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HBDca)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也称高位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癌的主要类型,约占胆管癌的50%~75%。近年来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切除率为64.1%。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35例。现就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门胆管癌是指胆总管起始部以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肝外胆管癌,也称高位胆管癌或近端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60%,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目前认为与肝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肝吸虫感染、溃疡性结肠炎以及乙型、丙型肝炎感染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高宏杰  黑玲巧  张金亮 《临床荟萃》2011,26(22):1975-1976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1]。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手术治疗是胆管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门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例^[1]。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理学特征,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高,而且此类患者常有梗阻性黄疸并伴有明显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门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管癌(EHCC)一般是指发生于自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癌,约占肝外胆道肿瘤的1/3,男性多发,早期症状不典型,出现症状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临床主要出现进行性黄疸、脂肪泻、陶土样大便等胆道梗阻表现。肝外胆管癌按病理分为结节型、浸润型和乳头型,以浸润型多见;按发生部位分为肝门型即klatskin瘤、肝外胆管型即胆总管癌、壶腹型,以肝门型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3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30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中,19例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63.33%,11例因肝外转移只行简单的姑息减黄手术。根治切除组及姑息减黄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55.56%、22.22%;9.09%、0、0。结论:根据肝门部胆管癌侵犯的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争取一次切除,进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避免肿瘤残留,是提高术后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指发生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又称Klatskin瘤,占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50%~70%[1]。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时疾病多已进展到晚期,能够做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只有20%~30%[2],同时肝门胆管癌对放化疗亦不敏感。目前根治性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方法,但因为肝门部胆管癌位置的特殊性,沿胆管纵向浸润,向肝动脉、门静脉横向侵袭,肿瘤边界判断困难,肿瘤的根治(R0)切除存在技术性难点.  相似文献   

9.
肝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凡  李波 《华西医学》2007,22(1):180-181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或近端胆管癌,是指胆总管起始部以上,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肝外胆管癌.因其主要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故也称其为肝管汇合部癌或肝管分叉部癌.1965年美国的Klatskin教授最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也称Klatskin tumor.  相似文献   

10.
郑万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1):1636-1640
胆管癌是发生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表现出向胆管细胞方向分化的表面分子标志,>90%为腺癌.以二级胆管为解剖标记,胆管分为肝内肝管及肝外胆管,后者又分为肝门胆管及远端胆管.肝内胆管癌(iCCA)发生于二级胆管近端的胆管,肝外胆管癌(EHC)包括肝门部胆管癌(pCCA)及远端胆管癌(dCCA).pCCA定义为一级胆管至肝总管-胆囊管汇合处的胆管癌,dCCA 发生于胆囊管远端至胆胰壶腹部.壶腹癌同胆总管末端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另外归类于壶腹周围癌.  相似文献   

11.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的癌。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本文讨论的胆管癌主要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的肝外胆管癌。现就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外胆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探讨早期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50例超声拟诊为肝外胆管癌患者,经临床手术、其他影像学及(或)经皮胰胆管逆行造影证实,分析其患者临床及超声影像学资料。结果肝外胆管癌超声直接征象分为乳头型、团块型、截断型和狭窄型;间接征象为肝内及肝外胆管扩张、肝内及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和腹水。误诊3例,其中1例为胆总管结石,2例为十二指肠憩室。结论超声显像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华西医学》2014,(9):1794-1794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胆道外科李富宇教授为1例肝门胆管癌累及胰头的患者,实施了四川省首例按国际手术规范进行的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胆胰联合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系国际肝胆外科界公认的顶级手术之一,手术切除范围涉及肝脏、胆道、血管、淋巴结、下腔静脉及腹腔干周围脂肪组织、胰头、胃窦、十二指肠、小肠,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目前国内仅有极个别病例报道。以手术难度和规模而言,在肝胆外科界,除肝移植以外,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同时实施肝胆外科界第二大和第三大规模的手术,手术的难度、创伤及手术风险极大。国外有报道应用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最高达50%~70%。该例肝胆胰联合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手术历时13个小时,患者术后第2日即拔出气管插管,从综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转回普通病房,目前患者恢复顺利。肝胆胰联合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手术的实施推动了四川省肝门胆管癌治疗与国际诊疗标准的接轨。  相似文献   

14.
杨桂芳 《临床医学》2008,28(3):11-12
目的 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复习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文献.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姑息性治疗或内引流、外引流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阻塞肝门,胆总管中段只有1cm范围组织较软,行T型管外引流术.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术前正确评价可切除性,术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肝总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40%-60%。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毗邻关系和多极化浸润转移的生物学特性,致其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生存率极低,使得HCCA诊断和治疗成为外科疑难问题之一。本文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HCCA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漏误诊原因。方法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肝外胆管癌的声像图特点,总结其超声漏误诊原因。结果86例肝外胆管癌,位于肝门部39例,其中肿块型25例,非肿块型14例;超声诊断正确36例,诊断正确率为92.3%。位于胆总管47例,其中胆管逐渐变窄型21例,管壁不规则增厚型18例,肿块型8例;超声诊断正确41例,诊断正确率为89.3%。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共77例,诊断正确率为89.5%,漏误诊9例,漏误诊率为10.5%。结论超声能较准确地判断胆管癌的形态、大小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回声,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或近端胆管癌,是指胆总管起始部以上,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肝外胆管癌。因其主要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故也称其为肝管汇合部癌或肝管分叉部癌。1965年美国的Klatskin教授最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也称Klatskintumor [1]。手术切除是其根治的唯一方法,但手术难度大、根治切除率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且临床预后差[2]。我科于2012年4月收治一例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术患者,术后出现胃瘫,胆漏,脑梗,尿崩等多种并发症,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8.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经手术病上实的肝门部胆管癌进行超声研究,观察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范围。肿瘤与门静脉的关系,以及肝内外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 中块的检出率为91%,对门静脉受侵,肝门部淋巴结,肝和胆囊浸润,腹膜转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33%、35%,0%。在行彩超检查的47例患者中,肿瘤浸润肝或胆囊及脐内外转移者24例,转移组采  相似文献   

19.
肝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生长于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的一种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亚洲较多发[1]。肝门胆管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偏晚期,而由于其对放化疗等治疗的不敏感性,手术成为肝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因此,针对肝门胆管癌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肝门胆管癌常见的分型方式包括Bismuth-Corlette分型、Blumgart/MSKCC T分期、TNM分期以及国际胆管癌组织分期等,其中临床应用较多的为Bismuth-Corlette分型.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1])是肝外胆管肿瘤中最常见、最难治疗的一种癌症,其发生率约占胆管癌的60%~70%[2]。2009年美国癌症联合会(The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7版[3]的TNM分期将其归为肝门周围胆管癌或近侧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可能治愈该类疾病的唯一手段[4],手术要求肿瘤切缘无癌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