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或关苍术的根茎。功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临床常用于湿阻脾胃,食欲不振、院门呕恶、腹痛泄泻,湿邪偏重的痹证【门。它不仅用于内科脾胃部证诸病,还可用于外科湿疮等病患,现对其临床应用作一概述。l用于内科疾病1.1治感冒头痛《用药法象》谓;"苍术能除湿发汗。"临床常以苍术配羌活、防风、菊花、甘草等,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头痛、身疼、恶寒无汗等证。据现代药理研究,苍术有抗菌、抗病毒之效。《医方集解》中的神术散,既苍术伍防风、甘草,治内伤冷饮外感风寒之邪而无汗者。可见苍术治无汗…  相似文献   

2.
俞根初,清代浙江绍兴著名医家,擅治伤寒,若有《通俗伤寒论》。现据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对俞氏有关制方用药法作一探讨。一、制定六法统摄群方俞根初认为:“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证立方,六法为君,十法为佐,治伤寒已无余蕴。”所谓六法,是指汗,和、下、温、清、  相似文献   

3.
于学康 《陕西中医》2006,27(12):1583-1583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该方是为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误用吐下,以致伤及脾胃之阳气,寒水上逆而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诸证而设。笔者体验  相似文献   

4.
刘福生 《江西中医药》2007,38(12):52-5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出自《伤寒记》、《金匮要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功用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仲景原用其治疗太阳病误用吐下所致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之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5.
白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物之一,叶天士十分重视白术的应用并有其独特的见解。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发现,白术具有培土息风治中风、补中理虚治虚劳、培土生金治咳嗽、温阳益气治痹痛、扶土抑木治肝病、温中健脾治脾胃、益气止汗治汗证、苦温燥湿治湿痰、利水消肿治肿胀以及安胎等多种功效。叶天士应用白术的经验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些经验俱来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后世名家经验,可谓渊源有自并非杜撰,值得临证学习。  相似文献   

6.
玉屏风散“升阳举陷”功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屏风散出自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 3味药物组成。传统观点认为其功效在于益气固表止汗 ,为治疗表虚自汗证或虚人易感风邪证的基本方。笔者认为 ,本方既可固表止汗 ,更擅升阳举陷 ,故其也是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之各种病证的常用方。1 从本方的药物组成看 传统观点认为 ,方中黄芪、白术大补脾肺之气 ,使气旺表实 ,腠理致密 ,则汗不外泄 ,邪不内侵。少用防风 ,走肌表而祛风邪 ;更与黄芪、白术相伍 ,补中寓散 ,使补不留邪 ,散不伤正。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用于治疗表虚自汗证或虚人易感风邪证。笔者从另…  相似文献   

7.
贺涛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33-33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原方主治汗、吐、下后,表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以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方中以旋覆花下气涤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药;佐党参、甘草益气养胃,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大枣调脾胃益中气。此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应用于外感热病后痰浊中阻、气虚上逆之证,内伤杂病中如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噫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证。  相似文献   

8.
<正>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甘草一两)是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名方,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病之中,寒邪伤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点,以三阴三阳为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即为伤寒病。伤寒病之中,若太阳经先受寒邪所犯,而正邪交争有力,即以麻黄汤作汗解,以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治法。若太阳经受邪,  相似文献   

9.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补中益气黄芪主,人参甘草白术辅,升柴陈皮当归身,益气升阳脾胃补。"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  相似文献   

10.
<正> 防风通圣散出自刘河间《宣明论》,由防风、荆芥、麻黄、薄荷、桔梗、生石膏、黄芩、栀子、大黄、芒硝,甘草、滑石、当归、芍药、川芎、白术组成。乍看貌似庞乱芜杂,然实则立法谨严,佐制合度.是汗、清、下三法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对于表  相似文献   

11.
方名释义     
<正> 小建中汤《伤寒论》本方由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饴糖六味药物组成.治疗虚劳病人感受风寒而不能用发表剂的证候,有补虚散寒、温建脾胃的作用,脾胃居中焦,故名“小建中汤”. 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本方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物组成;用于卫气虚而表不固所致之自汗证,有补气益卫,固表止汗作用.因能补气固表,好象屏风能抵御风邪不使侵袭人体一样,名“玉屏风”者,则言其方之珍贵也. 二至丸《六科准绳》方中用女贞子、旱莲草二味,炼蜜为丸.主治肝肾阴型之证,功专益肝肾,补阴血.因女贞子于冬至日采集,旱莲草于夏至日采集入药,所以称“二至丸”.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对风湿三附子汤的论述详见于《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历代医家对于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的病证解读仁智互见,尤以白术附子汤为著.通过对其方证进行探讨,试析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的发病机制与治法,以便对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认为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乃内外合邪致病,治疗均旨在取微汗之义,注重顾护里气.然发汗太过,风邪虽去,病必不除,湿邪辗转,流滞皮下而现白术附子汤证.两方虽然症状相同,但是证候不同,病理反映亦不同.然药随方变,而方随证转,故制方加减用药应当以证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伤寒沦》是治疗外感热病的经典巨著。书中397条,涉及到汗证与汗法的条文多达百余条。本文就该书有关六经汗出的机制,证型,发汗法,汗法适应证,汗法禁忌及过汗变证,做一归纳,供同道参考。六经汗出的机制一、太阳经汗出多因腠理疏松之人,易感风寒,受邪后,  相似文献   

14.
反佐用药包含两种意义,其一是组方原则上的反佐,系指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二是指服药方法的反佐,如寒药热服、热药冷服。反佐用药虽为一般临床所不常用,然而在《脾胃论》所载63方中就有29方将反佐药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证候之中,可见反佐药的应用是东垣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15.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 ,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为“风药中之润剂”。临床随证配伍,具有不同的作用,兹琐志之。能发汗,又能止汗“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 ,“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 ,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 ;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防风…  相似文献   

16.
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方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方中黄芪甘温,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佐以防风散御邪.笔者根据"治未病"理论,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收获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运用补中益气汤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遵《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的补益名方.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方中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白术、甘草为臣,益气健脾补中;佐以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和胃;更用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为使,兼有疏郁透达之意,诸药相伍,共起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在临  相似文献   

18.
咳喘为肺系疾病之一,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喘证不只因肺导致,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经整理《黄帝内经》相关条文发现,外感六淫中,湿邪、暑邪、火邪、寒邪最易引起咳喘.肺、脾胃与肾是影响人体气机正常升降的重要脏腑.文章主要从外感六淫、脾胃失职、肾不纳气三种病因论述肺、脾胃、肾的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咳喘证.从病因病机角...  相似文献   

19.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20.
外感发热性疾病是指感受六淫或疫毒而出现发热的一类病证。白长川将《温热论》和《伤寒论》理论融汇贯通,用于外感发热性疾病,提出了"汗""透""泄""截"四法。解表退热用汗法,伤寒温病均可汗,擅用麻黄;透散郁热用透法,伤寒温病均可透,妙用石膏配麻黄;给邪出路用泄法,上、中、下焦皆可泄;截断防传变用截法,温病截断在气分,伤寒截断在少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