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国瑞  张威  邓平 《淮海医药》2023,(6):623-626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及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UC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硫唑嘌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计数、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尿淀粉酶(UAMY)、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水平、炎症因子[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IL-1β、IL-23、IL-17)]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计数低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计数高于对照组;联合组D-LA[(8.73±2.03)mg/L]、UAMY[(286.14±70.45)U/L]及DAO[(2.73±0.81)n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1...  相似文献   

2.
庄葱  陈士葆 《世界临床药物》2003,24(5):316-316,318
唑嘌呤是一种嘌呤类似物,可竞争性抑制嘌呤核硫苷酸的生物合成。口服吸收后几乎全部代谢为6-巯嘌呤,随之经黄嘌呤氧化酶转化为6-硫尿酸或经硫嘌呤甲基转移酶转化为6-甲基巯嘌呤。为评估该药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作者参考了英国牛津1968~1999年间因炎性肠病入院的622例患者(节段性肠炎,又称克罗恩病272例,溃疡性结肠炎346例,不确定性结肠炎4例)应用硫唑嘌呤治疗的临床记录,其中进行第一个疗程治疗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34天(1.7年),有172例患者进行了第二或第三个疗程治疗,平均总的治疗持续时间为762天(2.1年)。治疗过程中有517例停止硫唑嘌呤治疗…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给予5-氨基水杨酸+益生菌,对照组给予5-氨基水杨酸,对比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内毒素水平。结果2组内毒素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能有效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降低患者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4.
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指诱导或维持缓僻治疗失败,通常为皮质激素抵抗或依赖的病例(《胃肠病学》,2007)。皮质激素抵抗是指泼尼松龙足量(0.75mg·kg-1·d。)应用4周不缓解者。皮质激素依赖是指泼尼松龙减量至10mg/d即无法控制发作(用药3月不能减至10mg/d以下)或停药后3月复发者。对这些激素依赖或者抵抗的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如何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1例29岁男性患者因溃疡性结肠炎接受左氧氟沙星等治疗, 因疗效不佳, 给予英夫利西单抗300 mg静脉滴注, 用药3次后病情平稳。1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黏液脓血便, 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予以英夫利西单抗300 mg静脉滴注1次+硫唑嘌呤50 mg/d口服、1次/d。23 d后, 患者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血清淀粉酶411 U/L, 血清脂肪酶1 415 U/L, 血清胰淀粉酶374 U/L;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 考虑与硫唑嘌呤有关。停用硫唑嘌呤并予禁食、抑酸、抗感染、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 7 d后患者症状缓解, 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恢复正常。1个月后患者再次按原剂量自行口服硫唑嘌呤, 6 h后急性胰腺炎症状复现, 血清淀粉酶1 408 U/L。停用该药并给予上述治疗, 5 d后患者症状缓解, 复查血常规及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95例UC患者的临床特征,给予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强的松、甲硝唑、微生态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为92.63%,完全缓解64例(67.37%),有效24例(25.26%).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统计我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169例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本组病理组织检查未发现癌变者,均有固有膜活动期非特异性炎症,治疗以内科用药治疗为主,2例并发穿孔转手术治疗,男性患者居多。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以肠外表现相对较多,通过掌握临床特点,治疗主要以氨基水杨酸盐及皮质类固醇为主,强调患者定期复查肠镜,结肠镜及活检病理组织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发生穿孔、肠梗阻、癌变时需用紧急外科手术治疗,病变主要位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临床特征。结果 120例患者痊愈68例,好转4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7%。结论溃疡性结肠炎(UC)有较明显的临床特征,在发作期间,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纠正营养缺乏、恢复血容量、纠正贫血、控制合并症等处理。根据病情好转情况逐渐减量,并维持治疗。若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则需严格监测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4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方法对2006年1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0例U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描述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33例(23.6%),直肠乙状结肠17例(12.1%),左半结肠15例(10.7%),全结肠51例(36.4%),区域性24例(17.1%)。结论临床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手术率、死亡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了外科手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出现死亡的病例,且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5%。结论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环孢素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溃疡性肠炎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患者,甲组患者22例,采用环孢素口服治疗;乙组患者20例,采用常规性口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肠镜下表现、血CRP,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环孢素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缓解结肠炎临床症状及体征,安全可靠性高,无不良反应,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罗格列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UC患者,各20例。对照组服用5-氨基水杨酸(5-ASA)加硫唑嘌呤,治疗组服用5-ASA加罗格列酮。结果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应用于UC治疗可增强PPARγ的活性,明显缓解UC的结肠炎症,从而提高UC的抗炎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我院近8年经内镜检查、临床表现及病理活检诊断为UC的病例共86例,对其临床包括性别、年龄、症状等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该组UC占同期结肠镜总例数的2.59%。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95.40%);内镜下表现以糜烂和浅溃疡最多见(95.35%),直肠、乙状结肠UC多见(50.00%),全结肠UC非典型增生多见(33.33%)。结论:本组结果显示UC有如下特点:①发病率较高,占同期内镜检查数的2.59%。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少数为区域性分布或节段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⑤部位广泛的结肠UC癌变风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肠外高营养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19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肠外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完全胃肠道休息。同时于治疗前后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临床痊愈36例(30.3%),好转65例(54.6%),无效18例(15.1%),总有效率84.9%。全部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在正常范围,血清白蛋白治疗后明显好转(P〈0.05),组织学也明显改善。结论: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肠外静脉高营养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同时可以促进组织学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4例UC活动期患者和35例缓解期患者外周血PCT水平及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UC活动期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PC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CT水平在活动期也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PCT水平随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血清PCT水平可能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及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维持缓解治疗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评价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维持缓解方案,以期为临床治疗借鉴参考。方法采用国外近期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如何提高炎症性肠病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对于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5-ASA是安全并且较为有效的选择。然而,高危患者以及5-ASA治疗无效者需要采用其他维持治疗方案。目前在临床进行初步观察的微生态制剂和多种生物疗法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芪连白术颗粒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 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形成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芪连白术颗粒3个不同剂量对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芪连白术颗粒高、中剂量组症状不同程度地明显改善、高剂量组疾病活动指数(DAI)明显降低(P<0.05);动物的整体状况与结肠炎的病理状况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好转。结论 芪连白术颗粒对DSS诱导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制剂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生菌制剂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第一阶段将129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4例),分别予以益生菌和美拉沙嗪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缓解率及缓解时间.第二阶段将缓解后91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8例),分别予以益生菌和美拉沙嗪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维持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第一阶段两组患者治疗后缓解率及达到临床缓解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阶段两组患者治疗后维持缓解时间及复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益生菌能够有效治疗轻、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并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也暂无得到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寻找生物标志物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发现了许多潜在标志物如CPS1、TRAP1、MMP10、CXCL9、CCL11、S100A8/9、TRANCE和OSM等。这些标志物经过更多验证后有望在临床进行推广,可应用于如通过不同标志物进行无创诊断、病程预测等情况,这也是未来临床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对近年来使用该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克罗恩病的区分以及监测疾病进展情况等方面找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