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中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论证中医理论的核心为阴阳学说,其他理论如:五行、气血、八纲、脏腑、六经等,都可视为阴阳学说的衍化.故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核心就是阴阳问题的研究,但由于中医基本理论和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目前理论研究的难点,应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分层次的具体化,从而找出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具体化集合.  相似文献   

2.
重视和发展中医之阴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 ,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临床上 ,由于某些不确定的因素 ,致使阴阳学说理论并未有效地在中医药诊疗疾病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笔者通过对中医阴阳学说理论的深入剖析 ,以求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理论精髓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看人体内脏太极结构的生成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医理论中引入发育演化观念,从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出发,结合阴阳理论,对人体内脏太极阴阳结构的生成规律做了初步研究并给出解释,指出人的内脏生成是符合阴阳规律的,这进一步证明了阴阳与解剖不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4.
与西医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显得抽象。其所以抽象,是由于中医理论具有符号化、模型化的特点。1 符号化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无处不在。11 阴阳对于时间,昼为阳,夜为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对于空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对于人,阴阳分出多重层次:神为阳,形为阴;对于驱体,外?..  相似文献   

5.
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1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1.1纯阳之体,稚阴稚阳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概念范畴体系延续的载体。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精”“气”“神”、“天地阴阳”与“人中阴阳”、血脉理论与经脉(络)理论中概念融合现象的剖析,表明《黄帝内经》中的概念融合现象与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概念的跨域映射有关,而且与医家的过度诠释也有密切关系。结合出土医学文献、利用发生学、诠释学、具身认知等方法,正确理解并清晰阐释中医理论构建的过程、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中医语言的认知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把握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进而助推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气-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气—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体观念,至今在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1气与阴阳的相互关系气与阴阳不可分割,阴阳来源于气的变化。这种理论由来已...  相似文献   

9.
1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学整体观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医学整体观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学说体系——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科学与否,争论由来已久。言其科学者,据其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言其不科学者,据其理论玄奥,不同于西医。笔者据中医理论的哲学属性,认为中医理论不能用自然科学作为标准来评判其是否科学。1中医理论的根基、框架与主体结构1.1阴阳学说1.1.1组织结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都  相似文献   

11.
论“阴阳喜怒”是中医心理护理的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喜怒”是中医心理护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阴阳喜怒心理施护”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应用后,本文通过(1)“阴阳喜怒”的源流及护理;(2)认识角度:肯定与否定的情绪评价性,正面与负面的情绪作用性,怒则气上与恐则气下的情绪空间性;(3)调护内容:以正面情绪调理负面情绪为主导方面,“辨证施护”是“阴阳喜怒”调护的核心,以怒调理过喜只是权宜之计三方面来论述“阴阳喜怒”是中医心理护理的纲领.从而促进该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从人体昼夜阴阳的变化、人体昼夜气机升降、性别差异、四季阴阳变化等四个方面分析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关系的文献记载,并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体血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中医阴阳学说的论述有着一致性,为从平调阴阳角度探讨中医药改善高血压异常变异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及特点。方法:根据补肾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分析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可行性;总结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归纳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特点。结果:淫羊藿、鹿茸、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疗效,但缺少单味中药或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理及机制研究,也缺少单味中药应用治疗相应疾病中医药理论的较好支撑。结论: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良效,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低血压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属于中医学“眩晕”、“厥证”、“脱证”等病的范畴.单纯的益气回阳等治疗并不能预防低血压的发生.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该类患者气阴(阴阳)两虚为本,湿热或瘀血阻遏清阳上升为标,是透析过程中阴阳大量脱失,气随津脱,加之湿热瘀血阻遏三焦清阳上升之道,清浊相干为病.因此治疗应益气养阴的同时要清热利湿化瘀,方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依据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印证中医阴阳学说思想,在系统科学层面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性。方法:汇总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思想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实验、临床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医学思维范式初步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中医阴阳学说的思想内核与机体的调节控制系统之间有诸多相通的契合点。结论:中医阴阳学说是机体在生理病理中广泛存在的各种控制、调节以及系统整体状态回归运动中的作用机制的哲学概括,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老子第四十二章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浑然朴素的阴阳观是古人对生命体稳定形态本质的基本认识--虚极静笃方能使气"冲"阳入阴,微妙地调和两者,使整体更为丰富满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刘鲁明教授从多年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实践中提炼出晚期患者应用养阴健脾这一治则,本意"养阴为体,敛阳为用",使冲气摩荡阴阳,最终达到"太和",以期提高中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阴阳学说,阴为体,阳为用。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阳气不仅对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也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阳气。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以扶阳为本。中医心脏康复尤为重视扶阳,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导引、针刺、灸法、推拿等扶阳措施综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促进心脏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并认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生",针对此病机,通常采用滋阴降火的原则治疗消渴病,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结合《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理论,可以看出此认识忽视了阴阳互根互生的特性,过于强调消渴病"阴虚"的一面,没看到"阴虚"实为"阳不生阴,阳不化阴"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中药穴位贴敷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运用于临床的一种顺应四时特性的"内病外治"疗法。近年来,现代中医各家对中药穴位贴敷防治疾病的研究较多,尤其是"三伏"贴敷更是研究的热点,而与之相对应的"三九"贴敷则相对研究较少。"三九"贴敷的"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限制了其临床病种的选择,运用疾病多集中在呼吸系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也较为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其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阴阳认识都未克服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局限,显现出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性.本文提出具有时代性的思维方法都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解决所有问题都是科学有效的.因而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