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浩瀚的中医药文献中,“医者,意也”一语屡见不鲜,为医者几乎无人不知晓。历来对“医”字的声训,可谓五彩缤纷。“医者,理也;理者,意也。”(《子华子·北宫意问篇》)“医之为言意也。”(《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医者,巫也。”(《广雅》)“医者,理也。”(《类经图翼·序》)“医者,易也。”(《医便》)“医者,依也。”(《时病论·医毋自欺论》)……其中以“医者意也”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暑天热病居多,温热药使用不当极易产生变证,故医者往往畏惧用之。而清代名医雷丰在其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历览诸家之书,引伸触类,渐有心得”而著成的《时病论》中,多处论述了用温热药治疗暑病获得良好效果的经验,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邱根祥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系衢州雷氏医学第六代传承人[1]。邱师临证数十载,尤擅儿科。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总结邱师诊治小儿疾病学术特色,以飨同道。1以时病论,清外安内小儿之病,多为时病。雷丰《时病论》有言:“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小儿临床时病多见于感冒、  相似文献   

4.
盛海忠 《陕西中医》2014,(4):115-116
<正>《时病论》是清代名医雷丰所著,其对解表法论述详悉,堪为师法。雷丰在书中《凡例》曰:"每见古人之案,载危病多,载轻病少。不知轻者危之渐,故圣人有不忽于细、必谨于微之训,所以危病轻病并载,使医者病者,预知防微杜渐耳"。[1]其书中所拟诸法,关于"表证"、"解表"者约占1/5。表证,是"六淫之邪从皮毛及口鼻侵犯人体肌表、经络而发生的病证"[2],是临床上外感热病中常见的。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名《伤寒卒病论》)是我国临床医学的奠基典籍。宋代学术名家严器之将张仲景著作中的方治誉之为“众方之祖”。其后的医家,或称之为“方书之祖”(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群方之祖”(见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曾经指出:作为临床医学经典,《伤寒论》不只是代表哪一科的,而是各科临床都应该认真学习,并明确表述学医者如果不读张仲景书,则“不可以为医”(见柯氏《伤寒来苏集》)。《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整理此书,又分之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简称《…  相似文献   

6.
雷丰,(1833—1888年)清代著名医家,原籍福建省浦城县。雷氏继前人之旨,溶已临床之精,著《时病论》一书。是书所列治法切实可用,疗效较高。笔者运用雷氏之法治疗泄泻,颇获效验,特举案例报导,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1 《周易》的内容概述 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张介宾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孙奎一说:“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古者为医,对《易经》都很重视,但都不像孙思邈所说的那样严重。笔者现将《周易》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朱骏骁 《中医杂志》2007,48(2):187-188
晚清名医雷丰,字少逸,自幼随父学医,擅长诊治时病。在雷丰所著的《时病论》一书中,对伤风、伤暑、伤湿、伤寒(以下简称“四伤”)的辨证论治颇具特色,向为近世医家所推崇,现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痰饮病为临床最常见的多发病,正如《兰台轨范》所说:“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好多古典医籍专立篇目对此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正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所说:痰饮一病。“《金匮》论之最详,分别而各立其名。后世以其名之多也,徒徇其未而忘其本,曾不思圣  相似文献   

10.
阴阳原始     
一、前言: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卷首有《大医习业》一篇,提出医生要学《易》。明代张景岳也强调《易》的重要性,著有《医易》一卷。他说:“医有《内经》何籍于《易》?”“虽阴阳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因为《易经》里论事物变化有辨证法精神,可以广医者思路,所以特别提出学《易》的重要性。清·秦笃辉《易象通义序》说:“易极天下之变以会通于刚柔摩荡参伍错综之妙”.  相似文献   

11.
浅谈治神与用针宜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神在经典医籍中已有明确的论述,更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但是当今针灸医生中实施“治神”时缺乏明确的方法。笔者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将用针宜静作为治神细则是直接影响针灸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神”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涵两方面内容:一为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为人的思维情志活动。本文所论之“神”是指针灸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治”即指治理、调理之意,“治神”即是调理医、患双方的精神状态。1医者之静,治医者之神以“治神”理论的由来及《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来看,“治神”的首要内涵是集中精神,以正确诊视病情,如“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此言明确指出,针刺之前必先治神。何以治神,医者为先。对疾病的正确分析诊断,有赖于认真全面地观察了解病情,这就要求医者临诊以集中精神为首务,所以“用针宜静”首先要医者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客  相似文献   

12.
中医医学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部份。进一步加以整理和研究,对于丰富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和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兹将先贤有关论述蒐集于后,以备继承与借鉴。 (一)献身医业不图名利我国医学的传统观念认为:“医,为仁术”,是“仁爱救人”的科学技术。如南北朝梁代杨泉(亦称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宋代林道在《省心录·论医》中云:“无恒德者,不可以  相似文献   

13.
《时病论》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医外感病理论证治的重要古籍,在外感病诊治的理、法、方、药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研读该书理应了解以下基本信息。1《时病论》作者及版本流传《时病论》作者雷丰(1833~1888年),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清代衢县(今浙江衢州)人。祖籍福建浦城,随父辗  相似文献   

14.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痤、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  相似文献   

15.
正雷丰(1833—1888),字少逸,号松存,晚清医家,浙江三衢(今衢州)人,是"浙派中医"中时病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时病论》《逸仙医案》《医家四要》等~([1])。雷丰所著《时病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以四时为轴,论述不同季节外感时病和伏邪致病的发病机理和证治特点,以法立方,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了浙派医家在时病诊治上的贡献~([2])。《时病论》概括了时病的60种治法(处方),约二分之一处方使用了鲜药,  相似文献   

16.
朱炳林 《中医杂志》2003,44(6):475-476
清代医家徐大椿著有《洄溪医案》(简称《医案》)和《医学源流论》(简称《医论》)两书。《医论》记述了清代医家徐大椿的学术思想,《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既读《医论》,又读《医案》,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医案》是古代医案中的佼佼者,张锡纯曾将它与《寓意草》、《理德堂医案》譬为“华岳三峰”,“三家并峙”,是最能“瀹我性灵,益我神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医者不可不读。读者会为《医案》之妙而倾  相似文献   

17.
《时病论》系晚清名医雷丰所著.雷氏才思敏捷,治学严谨,究心于临床数十年,以为“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里新伏之分,体有阴阳壮弱之殊,法有散补玫和之异,设不明辨精确,妄为投剂,鲜不误人”.故谨承先志,历览诸书,引伸触类,再参己验,于1882年蓿成是书.凡八卷,论诸时病72种,自拟64法,备撰成方108首,载案87例,附论8则.其中,拟用诸法,切实可用,疗效甚高,向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故本文试就《时病论》的制方用药特点,提挈其要,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18.
雷丰(字少逸)乃清末一代名医,在《时病论》一书中,全面而系统地论治泻痢,以《灵枢》“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游”为纲,参以先圣后贤之训,揉合体验,救人数众,尤其在泻痢的救误方面,更具特色。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医者易也”。医易一词是由明代医学家张介宾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易经》和《内经》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如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医易关系,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医家必须“法  相似文献   

20.
《时病论》为清代温病学家雷丰的代表作,雷丰立论师古而不泥古,长于辨治时病。《时病论》中舌诊资料丰富,但眉目较粗,文章以舌苔、舌体为研究对象,对色、形、质、动态变化进行梳理,总结该书中雷氏的舌诊理论及治法,使学者明析雷氏时病察舌、辨舌要点及主要治法特色,充分发挥雷氏舌诊理论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