成像患者组,两者诊断结果χ2=1.11,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3D TOF MRA和CE MRA技术均可明确诊断绝大部分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病变,但也有各自的不足,颈动脉血管壁黑血成像可明确诊断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对头颈部MRA成像的有效补充,三者的合理应用及结合可以从多方面来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弥补相互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41例头颈部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结果12例鼻出血栓塞后即刻无活动性出血,随访6~12个月未再复发;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栓塞后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1例外伤动脉出血栓塞后即刻止血,无复发;14例血管畸形栓塞后随访6~12个月,明显好转3例,好转6例,无变化5例;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姑息性治疗后存活时间2年以上者3例。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治疗头颈部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经头部CT或MRI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以CTA为对照,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和CVUS发现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分别为20例、17例,椎动脉狭窄或发育异常分别为29例、15例。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动脉病变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和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诊断及临床诊断的认识。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58例76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并与25例25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31 例 41 支血管(53.9%),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 11 支(26.8%),旋股内侧动脉变异 26 支(63.4%),旋股外侧动脉4支(9.8%)。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 3 例 3 支,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本组患者发病原因及病史调查,除外病因,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重要因素,在诊断及治疗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动脉化疗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3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别行超选择性舌动脉、颌内动脉、面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其中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1例。化疗药物采用顺铂(CDDP)、5-FU、甲氨碟呤(MTX)、表阿霉素(EPI)等2~3种联合应用。结果3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和栓塞,半月后肿瘤体积缩小21例(占67.8%);肿瘤溃疡面缩小8例(占25.8%);未见明显变化2例。组织学疗效:19例介入治疗后接受手术,10例栓塞后的手术标本均为显效,栓塞标本近栓塞的血管处坏死程度重;9例未栓塞标本为有效。19例手术标本病理观察有效率94%。术中见肿瘤缩小,边界清楚,出血减少。19例术后目前仍生存15例(占78.9%),存活时间1~7.5年。结论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同时行血管周围组织器官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可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除常规血管成像外,并行颈椎、颈部软组织、颅脑、副鼻窦成像.结果:30例患者发现15例颈椎椎体骨质增生,10例颈椎间盘突出,6例甲状腺瘤,8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透明隔囊肿,5例副鼻窦炎.结论: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而且对血管周围组织器官病变的显示也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78例113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与45例46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28例(35.9%),51支血管,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17支(33.3%),旋股内侧动脉变异29支(56.9%),旋股外侧动脉4支(7.8%),旋股内外侧动脉共干1支(2.0%)。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5例5支,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可能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双路动脉化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动脉直接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顺铂,同时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进行中和的双路动脉化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16例,采用股动脉径路进入病变的供血动脉,以供血动脉的血流速度为灌注速度,按150mg/m2的顺铂每周进行1次动脉灌注,4~6次为一疗程。静脉同时予以注射硫代硫酸钠进行解毒。结果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常有明确的血供,表现为病变局部的异常血管团着色。该组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动脉化疗近期有效率100%,表现为肿瘤在化疗后当日或第2日疼痛和肿胀感缓解,口、鼻腔内出现分泌物或坏死组织脱落。在可随访的病例中,CR4例,PR8例,NR1例。结论双路动脉化疗是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颈部双源cT血管成像(CTA)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8例DAVF患者的头颈部CTA资料,以8例性别及年龄相似的正常头颈部CTA为对照组,对比分析DAVF患者与正常头颈部CTA的征象差异,分析征象包括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数量,患侧硬膜窦边缘是否规整,有无异常穿颅血管通道,大脑皮层静脉是否扩张以及双侧颈内静脉密度是否对称等。结果多支(≥3条)供血动脉诊断DAVF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88%、100%。患侧静脉窦边缘不规则的敏感性较低(50%),特异性很高(100%)。出现异常穿颅血管通道的敏感性较低(38%),特异性较高(88%)。DAVF组的双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头颈部双源CTA对诊断DAVF具有较高的价值,出现多支供血动脉、患侧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及双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高度提示DAVF。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侵犯颈动脉的外科治疗术式。方法:对9例肿瘤累及颈动脉病人,在经术前严格颈动脉压迫训练和检查后切除受累的颈动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9例病人术后除一例短时间出现脑缺血症状外,余无明显脑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切除受累的动脉及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