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端粒酶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端粒酶的表达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PCRELISA)检测86例不同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35例相应部位正常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各种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胃癌组织80.0%(16/20)、肝癌组织86.6%(13/15)、肺癌组织为83.3%(15/18)、食道癌组织为85.7%(6/7)、膀胱癌为70.0%(7/10)、大肠癌为87.5%(14/16);相应恶性肿瘤的癌旁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2/20)、6.7%(1/15)、11.0%(2/18)、14.3%(1/7)、10.0%(1/10)、12.5%(2/16),与癌组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均呈高表达,而正常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不表达或表达阳性率极低,端粒酶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的诊断和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PCR-MPH)和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CR-PAGE)检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PCR-MPH以地高辛标记端粒重复片段特异的探讨与PCR变性产物杂交,经酶底物显色,通过测定吸光度判断结果;PCR-PAGE方法直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PCR扩增端粒酶的合成产物,经银染色,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PCR-MPH方法能准确、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其灵敏度比PCR-PAGE法高100倍,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临床检测,只是PCR-MPH方法更简单、便一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胆管癌的关系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 ELISA法检测 2 3例胆管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 5例胆管癌癌旁组织及 5例正常胆总管组织做对照。结果  2 3例胆管癌组织中有 1 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8.3% ) ,而癌旁组织、正常胆总管组织未显示活性。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 ,但肿瘤转移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见于大多数胆管癌组织中 ,其活性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与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对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粒酶活性的检测。③结果 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0.50%,癌旁组织阳性检出率为6.00%,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41.3,P<0.001)。其中17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63.1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02,P<0.01)。4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91.75%,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5.00%,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62=60.26,P<0.001);40例结肠癌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1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检出端粒酶的活性,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 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述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 (定性及定量 )的进展、在肿瘤诊断、判断预后上的价值及端粒酶激活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中作用。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并有不依赖放射性同位素的走向 ;头颈部恶性肿瘤 ,尤其是鳞癌组织中端粒酶呈现高表达。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仍需改进 ;酶活性检测对头颈部肿瘤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端粒酶激活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对预后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左明  吴俊辉  刘宝善  刘超  徐琳 《广东医学》2007,28(8):1252-125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TRAP-ELISA法检测64例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30例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并随访.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为93.8%(60/64)、较癌旁组织15.6%(10/64)、正常黏膜0(0/30)明显增高(P<0.01).64例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中度18例,占28.1%;高度28例,占43.8%.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漫润深度、临床分期、有元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高活性者5年生存率为50.0%(14/28),中度以下及无活性者为77.8%(28/36),高活性者明显降低(P<0.01).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其活性上调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0例正常膀胱组织、6例膀胱炎症组织、45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例膀胱炎症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嘀 酶活性阳性率86.2%,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7%。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分期级呈正相关,认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浸润发展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10.
大鼠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鼠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意义。采用TRAP结合液闪计数法定量测定了成年SD大鼠大肠粘膜,肺脏,肝脏,睾丸及附睾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这些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其中睾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最高。说明大鼠正常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可能与人类正常组织中的调节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蛋白赖氨酸乙酰化在胆囊癌组织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Western 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30例胆囊癌组织和2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蛋白赖氨酸乙酰化的变化。结果:与慢性胆囊炎组织相比,胆囊癌组织中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显著增加(P < 0.01),乙酰化的显著增加主要发生在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36 000的蛋白。结论:利用赖氨酸乙酰化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能够检测到胆囊组织蛋白的赖氨酸乙酰化,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36 000蛋白的赖氨酸乙酰化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hTERT和survivi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胆囊癌、15例胆囊腺瘤和1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hTERT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胆囊癌组织中hTERT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P<0.01)。hTERT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胆囊癌组织学类型、是否伴有结石、病理分级、Nevin临床分期、是否转移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等因素均无明显关系(P>0.05)。NevinⅢ~Ⅴ期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高于NevinⅠ~Ⅱ期(P<0.05),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组(P<0.05)。胆囊癌中hTERT表达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hTERT和survivin在胆囊癌中均有异常高表达且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共同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起一定的协同作用。hTERT过表达是胆囊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survivin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胆囊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claudin-1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可能关系。方法:收集胆囊癌标本47例、胆囊腺瘤18例、慢性胆囊炎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aud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结果。结果:在胆囊癌、胆囊腺瘤及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laudin-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4%、27.8%和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囊腺瘤组与胆囊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间claudin-1表达差异均无明显不同(P0.05)。病理Ⅱ~Ⅲ级标本中claudin-1表达高于Ⅰ级(P0.01),Nevin分期Ⅳ~Ⅴ期中表达高于Ⅰ~Ⅲ期(P0.05),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claudin-1在胆囊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25例胆囊癌手术标本的病理资料,结果见浸润型为16例,乳头突起型为6例,溃疡坏死型为3例;低分化腺癌为12例,高分化腺癌为6例,乳头状腺癌为4例,鳞状细胞癌为2例,黏液腺癌为1例.[讨论]胆囊癌主要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相似,术前诊断较困难,B型超声波检查是胆囊癌诊断最常用且可靠的手段,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仍是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E-cadherin和P16基因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 钙粘蛋白 (ED)和P16基因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5 8例胆囊腺癌、2 0例胆囊腺瘤和 2 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ED和P16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在胆囊癌中ED和P1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 4 .8%和 37.9% ,均明显低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 (P <0 .0 5 )。ED和P16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浆膜浸润和转移相关 (P <0 .0 5 )。结论 检测ED和P16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估胆囊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胆囊癌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力  何泽生  王家林  李向阳  杨文英 《医学争鸣》2002,23(17):1597-159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2和凋亡促进基因bax蛋白在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52例胆囊癌,20例胆囊炎组织标本进行Bcl-2和Bax蛋白产物检测。结果:胆囊癌和胆囊炎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均主要分布在细胞胞质内;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Bcl-2蛋白产物阳性率分别为69.2%和20.0%(P<0.01);Bax蛋白产物在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8%和80.0%(P<0.01);Bcl-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胆囊癌的病理类型及患者预后间差异显著。结论:Bcl-2和Bax蛋白在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均有表达,Bcl-2蛋白表达增高和Bax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有关,BcL-2和Bax蛋白表达可能作为胆囊癌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东  张宇红 《医学争鸣》1997,18(4):361-363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AgNORS计数在胆囊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和AgNORS染色计数,对40例原发性胆囊癌进行了研究。结果:PCNA表达阳性率与AgNORS计数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认为PCNA的表达和AgNORS计数有助于原发性胆囊癌的分化及其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活性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PCR ELISA法检测36例膀胱癌、18例肾癌肿瘤组织及54例肿瘤旁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5.2%(46/54),其中膀胱癌88.9%(32/36),肾癌77.8%(14/18)。肿瘤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为阴性(0/54),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肿瘤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方信  阎岩 《医学争鸣》1998,19(4):457-459
目的:观察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蜡膜介导热启动端粒重复扩增PCR模型方法。结果: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3株均呈阳性,在38例胃癌中,32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进展期胃癌为30/35,早期胃癌为2/3,而邻近胃组织为2/38,在29例胃癌前病变中,5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不典型增生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8,1/4和1/3,肠上皮化生和胃息肉分别为1/8和1/6,  相似文献   

20.
子宫颈癌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以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TRAP)对28份子宫颈癌组织,8份相关淋巴结组织,10份正常子宫颈组织、6份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端粒酶进行检测。结果 10份正常子宫颈组织中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6份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中4份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28份子宫颈癌组织中26份有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宫颈癌起源过程中可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