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VPA)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对比效果。方法选择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及患者意愿分为VPA组(75例)与PICC组(67例),比较其应用效果。结果 VPA组导管置管时间[(252.18±124.33)d]长于PICC组[(80.21±30.44) d],生活质量Karnfsky评分[(81.54±14.65)分]高于PICC组[(70.30±13.61)分],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PICC组(17.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PA与PICC均可作为化疗理想的深静脉通道,但VAP置管时间更长、患者生活质量更佳,且并发症更少,临床更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进行化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取的98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为49例.其中,A组患者通过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方式置管,B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相较于B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更高、置管留置时间明显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置管效果相较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明显更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4.
赵雪梅  张海燕 《安徽医学》2015,36(7):906-907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VPA)与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2例选用VPA和22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两组的一次性置管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PA组为100%,PICC组为86.36%(P>0.05);留置时间:VPA组为(1110±680.81)d,PICC组为(228.17±123.48)d(P<0.05);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9.10%,PICC组为18.18%(P<0.05)。结论 VPA是肿瘤患者值得推广应用的通道,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20例乳腺癌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VPA和PICC,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AP组为100%, PICC组为66.7%;留管1年以上:VAP组为59例,PICC组4例;并发症:VAP组为1例,PICC组9例。结论VPA是乳腺癌静脉化疗的理想通道,可减轻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AP)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非血液肿瘤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IAP或PICC植入的非血液肿瘤化疗患者8 336例,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TIAP组(3 081例)和PICC组(5 25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5月1日。系统评价的方法基于Cochrane系统评价原则。结果纳入6项研究,共594例患者。4个研究显示二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相似(81.6%~90.0%v s 77.0%~93.8%)。3个研究显示VPA留管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6项研究显示PICC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VPA组。结论与PICC相比,VPA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化学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目前临床治疗中以手术及化学治疗为主要手段,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VPA)及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常用于乳腺癌化学治疗的深静脉置管术,可将化学治疗药物输送至中心静脉,具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痛苦的作用[2]。但不同置管方式易诱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3]。故本研究进一步分析VPA与PICC在乳腺癌化学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学强 《疑难病杂志》2009,8(9):553-554
目的探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PCS)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并发症分析。方法将2004年3月—2008年4月我院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73例作为试验组,同期留置PICC导管8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中心静脉通道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试验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11±157)d,感染发生率为4.1%(3/73),导管堵塞发生率为5.5%(4/73);对照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75±37)d;感染发生率为18.8%(16/85),导管阻塞发生率为15.3%(13/8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是一项安全、便捷、可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的实用技术,能显著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靶向治疗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2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输液室行靶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PICC,观察组实施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舒适度、心理状态、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舒适度、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靶向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PICC,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舒适度,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乳腺癌化疗的应用比较,为乳腺癌化疗选择理想深静脉通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2年1月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244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139例)及TIVAP组(105例)。对两组患者在置管操作时间、置管长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12.63±8.03)min]明显少于TIVAP组[(33.84±11.74)min],PICC组置管长度[(42.85±2.48)cm]长于TIVAP组[(11.76±0.70)cm],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置管总成功率均为100.00%,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09%(128/139),二次置管成功率为6.47%(9/139),三次置管成功率为1.44%(2/139);TIVAP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8.57%(93/105),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1.43%(12/105);两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异位发生率(9.35%)、静脉炎发生率(9.35%)及导管堵塞发生率(4.32%)均高于TIVAP组(均为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PICC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9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VAP比PICC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加安全、可靠,可作为乳腺癌化疗理想深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7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47例,采用VPA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和导管阻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价值的评估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比,VPA引起的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不同阶段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阶段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对PICC置管化疗的3142例肿瘤患者进行跟踪调研、比较分析.置管后1~30 d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PICC-related UEVT)的患者为近期血栓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进行置管长度测量方法和导管X线定位的探讨。结果:导管管端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c值)为(47.90±10.96)mm,第6胸椎右侧上缘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D值)为(48.06±11.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8),本方法可行。结论:放置PICC管其末端均位于第6胸椎上缘周围,以右胸锁关节下缘至右第3胸肋关节下缘的长度的1/2加上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可作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体外测量长度。  相似文献   

15.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探讨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患者采用在彩超引导下经上肢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另外50例患者采用传统盲穿法经上肢浅静脉穿刺.结果 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8%,二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22.5±3.4)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食管癌手术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置管后行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前教会患者导管维护相关知识等。2组患者均随访3个化疗周期,比较2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对PICC置管的知信行水平。结果:干预组患者出现导管维护延迟例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导管维护延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知信行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组(P<0.01)。结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食管癌手术患者行PICC的护理中,提高了患者置管维护依从性,延长置管的留置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水平,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H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手术方法、植入深度和并发症.方法按Seldinger法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在皮下埋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分析置管深度与年龄、身高及体重的相关性,并作出回归方程.结果20例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其中1例切开置管;2例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1例渗液,予拔除输液港.1例出现血栓,用尿激酶溶栓后能继续使用.导管置入深度(穿刺点至导管尖的距离)与患者年龄、身高及体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50、0.9376、0.7402.深度与身高的直线回归方程为:长度=0.7663+0.095×身高.结论据此可术前预测导管置入深度,在没有C形臂透视下也可放入合适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