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性眼内炎2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和病原学特征,提高感染性眼内炎的认知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82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资料。患者中,男性206例,占73.05%;女性76例,占26.95%。年龄最小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36.0±11.2)岁。除14例病情较重,无法保存眼球者以外,其余268例患者进行了玻璃体标本的病原学检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Chi-square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82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眼外伤所致者177例,占62.77%;感染性角膜炎所致者61例,占21.63%;眼部手术后所致者32例,占11.35%;内源性眼内炎12例,占4.25%。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2~13岁者占眼外伤所致者的19.21%;14~50岁者占感染性角膜炎所致者的55.74%;51~79岁者占眼部手术后所致者的60.61%。病原体检测显示,真菌和葡萄球菌属各占30.63%,为本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主要病原体。其中,致病细菌对环丙沙星敏感者最多,占81.81%;庆大霉素次之,占77.92%。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眼外伤,真菌和葡萄球菌属是导致眼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明确感染性眼内炎的不同致病因素、病原学特征有助于提供恰当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快速诊断细菌性、真菌性眼内炎及混合感染的价值。 方法 MPCR法检测常见致病性细菌和真菌菌株,并检测38例患者41只眼(双眼3例,单眼35例)眼内液标本,与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比较。 结果 MPCR法5 h即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细菌和真菌,41份标本MPCR检测阳性34份(82.9%),其中细菌阳性26份,真菌阳性6份,细菌和真菌均为阳性2份,MPCR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或真菌培养 (χ2=9.60,P<0.05)。 结论 M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细菌性和真菌性眼内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81-83)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眼内炎发病率较低,但危害严重,常可致失明甚至眼球萎缩.通常其致病菌以单一致病菌为主,混合致病菌比较少见;睑缘是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有局部药物治疗、静脉给药治疗、玻璃体腔内抗生素注射及玻璃体腔灌洗手术治疗.但大多数患者治疗后仍然视力不佳.做好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其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继发于各类眼外伤的严重眼病 ,常见于眼球穿孔伤、眼内异物或眼球破裂伤等 [1 ,2 ] 。随着人们对眼内炎的重视 ,手术方法的改进及有效抗生素的应用 ,外伤后眼内炎的发病率和致盲率在逐年下降。由于眼内炎对视力危害极大 ,能否及时诊断和适当治疗将直接影响预后。在此 ,对外伤后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一、流行病学1.患病率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外伤后眼内炎的发生率有较大差异 ,一般约占眼外伤的 2 .4~ 7.4% ,合并眼内异物者为 4.7~ 13.3% ,在农村地区可高达 30 % [2 ,3 ] 。男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6.
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玺  徐格致 《眼科》2004,13(3):163-165
目的:探讨内源性眼内炎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和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8年6月至2001年10月内源性眼内炎患者15例(18只眼),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5例中,大手术后败血症患者3例,糖尿病患者2例,肝脓肿患者2例,臀部脓肿患者1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例,不明原因者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红痛和视力损害,伴或不伴全身症状。早期被误诊为虹膜睫状体炎或葡萄膜炎者共11例(73.3%)。15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4只眼出现视网膜脱离,大多数患者保存了有用视力。另3只眼来诊时即已眼球萎缩,未作处理。结论:大手术后败血症、糖尿病、深部脓肿。不明原因发热可能为内源性眼内炎的易感因素。早期玻璃体液或房水培养以及血培养相当重要。玻璃体手术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是治疗内源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儿童感染性眼内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特点,提出防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住院儿童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外伤性眼内炎占64/70,致病菌以杆菌为主。入院时患儿视力:无光感者12例,≥40者6例。玻璃体切割组35例中18例视力提高,所有病例炎症得到控制;非玻璃体切割组35例中9例视力提高,3例炎症不能控制行眼球摘除。出院时,眼球萎缩者14例,无光感者18例,视力在40以上者仅16例。结论儿童眼内炎预后差,预防是关键。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视力预后的有效途径。玻璃体腔内注射和玻璃体切除术是儿童眼内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眼内炎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通过病例分析对眼内炎的诊治和预防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方法 就70例眼内炎的资料对致病原因、微生物学检测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伤性眼内炎52例,内眼手术后14例,另有转移性眼内炎4例。7岁以下儿童和18—60岁的成年人为眼内炎高发人群,主要致病原因为注射器刺伤和异物崩伤。涂片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40%。手术后视力提高者45例,视力不变13例,视力下降8例,4例年幼不合作。治疗效果与感染的病原体有关,细菌真菌混合感染者效果差。结论 不同年龄段眼内炎致病原因不同。应尽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强调涂片的重要性。眼内炎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9.
例1女,38岁.右眼视力突然下降1d,2006年8月1日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1.0.右眼前节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跟内炎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预后差,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白内障手术切口状况、手术时间、人工晶状体种类、手术并发症、患者免疫力、无菌观念的重视程度及致病菌耐药性等因素,均对眼内炎的发生有影响.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措施对眼内炎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和致病菌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感染性眼内炎流行病学特点及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内213例感染性眼内炎住院患者的资料,对病因及其致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眼外伤是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占85.92%;在儿童组占98.67%,其中一次性废弃注射器致伤者最多 占33.33%。内眼手术后感染主要发生在老年组占29.27%。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致病细菌,分别占48.49%和25.35%;真菌占21.23%。细菌感染对环丙沙星敏感者最多,为96.08%,头孢唑啉次之。经治疗后92.49%的患者炎症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应重视眼外伤预防,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管理。早期诊断、及时玻璃体腔注药和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眼内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微创手术日益盛行,成为眼科主导术式。由于创口多为无缝线,术后的并发症也呈现不同的特征。眼内微创手术引起的眼内炎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微创手术后眼内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特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术后眼内炎     
术后眼内炎是临床上少见而严重的疾病,如未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轻者视力下降甚至消失,重者眼球萎缩、眼内容被剜除,残留外观缺陷。眼科医师一直在不懈地探索本病的早期与治疗。本文综述了术后眼内炎最近有关文献报道的发病率、致病菌、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内异物并发感染性眼内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翔宇  庞秀琴  王绍莉  张兰 《眼科》2004,13(1):28-30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手段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6例(26只眼)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的临床资料。结果:26只眼的眼内异物全部摘出。25只眼的眼内炎症得到控制。随访2~21个月,平均7.6个月。视力0.02~0.09者3只眼(11.5%),≥0.1者8只眼(30.8%)。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眼内异物并发眼内炎的有效手段,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同时应注意眼内异物伤的预防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化脓性眼内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化脓性眼内炎42例,现对其病因、治疗及疗效作如下分析:一般资料:42例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5岁。2-20岁26例,20-50岁13例,50岁以上3例。以2-20岁年龄组发病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一次性注射器扎伤引起化脓性限内炎全部为2-10岁小孩。右眼19例,左眼23削。外源性36例为眼球穿孔伤力例,其中11例为一次性注射器刺伤,7例为眼内异物,13例为金属丝、玻璃、木签、什签等所伤;余5例外源性为角膜溃疡穿孔1例、抗青光眼术后1例、挫伤致眼球破裂清创缝合术后1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例。内源性…  相似文献   

16.
晶体过敏性眼内炎是偶然发生于晶体损伤后的一种罕见眼病。近年来由于白内障囊外出手术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使晶体过敏性眼内炎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前认为此病是由于对隔离的晶体蛋白的免疫排斥反应所致。近来的观察指出,这一概念是不正确的,而且是由于对晶体蛋白耐受性的改变所致。本篇对此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临床处理上的争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儿童外伤性眼内炎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分析31例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对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致伤物、年龄、就诊时间、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讨论。结果 多见于学齿前儿童的自伤,目前致伤物为废弃的一次性注射针头的病例明显增多,占65.6%。对于就诊迟,视功能损害重的病例,虽经积极的手术治疗便预后极差。结论 对于儿童外伤性眼内炎重在预防,早期诊治是挽救一定的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霉菌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手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 62例急性重症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2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及眼部B型超声检查后确诊,其中,外伤后44例44只眼,内眼手术后17例17只眼,内源性1例1只眼.分为确诊后立即手术组和药物治疗后再行手术组.后者均为患者拒绝立即手术治疗.立即手术组32例32只眼,药物治疗后再行手术组30例30只眼.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常规抽取玻璃体积脓送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及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62份玻璃体送检标本中,培养结果阳性者19例,阳性率30.65%.手术均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药物治疗者均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手术后随访6.0~26.0个月.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眼球保留情况,比较其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立即手术组所有患眼炎症均得到控制,保留眼球,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P<0.05);手术后眼压较手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P<0.05).药物治疗后再行手术组19只眼炎症得到控制,保留眼球,占63.33%,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32,P=0.80);11只眼手术后眼球萎缩,摘除眼球,占36.67%.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是治疗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确诊后立即行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urgical timing of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for severe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62 eyes)with endophthalmitis, diagnosed by the examinations of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intraocular pressure, slit-lamp microscopy, direct and (or)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and ocular B-ultrasound. There are 44, 17 and 1 eyes with posttraumatic, postoperative and endogenous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re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32 eyes) and B (30eyes). The former was treated immediately by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after diagnosis, while the latter was treated by the same surgery after drug treatment depended on patients'choice. Vitreous purulence was taken in all patients before vitrectomy for bacterial, fungal culture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19/62 (30.65%) vitreous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culture. The follow-up was ranged from 6 to 26 months. The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eye retention situati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 group A, endophthalmitis was controlled in all eyes after surgery;the visual acuity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rgery (χ2=43.72, 6.83; P<0.05). In group B, endophthalmitis was controlled in 19/30 eyes (63.33%) after surgery; evisceration was performed on 11 eyes (36.67%) because of the atrophy of the eyebal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visual acuit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s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re severe infected endophthalmitis. Performing the surgery immediately after the diagnosis is the key to achieve good effec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