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依据临床指征拔除气管导管后罗库溴铵、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的肌松残留情况。方法 :6 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维库溴铵 (VEC)、罗库溴铵 (ROC)及阿曲库铵 (ATR)三组 ,每组 2 0例。静吸复合麻醉。肌松药首量 :VEC组 12 0 μg/kg ;ROC组 6 0 0 μg/kg ;ATR组 5 0 0 μg/kg。术中用四个成串刺激 (TOF)监测肌松 ,当其值 (TOFR)至 0 .1时追加肌松药 1×ED 95。结果 :维库溴铵末次给药作用时间长于罗库溴铵 (P <0 .0 1)和阿曲库铵 (P <0 .0 5 ) ;拔管时各组TOFR及TOFR <0 .75的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阿曲库铵残留时间短于维库溴铵 (P <0 .0 1)和罗库溴铵 (P <0 .0 5 )。结论 :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与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一样 ,用药后若依据临床指征拔除气管导管都有发生术后肌松残留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复合剂量用于眼科手术小儿患者时神经肌肉阻滞的时效.方法 18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眼科斜视矫正术的患儿,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组和维库溴铵组,每组90例.麻醉诱导:两组分别静脉注射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或0.1 mg/kg维库溴铵.麻醉维持:T1恢复至25%时两组分别静脉注射0.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0.02 mg/kg维库溴铵.予首次剂量后2 min评估插管条件.采用ToF-Guard肌松监测仪对尺神经行连续4个成串(TOF)刺激,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搐变化.记录首次给药后肌松持续时间(首次给药到T1恢复至25%的时间),重复给药后的肌松持续时间(重复给药到T1恢复至25%的时间)、最后给药的肌松持续时间(最后给药到T1恢复至25%的时间),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最后给药到T4/T1=0.8的时间)和肌松恢复指数(自T1恢复至25%到T4/T1=0.8的时间).结果 顺式阿曲库铵组首次给药后肌松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维库溴铵组(P<0.01),两组重复给药后的肌松持续时间、最后剂量的肌松持续时间、肌松恢复指数、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顺式阿曲库铵组≤12个月的患儿首次给药后肌松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维库溴铵组(P<0.01);顺式阿曲库铵组≤12个月的患儿肌松恢复指数显著短于维库溴铵组(P<0.01).两种药物都提供了良好的插管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顺式阿曲库铵的恢复指数明显短于维库溴铵,更适合小儿,尤其是<12个月的行眼科手术的患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终末期肾衰患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美维松和罗库溴铵的药效。方法:46例作肾移植术的终末期肾衰患和53例肾功能正常的患分别给予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美维松和罗库溴铵。用四个成串刺刺激尺神经,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搐。结果:肾衰组维库溴铵、阿曲库铵和美维松的起效增快或有增快趋势,罗库溴铵的起效在两组间无显性差异。阿曲库铵的无反应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和恢复在两组间无差异。美维松的作用持续时间和恢复在两组间无显性差异,但是肾衰组美维松的无反应期显延长。肾衰组维库溴铵和罗库溴铵初量的无反应期和作用持续时间与肾功能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然而,多次间断追加后,肾衰组维库溴铵箩库溴铵的无反应期和作用持续时间随追加次数增多而延长或有逐渐延长的趋势。结论:本研究的四个肌松均能安全地运用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长期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衰患肌松药的起效时间可能缩短,美维松的无反应期延长。终末期肾衰患多次追加维库溴铵和罗库溴铵后,其时效延长,而阿曲库铵的时效和恢复均未见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维库溴铵、阿曲库铵肌松时效的影响.方法45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全麻惠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10例,静注维库溴铵0.1 mg/kg(2×ED95);Ⅲ组10例,静注阿曲库铵0.5mg/kg(2×ED95);心率超过基础值的30%时,Ⅱ组15例,Ⅳ组10例,均给予艾司洛尔2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10秒左右静注,1min后分别静注与Ⅰ组、Ⅲ组同等剂量的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用Biometer加速度仪监测肌松情况.结果Ⅰ组与Ⅱ组维库溴铵T190%恢复时间(min)分别为49.9±12.2和60.6±8.8,Ⅱ组明显延长(P<0.05);Ⅲ组与Ⅳ组阿曲库铵T190%恢复时间(min)分别为54.8±6.5和66.3±14.2,Ⅳ组明显延长(P<0.05),两组恢复指数(min)分别为10.6±2.3和17.9±7.0,Ⅳ组明显延长(P<0.01),其余各指标Ⅰ组与Ⅱ组相比,Ⅲ组与Ⅳ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洛尔能延长维库溴铵、阿曲库铵T190%恢复时间以及阿曲库铵的恢复指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起效及麻醉维持时间的比较.方法 选择3~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组(B组)维库溴铵组.每组各30例,以芬太尼和丙泊酚与其诱导及维持,观察患者肌肉松弛起效及完善插管时间和肌松恢复时间.结果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起效时间稍慢,肌松恢复时间较维库溴铵短.结论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在全麻诱导起效时间较维库溴铵稍慢,维持肌松时效短,而且不经肝肾代谢,更适合于短小手术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的临床应用,是非去极化肌松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典的长效肌松药如潘库溴铵和氯筒箭毒碱,其肌松残余作用达40%,而属于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其肌松残余作用仅为5%。临床上四个连续成串刺激(TOF)>0·7时可以考虑拔管,>0·9时,表示喉肌功能及气道保护机制已完全恢复。潘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是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长效肌松药的应用可能导致术后肌松恢复延迟,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制无肌松残余作用的肌松药。本文介绍三种新型肌松药:瑞库溴铵、罗库溴铵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起效及麻醉维持时间的比较。方法选择3~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组(B组)维库溴铵组。每组各30例,以芬太尼和丙泊酚与其诱导及维持,观察患者肌肉松弛起效及完善插管时间和肌松恢复时间。结果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起效时间稍慢,肌松恢复时间较维库溴铵短。结论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在全麻诱导起效时间较维库溴铵稍慢,维持肌松时效短,而且不经肝肾代谢,更适合于短小手术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罗库溴铵复合顺式阿曲库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肌松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患者年龄19~65岁, ASA分级Ⅰ~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即罗库溴铵组(R组,0.60mg/kg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组(C组,0.10mg/kg顺式阿曲库铵)和联合组(RC组,0.30mg/kg罗库溴铵+0.05mg/kg顺式阿曲库铵)。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常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注射麻醉维持。采用TOF模式监测肌松情况,采用握力评价术后肌力恢复情况。观察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体温等,记录肌松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恢复指数及术后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R组和RC组肌松药物起效时间较快(P=0.000)。与RC组比较,C组和R组肌松药物持续时间较短,术后拔管时间长,术中额外追加肌松药物次数多(P<0.01)。3组患者肌松药物恢复指数、术后握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95罗库溴铵和ED95顺式阿曲库铵联合使用时,缩短了诱导肌松起效时间,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肌松效果且术后肌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罗库溴铵和阿曲库铵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麻醉中的起效时间、作用时间、肌松效果、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行LC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R组,n=60)和阿曲库铵组(A组,n=60),R组使用罗库溴铵0.6mg/kg,A组使用阿曲库铵0.5mg/kg进行气管插管。采用连续单刺激模式行肌松监测。观察项目有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肌松药起效时间(注射完毕至T1〈5%)、作用时间(恢复至T1达25%)、插管条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血流动力学皆稳定,插管条件良好,无统计学差异,罗库溴铵起效明显快于阿曲库铵(P〈0.05),作用时间两组类似(P〉0.05),罗库溴铵组不良反应少于阿曲库铵组(P〈0.05)。结论 罗库溴铵用于LC手术,起效快效果好,维持时间与手术时间较吻合,不良反应少,优于阿曲库铵,是LC手术较理想的肌松剂。  相似文献   

10.
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朝文  刘春  赵娜  邓莉  李有长 《重庆医学》2009,38(24):3067-3069
目的 观察单次静脉注射国产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在短小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药效学的差异.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短小(手术时间小于60min)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顺式阿曲库铵组(A组,n=30)和维库溴铵组(V组,n=30).采用TOF-Guard加速度仪对尺神经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搐反应;气管内插管全凭静脉麻醉,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3.0μg/kg,异丙酚2.5 mg/kg,以及 A、V组分别静脉注射0.1 mg/kg(2倍ED95)国产顺式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靶控输注(TCI)异丙酚3.0~3.5μg/mL和瑞芬太尼4.0~5.0ng/mL维持麻醉;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监测麻醉诱导期间血液动力学,记录手术时间, 起效时间(肌松药注毕至T1达最大抑制的时间),无反应期(T1消失到T1再出现的时间),T1从最大抑制程度恢复至25%、75%、95%的时间,恢复指数(T1恢复从25%至75%的时间),TOF比值(T4/T1)(TOFR)恢复至70%的时间,以及残余肌松拮抗情况;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 A、V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评级、血液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 V组起效时间较短,无反应期长,T1从最大抑制程度恢复至25%、75%、95%的时间较长,以及残余肌松需拮抗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恢复指数、TOF比值(T4/T1)(TO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次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用于短小妇科腹腔镜手术,前者临床肌松作用更短,术毕患者苏醒快、拔管早,更有利于手术麻醉转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LPS组(1μg/mL)、OMT组(100μmol/L)、LPS+OMT小剂量组(20μmol/L)、LPS+OMT中剂量组(50μmol/L)、LPS+OMT大剂量组(100μmol/L)。采用Griess试剂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释放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测定RAW 264.7细胞iNOS mRNA的表达。结果:OMT显著减少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的释放(P〈0.05,P〈0.01);同时减少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iNOS mRNA的表达(P〈0.05,P〈0.01)。结论:OMT可能通过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NOS mRNA表达,减少NO的释放量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性脂蛋白对C57BL/6J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悬液,利用树突状细胞专用分离液和细胞粘附性差异去除杂细胞,用rmGM-CSF和rmIL-4使其分化为BMD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s CD86和MHCⅡ的表达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MDCs CD11c的表达率,以此来鉴定获得细胞为实验所需要的BMDCs。实验分为PBS阴性对照组、LDL组、ox-LDL组、HDL组、oxHDL组和LPS阳性对照组,采用动物实验和Transwell迁移系统分别观察各实验组中BMDCs在体内外的迁移能力。结果:获得的BMDCs CD86、MHCⅡ和CD11c的表达率明显升高,是实验所需的细胞;与相应的脂蛋白组相比,其氧化脂蛋白处理的BMDCs组有更多的细胞发生迁移。结论:氧化脂蛋白可促进C57BL/6J小鼠BMDCs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13.
舒旷怡  杨锦红  任凭  杨爱平  余玲玲  李向阳 《浙江医学》2010,32(12):1747-1749,177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sCD14和脂多糖(LPS)经过孵育和不孵育同时刺激佛波醇酯(PMA)诱导分化的THP-1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研究sCD14在LPS转运和活化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细胞培养,实验细胞为PMA诱导分化的THP-1细胞;同时将实验分为sCD14组(终浓度分别为1、0.5、0.1、0.01μg/ml)、sCD14~LPS混合物预孵育组(LPS终浓度分别为10、1ng/ml;sCD14终浓度为分别1、0.5、0.1、0.01μg/m1)、sCD14-LPS不孵育组(LPS终浓度分别为10、1ng/ml;sCD14终浓度为1、0.5、0.1、0.01μg/ml),并分别培养4h后,吸出上清液至1.5ml的离心管中,于-70℃内保存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TNF-α.结果 sCD14本身不能刺激单核细胞分泌TNF-α;LPS浓度为1ng/ml、sCD14浓度为0.01μg/ml和0.1μg/ml时,与LPS单独刺激TNF-α分泌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CD14浓度为0.5μg/ml和1μg/ml时,TNF-α分泌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在LPS浓度为10ng/ml、sCD14浓度为0.5μg/ml和1μg/ml时,与LPS单独作用TNF-α分泌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sCD14/LPS混合物预孵育组曲线低平,无明显分泌高峰.结论 适当浓度的sCD14可明显增强LPS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且在LPS高浓度时尤为明显,而将sCD14和LPS混合孵育可使上述效应减少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对脂多糖激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以穿心莲内酯作用于脂多糖活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穿心莲内酯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ERK1/2、p38和JNK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巨噬细胞TNF-α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100μg/mL穿心莲内酯对脂多糖活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无细胞毒作用;穿心莲内酯能抑制脂多糖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ERK1/2磷酸化,随着穿心莲内酯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0.01);1~25μg/mL穿心莲内酯不能抑制脂多糖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p38和JNK磷酸化,对脂多糖引起的IκBα降解也无影响。12μg/mL穿心莲内酯和20μmol/LPD98059(ERK1/2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能降低巨噬细胞TNF-αmRNA的表达和其上清液中TNF-α的分泌水平(P〈0.01)。结论:穿心莲内酯能阻断ERK1/2信号转导通路,并在抑制TNF-α的表达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0.7%异氟烷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对米库氯胺临床药效学的影响,为实际麻醉中使用静吸复合麻醉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全麻择期手术老年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随机分成异氟烷组(Ⅰ组),异丙酚组(Ⅱ组)。麻醉诱导后,Ⅰ组使用静脉输注异丙酚2~5 mg/(kg·h),瑞芬太尼2μg/ml血浆靶控输注,并维持呼出末异氟烷浓度为1MAC(浓度:1.2%);Ⅱ组使用静脉麻醉,用异丙酚4~10 mg/(kg·h)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ml血浆靶控输注维持麻醉。以上指标稳定5分钟后,静脉注入米库氯胺0.15 mg/kg。选用TOF-Watch SX(Organon)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监测。观察以下指标:起效时间,作用时间,恢复指数,维持T1为1~10%时肌松药的泵入速度。结果静脉注入米库氯胺0.15 mg/kg后,Ⅰ组和Ⅱ组的起效时间分别是(102.1±21.8)s和(96.9±25.7)s(P〉0.05),作用时间分别是(26.1±8.3)min和(18.7±7.5)min,维持90%~99%颤搐抑制所需米库氯胺的泵注速度分别为(6.25±1.78)μg/(kg·min)和(8.41±1.81)μg/(kg·min),恢复指数分别为(10.13±3.82)min和(7.22±2.51)min。结论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异氟烷可以显著增强米库氯胺的临床肌松药时效,并且减少维持90%~99%肌松所需的泵入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刺激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按2x107/m1种植在6孔培养板中,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静止24h后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LPS组及SP600125+LPS组,其中阴性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LPS组先用DMSO(0.1%V/V)作用1h,再用LPS(1.0}xg/m1)刺激24h;SP600125+LPS组先用SP600125(20μmol/L)作用1h后再用LPS刺激24h,Western.blot测定各组PD.L1及P.JNK蛋白表达。结果SP600125+LPS组PD—L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600125+LPS组和对照组PD.L1蛋白表达与LPS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600125+LPS组细胞P.JNK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和LPs组比较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可能通过JNK信号通路调控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PD.L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氧条件下蜂毒素(melittin)对骨肉瘤Saos-2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蜂毒素抗骨肉瘤细胞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分别设空白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以及加入终浓度为2、4、8μg/ml的蜂毒素组;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细胞HIF-1α蛋白表达,逆转录RT—PCR检测HIF-1α和VEGF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低氧对照组细胞中HIF-1α的蛋白表达及VEGF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蜂毒素组细胞的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低氧对照组(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蜂毒素组细胞的VEGF mRNA水平明显低于低氧对照组(P〈0.05),且有剂量依赖性。结论:模拟的低氧条件可以诱导骨肉瘤Saos-2细胞系中HIF-1α通路的激活;蜂毒素通过抑制HIF-1α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其通路中下游基因VEGF mRNA水平的表达而抑制骨肉瘤Saos-2细胞中低氧诱导的HIF-1α通路的激活。由此推断蜂毒素可能通过此途径抑制骨肉瘤血管的生成,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丹参酮ⅡA抗肾间质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正常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组(TGF-β1,10 ng/ml)、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 1μg/ml+TGF-β110 ng/ml)、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丹参酮ⅡA 5μg/ml+TGF-β110 ng/ml)、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丹参酮ⅡA 10μg/ml+TGF-β110 ng/ml),分别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后吸取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Ⅲ型胶原的含量,细胞裂解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smad2和smad3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1组的Ⅲ型胶原表达明显上升,加入丹参酮ⅡA后各剂量组的Ⅲ型胶原表达均下降,且呈剂量效应关系;TGF-β1组能促进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加入丹参酮ⅡA后各剂量组的smad2蛋白、smad3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TGF-β1组,但是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TGF-β1诱导的Ⅲ型胶原的分泌,且可抑制由TGF-β1介导的smad2、smad3信号蛋白的表达,表明丹参酮ⅡA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AA)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机制及水通道蛋白11(AQP11)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A(10、20、40μg/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K-2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选择最适浓度AA;用AQP11过表达质粒转染至HK-2细胞并验证,用以观察AQP11是否对AA诱导HK-2细胞转分化具有保护作用。予未转染及转染HK-2细胞分别加入最适浓度AA培养48 h,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Real-time PCR检测AQP1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AQP1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MTT法筛选出的AA最适浓度为20μg/ml;转入质粒过表达AQP11培养48 h后AQP1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提示转染成功。加入20μg/ml AA后,ELISA检测显示,未转染组的TGF-β1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上升(P0.05),至48 h达高峰(P0.01),而转染APQ11质粒组则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5);PCR检测显示,未转染组AQP11 mRNA的表达量逐渐降低,至72 h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而转染组虽低于空白组(P0.05),但略高于未转染组(P=0.137);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未转染组α-SMA、CTGF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上升(P0.01)、AQP11蛋白逐渐降低(P0.05),转染组48 h的α-SMA、CTGF蛋白表达量均较空白组有所提高(P=0.874,P=0.696),但显著低于未转染组(P0.01)。结论:AA可抑制HK-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纤维化、坏死;过表达AQP11蛋白可以抑制AA作用下的细胞纤维化发生发展,AQP11表达调控异常可能是AAN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早期是否存在肺纤维增生,探讨其在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为气管内滴注NS(生理盐水)12h后取材,LPS1组、LPS2组为气管内滴注LPS 1.0ml/kg(浓度为100μg/ml)后分别于12h、24h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的浓度。结果:LPS2组大鼠血清PⅠCP浓度为(64.75±11.9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2.38±3.59)μg/L和LPS1组(13.96±4.30)μg/L(P〈0.05),而LPS1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PS2组大鼠BALF中PⅠCP浓度为(35.26±3.32)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6.90±1.99)μg/L和LPS1组(6.92±2.50)μg/L(P〈0.05),而对照组和LPS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PS致大鼠ALI后24h血清及BALF中PⅠCP浓度显著增高提示ALI早期肺纤维增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