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肌肉注射一般选择臀大肌及三角肌,应用于小儿一般选择臀中肌或臀小肌,但对于新生儿,通过临床实践证明,选择臀部肌肉注射及三角肌注射不是最理想的方法.原因有三:(1)新生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尤其是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不适合注射药物;(2)选择臀部肌肉注射时,大多需患儿临时改变体位,尤其是危重儿位于暖箱或进行心电监护时,操作极不方便.  相似文献   

2.
刘全香  李琳 《新疆医学》2001,31(2):155-156
临床资料初产妇,孕38~( 4)WG_1P_0,因巨大儿于当日9Pm行剖宫取胎术取出一健康妇婴,重4450克。为预防新生儿感染及出血症;遵医嘱当晚11Pm给青霉素40万,肌注,2次/日,维生素K_15mg,肌注,1次/日。出生后24小时接种卡介苗。母龄第二天下午4pm交接班时,护士发现婴儿右臀大肌注射区共有三个针眼,聚集在1cm范围内,其中一针眼轻微渗血。皮下硬结  相似文献   

3.
4.
程志虹 《四川医学》2001,22(8):737-737
患儿 ,男 ,3 天。该婴出生时 ,羊水 °粪染 ,出生时体重 2 70 0 g,遵医嘱给予青霉素 2 0万 U肌肉注射 ,1日 2次。该婴于第 3天下午 4时沐浴时 ,发现左臀外上方肌肉注射处 ,有一皮肤破损 ,约 1cm× 1cm,干燥 ,并有皮下瘀血。即给予碘伏涂擦 ,保持局部干燥 ,勤换尿布 ,并停止肌肉注射。 2天后皮肤破损处干燥 ,局限 ,皮下瘀血未见扩大 ,并逐渐吸收 ,4天后皮肤破损处结痂痊愈 ,随母出院。该病例因患儿出生时体重较轻 ,皮下脂肪少 ,皮肤娇嫩 ,在肌肉注射后 ,棉签压迫时间较长 ,造成婴儿皮下毛细血管破裂 ,皮下瘀血 ,皮肤破损。为了避免类似情…  相似文献   

5.
对三角肌肌肉注射进针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苏海珠 《吉林医学》2009,30(14):1488-1488
肌内注射是把药物借针头针筒注射到肌肉,使药物由肌肉吸收,以达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由于新生儿的臀部很小,以少量脂肪为主,只有一小块未成长的肌肉可供注射。所以如果肌内注射的定位不够准确,很容易打到坐骨神经。目前,我国临床上的婴儿肌内注射部位首选为臀中肌和臀小肌。笔者对新生儿臀中肌注射部位进行选择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对现阶段我国儿科在给予婴儿进行肌肉注射时部位的选择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1-02~2012-07间收治的50例需要进行肌肉注射的患儿,根据患儿家属的意愿,将5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臀中肌注射,对照组患儿采用股外侧肌注射,注射结束后观察婴儿的反应.结果 观察组婴儿肌肉注射后,针眼渗液较少、针眼出血较少且无硬结情况.结论 通过对婴儿肌肉注射部位的了解,可以避免患儿在肌肉注射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各肌安全的肌注部位,进而达到更好的疗效,并减少婴幼儿肌注的并发症。方法在16具婴幼儿尸体标本上对三角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进行局部解剖,并对各肌进行解剖学分区,观察各区周围血管神经的分布与走行,并测量各区肌肉的厚度。结果根据各肌区的厚度及血管神经走行等解剖学综合因素,认为三角肌4、5区,臀大肌3区及小腿三头肌5区可作为肌注相对安全区域。结论通过对各肌各区域进行解剖学测量及观察,可为临床上婴幼儿肌注部位及注射方式的选择提供可参考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臀部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学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910-2911
目的提供科学的臀部解剖学数据,确定安全的臀部肌肉注射部位。方法取130例(男112例,女18例)成人下肢标本,在臀部外上区进行逐层解剖,观察测量皮肤与皮下组织以及臀大肌和臀中肌的厚度;观察臀上神经的分支类型以及臀上动脉、静脉的管径,并个别进行穿刺观察。结果皮肤与皮下组织厚度为(1.12±0.35)cm,臀大肌厚度为(1.75±0.48)cm,臀中肌的厚度为(1.41±0.35)cm,臀上神经与臀上血管的深支在臀肌之间共同形成血管神经层,多分为上、下两支,占(64±0.68)%,血管分别位于相应神经的下方。结论从大转子到坐骨结节连线以上的臀部外上区,其下中1/3和前1/3区的上部最适宜肌肉注射,上、中1/3区下部两横指处可作被选部位,其余区域不宜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股外侧肌内注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肌内注射是儿科、产科较常用的护理操作,注射部位有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为探讨新生儿肌注的最佳部位,我院观察了850例臀大肌、股外侧肌注射患儿,并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引起注射部位感染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采取相应对策为避免今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方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5):1507-1507
本文对引起注射部位感染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相应对策为避免今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臀部的臀大肌和臀中肌是临床肌注给药的重要途径。但臀三角内注射药物可产生严重并发症。我们从1990年3月至1992年8月收治的6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9天~11岁。其中一例为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一例为胫神经损伤,三例为右臀大肌下间隙血肿,一例为脓肿。全部病例均因呼吸道感染、扁  相似文献   

16.
张卫华 《嘉兴医学》2001,17(2):111-112
目的:探讨新的肌肉注射方法。方法:对1000例肌注硫酸阿米卡量针的产妇随机分为二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观察组的产妇无明显疼痛感,无瘀血,出血,硬结,肿胀现象。结论:新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肌肉注射法对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对540名患者进行研究.按日期分为单日注射和双日注射,单日注射采用传统肌肉注射法设为对照组,双日注射采用改良肌肉注射法,设为观察组,每例观察4次,自身对照各2次,共观察2160次.比较两组注射方法患者疼痛反应程度.结果 观察组在注射时的疼痛反应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良肌肉注射法具有无痛、微痛、微创的特点,且能减少对肌肉的损伤,增加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并易于为年轻护理人员掌握.  相似文献   

18.
肥胖型成人臀大肌注射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明确肌肉注射的深度.方法:通过B超测量68例肥胖型成人臀大肌皮肤及脂肪的厚度,以确定进针深度.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男女两组皮肤及脂肪的厚度,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相关系数,男性组不存在线性相关.女性组存在密切相关.结论:男性组根据皮肤及脂肪的厚度的平均值来选择进针深度.女性组根据直线回归方程,算出皮肤及脂肪的厚度来选择进针深度.还要考虑到个体脂肪的分布不同来选择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9.
肌肉注射出现意外的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文丽  张芳 《黑龙江医学》2001,25(8):612-613
臀部肌肉注射是护理基本操作之一 ,也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门诊和病房都有相当数量的肌肉注射患者 ,但往往由于多种因素 ,造成肌注意外 ,不但影响治疗效果 ,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 ,认为在进行臀部肌肉注射时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预防注射感染在注射意外的发生率中 ,感染占第 1位。感染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操作时无菌技术不严格 ,主要是 :(1)注射部位消毒不彻底 ;(2 )操作者的手被污染 ;(3)注射剂被污染 ,而未及时发现 ;(4 )切割安瓶后 ,未擦净其颈部的粉末 ;(5 )婴幼儿注射后 ,二便污染针眼等。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