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临床常见疾病,有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手术治疗已成共识,多可获得痊愈,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钻孔引流术后易转化为顽固性硬膜下积液或血肿复发,致使患者需反复、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4~2010共收治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14例,先行Ommaya储液囊植入引流硬膜下积液,必要时对头部骨窗给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和腰椎穿刺引流,待硬膜下积液消失后观察1~2周无复发时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随访0.5~1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积液演变成血肿等。患者脑积水症状均逐渐稳定,复查头颅CT示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中线结构居中。结论 Ommaya囊植入治疗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20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硬膜下积液首次治疗多以钴孔引流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引流效果不佳,复发率很高。我科自2002年2月至2007年1月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20例,采用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硬膜下积液的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3例硬膜下积液患儿均通过CT或MRI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做出诊断与治疗,并采用CT或MRI进行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 36例行保守治疗,其中32例痊愈,4例效果不佳改行手术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囟门穿刺治疗,6例钻孔引流术治疗(2例效果不佳改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术治疗),10例痊愈,1例好转出院。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对小儿硬膜下积液患者做出正确诊断,严格控制手术指征,依据积液的量及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脑室镜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附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2年始,我们用小骨窗脑室镜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硬膜下积液治疗经验。 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7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影像学特征鉴别积液是否为血性,将患者分为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9例)和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例)。根据积液是否为血性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法。 结果9例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接受钻孔外引流手术,8例积液消退,另外1例无效,之后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后治愈。非血性硬膜下积液患者中14例接受硬膜下腹腔分流,12例有效,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2例术前合并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均有效;另外2例最初接受积液外引流,无效,之后行硬膜下腹腔分流后积液消退。 结论对于硬膜下积液患者,术前需仔细评估积液是否为血性,是否合并脑积水。血性积液采取钻孔外引流,非血性积液采取硬膜下腹腔分流,合并脑积水的积液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方式,给予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硬膜下积液转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下积液(SFC)临床比较常见,多可自愈。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一般认为与轻度颅脑外伤有关,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治疗,疗效比较满意。而对于SFC演变成CSDH国内外仅有少数病例报道,近年来我科发现1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2~65岁,平均36岁。 2.病程及体征:头部外伤9例中由SFC演变成CSDH时间为35d~4.5个月;神经外科择期手术后2例,演变时间各为50d、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随CT普及其发现越来越多,但老年人TSE进展为CSDH的病例报道较少。我科曾遇到3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性,67岁。因头晕伴四肢乏力1月余于1992年9月13日行颅脑CT发现右额颞顶硬膜下有...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颅脑损伤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我院从1998年10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2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硬膜下积液9例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案。方法对9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复发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扩大骨孔,敞开硬脑膜,肌肉填塞积液腔,短期硬膜下外引流治疗。结果术后7例积液完全消失,2例积液明显减少。无脑受压、颅内压增高症状。结论肌肉填塞积液腔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费用低的手术方式,适宜于复发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 男性,72岁。因“头面部外伤后头痛3d,伴呕吐数次”在2007年4月23日人院。3天前因酒后骑摩托车不慎摔伤头面部;第2天感头痛,呕吐胃内容物2次;第3天头痛和呕吐症状在直立体位时加重,而且出现智力减退。就诊时行头颅CT检查发现双侧硬膜下积液。诊断:双侧硬膜下积液,外伤性颅内压降低综合征。给予卧位、输液和改善微循环治疗后,头痛、  相似文献   

12.
小儿慢性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16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8年4月~1991年4月我们对16例慢性硬膜下积液患儿直接开颅手术,双侧者采用一次冠状切口,双额小骨瓣开颅,脏层包膜大部切除,远端放射状剪开烧灼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 1999年 8月 - 2 0 0 4年 8月对 8例双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采用YL 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引流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例双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19~ 70岁 (平均 5 4.3岁 ) ,积液量 36~ 10 6mL ,平均 5 9.1mL。入院时症状 :头痛 6例 ,头晕 5例 ,呕吐 3例 ,抽搐 2例 ,精神异常躁动 3例 ,言语障碍 2例 ,智力下降 2例 ,均经CT扫描确诊。治疗及效果 :根据CT扫描左右侧积液最大层面 ,避开头皮重要血管及脑膜血管 ,确定穿刺点 ,在局麻下做 4mm的皮肤切口 ,将YL 1型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经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进行性增大患者,其中16例采用常规术式即低位钻孔引流术,20例采用高低位双孔或四孔引流术,并将治疗结果对比。结果 术后硬膜下积液症状很快减轻,但常规术式并发症发生较多且严重,而高低位双孔或四孔引流术效果好,且极少出现并发症。结论 采用高低位双孔或四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颅内外伤性硬脑膜下腔积液是儿童颅脑外伤的常见疾病,通常出现颅高压症状、癫痫和部分神经功能障碍时需要手术治疗。以往的外科治疗方法以钻孔引流术为主,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引流效果不佳,复发率很高,临床症状不易消失。自2002年8月至2005年5月我科共实施硬脑膜下腔积液-腹腔分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为外伤性硬膜下水瘤,发生率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我院自2000-01~2006-05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63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非手术治疗后硬膜下积液自行吸收、无复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非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效果肯定,有较手术治疗优越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机制、临床过程及机率。方法分析我院1990~2005年间所有收治的慢性硬膜下积液病人的临床资料及转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和相关资料。结果本组18.1%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为伤后18~90d,经钻颅血肿引流均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血肿一部分是由慢性硬膜下积液演变而来,发病年龄有两极化趋势,致病方式常为颅脑损伤轻微或合并有减速损伤。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科从二995年至1998年对1792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颅脑损伤后出现硬脑膜下积液78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4.35%。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8例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4-72岁,平均36.7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0例,跃打伤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3岁,因“车祸伤及头部致昏迷、呕吐2h”入院。入院时患者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脑肿胀,右枕骨骨折,入院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伤后8h复查头部CT提示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右移(图1)。遂急诊在全麻下行双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