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髋关节是人体的最大球窝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更有关节囊、韧带及肌群的组合,髋关节前、后和外侧的肌肉是构成活动关节的主要动力结构,于不同神经支配的相邻肌肉之间,存在神经界面,界面之间是主要的手术进入髋关节的解剖进路。髋关节置换的手术入路主要区别在于手术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位还是仰卧位,大转子是否常规施行截骨术,手术操作中髋关节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常用的手术入路主要有以下几种:髋关节前侧入路、髋关节前外侧入路、髋关节外侧入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与髋关节后侧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笔者对163例采取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5月~9年,发现共有5例患者早期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结论手术的方式、术后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不当,假体位置不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弛,肌力不平衡,是本组病例发生早期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的原因。一旦发生早期脱位,应及早复位,对于反复出现的脱位,明确病因,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随访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218例患者,其中直接外侧入路110例和后外侧入路108例,予以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术后3月检测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量及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月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月内脱位发生率高于直接外侧入路,两组术后3月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及Harris评分相仿。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后外侧入路时,应尽量对外旋肌群进行修复,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7月于赣州市中医院行THA的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髋关节脱位分为脱位组(n=26)和未脱位组(n=158)。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的最佳截断值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获取;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THA后关节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THA后关节脱位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采用校正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进行评估。结果:与未脱位组相比,脱位组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BMI)更高,假体直径<30 mm、后外侧入路、有髋关节手术史、术后体位控制不严格、假体放置在安全区外的比例均更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的AUC值分别为0.819、0.72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8岁、25.1 kg/m2。年龄>68岁、有髋关节手术史、假体直径≤30 mm、后外侧入路、术后体位控制不严格、假体放置在安全区外是THA后关节脱位的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研究纳入行THA治疗的358例患者,统计其中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分析危险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THA后脱位的发生率4.47%,危险因素包括慢性病史、手术史、手术入路、围术期处理不当、缺乏家庭护理知识等。结论:THA后脱位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医护人员需要针对各个因素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进而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关节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66例骨性关节炎病人,均采用THA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将术后髋关节脱位病人设为脱位组,未脱位病人设为未脱位组。记录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及病历资料,经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性关节炎THA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66例骨性关节炎病人THA术后脱位25例,脱位率9.40%;2组病人年龄、人工股骨头直径、髋关节手术史、手术失血量、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术后股骨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而性别、BMI、手术入路、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手术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女性、人工股骨头直径 < 30 mm、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10°是骨性关节炎THA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骨性关节炎THA术后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年龄>75岁、女性、人工股骨头直径 < 30 mm、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均可增加其脱位风险。  相似文献   

7.
李珍 《医学文选》2002,21(2):249-25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疾病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 ,它能有效的恢复关节功能 ,解除疼痛及适当调整双下肢长度 ,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手术[1] 。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现就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综述如下。1 脱位  全髋关节置换术 (THR)术后脱位 ,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约 1 .7% [2 ] 。引发术后关节脱位往往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原因与术后搬动、下床时过伸、外旋髋关节引发 ,或翻身患髋内收、内旋、下蹲、改变体位 (坐位变站位时 )引起 [3] ;也与手术入路[4] 、假肢设计、术中人…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作为髋关节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髋关节置换的后外侧入路是目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翻修术( Revi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常用的手术入路.术后髋关节后脱位是一种比较严重而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左右, 仅次于假体松动[1].研究表明术后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2],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术中软组织破坏过多导致的软组织失平衡已逐渐成为假体脱位,尤其是早期脱位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骨锚钉技术,及部分游离阔筋膜修复重建关节囊,增加髋关节术后稳定,降低早期术后脱位风险,极大恢复了髋关节张力,最大可能地重建关节囊的正常解剖结构,使之更加接近生理状态的髋关节,有效防止髋关节脱位发生,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避免2次手术风险,减少患者痛苦,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活动,扩大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屈伸及旋转活动范围,有效预防术后血栓发生.极大提高术后关节功能,在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在预防THR 术后脱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及处理办法。方法: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一些临床护理对策进行了分析。结果:髋关节手术脱位的临床护理达到了让患者快速康复的作用。结论:临床护理解决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关节脱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杰  陆禹严 《吉林医学》2014,(18):4028-402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强直性脊柱炎183例(296髋)患者(经后外侧入路106例,经前外侧入路77例)临床资料。结果:183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后平均提高到(82.8±3.7)分,前外侧入路提高到(83.7±4.2)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76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均增加,后外侧入路增加到(187.9±11.2)°,前外侧入路增加到(190.2±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出现术后脱位4例,前外侧切口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疗效确切,但后外侧入路术后较容易出现脱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评价其对于治疗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疾病的疗效. 方法 收集11例(13髋)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断截骨短缩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采集双下肢长度差、髋关节活动度、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简明健康调查表及髋关节X线片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1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0月(8~78月).未发现感染、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双下肢长度差术前为(25.2±7.6)mm,术后为(1.2±0.4)mm(t=10.481,P<0.01).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2±6.4)分提高到术后(82.1±8.6)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186,P<0.01).影像学示假体固定优良,无临近骨质溶解表现.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处均骨性愈合. 结论 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恢复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功能、解除髋关节疼痛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采用手法复位、外展皮牵引6例,切开复位1例。术后经3年随访,5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术后并发多发性脑梗塞,患侧臀中肌无力,反复出现脱位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牵引治疗出院后再次出现脱位,入院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全髋关节术后脱位主要是由于术前、术中、术后因素综合影响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其中术中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及术后周围软组织失衡是术后髋脱位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过程中积极的预防可减少术后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刘锋  王文修  张志峰  侯海涛  李桂莲  高红  翟秀英  李平 《中外医疗》2011,30(16):59+61-59,6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28例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脱位发生在术后1~28d,由假体位置不当、髋部肌肉松弛和康复锻炼不当造成。结论正确安放假体,适当修复软组织,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防止早期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转子下截骨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对14例患者(16髋)行股骨转子下截骨组配式假体(S-ROM)股骨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选用S-ROM假体,行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截骨长度2.0~3.5 cm.本组随访时间平均19个月,未出现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2.3分,术后9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0.4分.术前肢体平均缩短6.4 cm,术后平均延长4.3 cm.术后X线片示臼杯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术后6个月截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转子下截骨治疗CroweⅣ型DDH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前外侧入路对于股骨颈骨折伴随脑梗死后遗症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伴有脑梗死后遗症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26例,平均年龄76.4(69~8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前外侧入路半髋置换的方法,观察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表现、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以及出现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4.8(15~72)个月。X线片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Harris评分评价,术后2例优(90~100分),14例良(80~90分),6例可(70~79分),4例差(<70分),优良率61.5%。5例出现术后合并症,1例患者脑梗死复发。所有患者未出现髋关节脱位。结论 前外侧手术入路的半髋置换具有创伤小、暴露清楚、操作便利等优点,同时可以大大降低股骨颈骨折伴随脑梗死后遗症的患者发生脱位的概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的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平均8cm,手术时间均为6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m L。随访16个月后得知,本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一年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5.1±2.4)分,同时本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神经经脉血栓、切开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和假体松动以及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相关的主要原因。方法分析6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相关的主要原因。结果造成早期(术后5年以内)翻修的32例中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12例,手术调整髋臼假体位置;髋臼假体松动11例,翻修髋臼和(或)股骨假体;术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4例,行骨折复位固定;股骨头磨损髋臼3例,行全髋翻修;感染2例,行二期手术翻修。造成晚期(术后5年以上)翻修的36例中股骨头磨损髋臼13例,行全髋翻修;髋臼假体松动12例,翻修髋臼和(或)股骨假体;术后晚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例,行骨折复位固定;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4例,手术调整髋臼假体位置;行二期手术翻修。两组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早期(术后5年以内)翻修主要因为髋臼假体选择、处理及安放技术不当;造成晚期(术后5年以上)主要因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应用组配式S-ROM股骨假体与一体式Wagner Cone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IV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行THA治疗的58例(65髋)Crowe IV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37髋)使用组配式S-ROM假体,25例(28髋)使用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截骨端愈合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VAS评分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  结果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末次随访 Harris评分及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配式S-ROM假体组与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5.7±16.2)min和(113.3±13.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69.7±73.6)mL和(410.4±69.6)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agner cone假体组愈合时间(5.8±1.5)月较组配式S-ROM假体组愈合时间(4.7±1.2)月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组配式S-ROM假体与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行THA治疗Crowe Ⅳ型DDH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采用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截骨端愈合时间相对更短。  相似文献   

19.
罗亮  罗季阳  范运强  王凯 《西部医学》2010,22(10):1881-1882
目的探讨小切口技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2月~2009年8月采用小切口技术对37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经6~18个月的回访,疗效满意,无一例切口感染、术后疼痛、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技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疗效满意,但要求专科医师以及熟练掌握小切口技术和选择合适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