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一次性纠正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尿毒症,对1例胰岛素依赖型病并发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术中辅用强化药及面罩吸氧,连续监测血压、平均脉压、心脏、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定时测定血糖,维持血糖在11.2mmol/L以下,术中微泵注入适量多巴胺及阿拉明,确保血压平及移植脏器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2.
随着麻醉学科领域不断发展,三级医院已经有专门麻醉护士队伍。但在基层医院,麻醉护理大多仍是有手术室护士承担,笔者就手术室工作多年的经验总结围术期麻醉护理体会:(1)麻醉前护理: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保持手术室内温度和湿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按拟定麻醉方法,手术前日准备好常用物品,仪器,抢救药品。(2)麻醉护理:手术前日仔细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手术名称,麻醉方法。要求患者清除面部,口唇、指甲化妆,有利于术中对患者肤色观察。婴幼儿、昏迷、休克、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者给以必要的护栏以防坠床等。重大、危重症休克患者手术,应作深静脉穿刺置管;经常观察穿刺针的局部情况,有无肿胀、滑针、导管脱节、扭曲、堵管、液体流空等。根据手术、失血量、病情、血压、心率等调整输入量和输入种类,注意输血常见过敏反应。(3)手术结束等待患者麻醉苏醒,生命体征稳定后护送回病房,危急重患者随同麻醉医生将患者送回ICU,向有关人员床边交接班。 相似文献
3.
4.
1998年至2001年,作者先后为3名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成功实施胰肾一期联合移植.现将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进行性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主要原因之一,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或2型糖尿病发展为尿毒症的唯一彻底有效的途径,使患者摆脱了胰岛素及透析治疗对心理及生理的负面影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小儿巨大纵隔肿瘤手术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6例巨大纵隔肿瘤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分析术中情况、低氧血症及失血情况.结果:6例患儿中,1例麻醉手术经过顺利,2例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麻醉手术期间发生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降低4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恢复正常;6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和严密的术中监护和管理,术后进一步呼吸和循环功能支持,是保证纵隔肿瘤患儿安全度过麻醉及围手术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胰肾Ⅰ期联合移植术后胰腺排斥反应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肾Ⅰ期联合移植术后胰腺排斥反应的监测方法。方法 对称植胰外分泌液采用膀胱引流术式,使其直接注入膀胱尿液中,术后通过测定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血糖、尿糖、血C肽等指标,判断移植胰功能状态。结果 5例病人中,3例术中后胰腺内外分泌及肾脏功能满意,尿淀粉酶在4314-9873苏氏单位之间,血糖为6.3-7.9mmol/L,C肽7.8-15.6μg/L之间,尿糖--++,未使用胰岛素,至今已分别生存20月、14月、11月。其余2例中,1例因排斥反应,术后第47天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另1例因脾动脉血栓形成,术后第33天切除移植的胰腺、但肾功能良好。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尿淀粉酶、血淀粉酶、血糖、尿糖、C肽测定以及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是判断移植后胰腺排斥反应的常用方法与指标。 相似文献
9.
1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及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 1例心肺联合移植术 (combinedheart lungtransplantation ,CHLT)的经验与体会。1 临 床 资 料1.1 ①受者 :女性 ,19岁 ,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继发艾森门格综合征 ,心功能Ⅲ级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室间隔膜周缺损 ,直径 2 .2cm。Doppler血流显示以右向左为主的双向分流频谱 ,EF 5 0 %。心电图示电轴右偏 ,右室肥厚。右心导管检查结果 :肺动脉压 12 0 / 5 0mmHg ,平均 70mmHg。全肺阻力 1831dyn·s/cm5,股动脉SaO2 80 %。②供者 :男性 ,2 0岁 ,自愿捐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龄化人群正在快速增加,而由于担心麻醉及手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使得具有外科适应证的老年患者接受麻醉的比例相对偏低。在过去5年里,中国麻醉医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力图最大程度地改变这种现状:(1)建立老年患者麻醉与多学科评估及优化体系,以期改善老年患者的术前功能状态,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2)发布基... 相似文献
11.
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的临床研究(附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提高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于1998-12/2000-01对5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施行了胰肾联合移植术,结果 5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8wk,23wk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一次,经抗排斥治疗后逆转,2例术后2wk发生纯红再障(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1例手术后第15日供胰动脉血栓形成,切除胰腺,经1a以上观察,4例患者健康存活,胰肾功能良好。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符合生理的猪胰肾联合移植的动物模型,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16只猪随机配对行胰肾联合移植8次,供胰、肾原位灌注后大块联合切取,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左髂总动、静脉吻合,供胰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吻合,含有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片与右髂总动脉吻合,所带小段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结果:8例受体猪中除1例因术后内环境紊乱于术后当天死亡外,其余7例移植效果满意,术后移植胰、肾均即可发挥功能,受体存活超过7 d后予以处死。结论:建立门静脉回流胰液内引流式猪胰肾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且该术式符合生理特点,可用于临床。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术前准备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例Ⅱ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期合并尿毒症的患者施行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第3日肌酐降至正常,术后7 d撤除外源性胰岛素,血糖6~11 mmol/L. 结论: 肠内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是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的有效方法. 充分的术前准备与严密的术后监测有利于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1年1月本院对3例晚期糖尿病患者实施的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结果:1例65岁患者为胰液膀胱引流,术后继发膀胱炎和低俯肠梗阻,2个月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行胰液空肠引流,1例存活10个月,其间出现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并发症;另1例存活至今,曾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后痊愈。3例术后移植器官功能均良好,符种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胰液空肠引流和胰液膀胱引流各有优缺点;胰液空肠引流符合消化生理,且可通过观察十二指肠造瘘管引流物的量和性质,监测供胰功能和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猪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 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 ,大块联合切取供体胰、节段十二指肠、双肾、脾脏。以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左髂总动、静脉吻合 ;供肾输尿管内置“J”形管后与膀胱左顶侧壁吻合。供胰门静脉与受体右髂总静脉吻合 ,包含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片与右髂总动脉吻合 ;十二指肠节段与膀胱吻合。结果 手术成功 ,术后移植肾、胰均迅速恢复功能 ,术后 3d因排斥反应及体内代谢紊乱受体死亡。结论 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 ,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MRI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 evaluating 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 (MRI)和三维 (3D)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对胰肾联合移植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并与穿刺活检和DSA进行对比。方法 5位患者于术后 2 8天至 2年进行 5次MR检查 (采用GE 1 5TMR机型 ) ,成像技术包括轴位和矢状位脂肪抑制SE序列T1WI及FSE序列T2WI,3D增强MRA扫描后行轴位或矢状位脂肪抑制T1WI扫描 ,计算胰肾移植物的实质增强平均百分率 (MPPE)。 3D增强MRA采用“Smartprep”技术 ,其资料均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及多平面重建 (MPR)进行处理。结果 在 5例移植胰腺中 ,MRI示 2例正常 ,1例急性排斥反应 ,1例慢性排斥反应伴 70 %纤维化和 1例迟发性胰腺炎。在 5例移植肾中 ,MRI示 4例正常 ,1例急性排斥反应伴肾梗死。MPPE能鉴别梗死和其他并发症。 3D增强MRA能显示血管并发症 ,如移植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形成或血管连接处狭窄等 ,其结果与DSA相当。结论 MRI和 3D增强MRA的联合应用便于胰肾联合移植并发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T) frees the diabetic patient with end-stage nephropathy from dialysis and daily insulin injections. Herein, we review consecutive cases of SPKT with bladder drainage performed at our institution over an 8-year period.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21 patients (16 males and 5 females) who underwent SPKT between September 2001 and September 2009. Seven patients had type-1 diabetes and 14 had type-2 diabetes. Nineteen patients were on dialysis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onors were selected for SPKT. The mean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atch was 2 (range 0–4). SPKT was always performed using bladder drainage and vascular anastomoses to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anti-lymphocyte globulin induction followed by tacrolimus, mycophenolate mofetil, and prednisone.
Results The mean hospital stay was 45.43 days. After a mean follow-up of 39.4 months, survival rates for patient, kidney, and pancreas were 76.2%, 76.2%, and 66.7% at 1 year; 76.2%, 59.3%, and 55.6% at 5 years; and 57.1%, 39.5%, and 41.7% at 8 years, respectively. Major complications included anastomotic leaks, reflux pancreatitis, and rejection. Six patients died from septic shock (n=3), duodenal stump leak (1), cardiac arrest (1), or renal failure (1). Eight kidney grafts were lost due to acute rejection (n=2), chronic rejection (3), and death with a functioning graft (3). Pancreatic graft failure (9) was caused by thrombosis (n=1), rejection (2), duodenal stump leak (1), and death with a functioning graft (5).
Conclusions SPKT is a valid therapeutic option for uremic diabetics although few hospitals in China can undertake SPK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分析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术后并发症处理的方法。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发生FK506中毒1例(5.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15.8%),消化道出血发生2例(10.5%),腹腔出血1例(5.3%),肺部感染1例(5.3%),经相应治疗后好转。结论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是作好供体选择、保证供器官质量、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