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起搏器的囊袋和起搏导线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应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传统起搏器的上述不足,无导线起搏器随之诞生,并在心脏起搏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目前无导线起搏器已在临床上应用了一段时间,但其并发症及安全性仍备受关注。现综述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起搏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估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在减少并发症方面是否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0岁.因"活动后心慌胸闷1月余"就诊,行心电图检查提示三度房室阻滞,心率41次/分.外院动态心电图可见较多阵发性房扑.患者为寻求植入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MC1AVR1,美敦力)来我院.治疗策略为:先进行Micra AV植入,若房扑发作频繁,择期行房扑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于20...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81岁。因“呼吸困难,胸闷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3次/分;动态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选择经静脉途径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术中经左侧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行临时保护性起搏;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放置Micra AV于右室间隔部,测试起搏阈值0.25 V/0.24ms,感知9.8 mV,阻抗1 120Ω。术后起搏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分析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并首次置入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置入术中、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的起搏电学参数,记录与起搏器相关的再...  相似文献   

5.
无导线起搏器(LP)被开发并引入临床,以解决传统经静脉起搏器导线与囊袋相关的并发症。在对既往LP可用临床数据的回顾中,笔者发现其植入并不复杂,但因特殊人群自身情况的复杂性,LP的植入存在一定难度。现就近几年LP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分析LP在特殊人群中植入的可操作性、成功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为特殊人群植入LP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指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7.
传统经静脉植入起搏器在人群中的应用越发广泛,随之是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如起搏器囊袋、导线感染等。而无导线起搏器因体积小、经股静脉植入、不留导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随着技术不断更新,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无导线起搏器应用均获得了临床进展,新一代无导线起搏系统即将进入临床。本文就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现报道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房颤冷冻消融术并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采取"鞘中鞘"的方法,将冷冻球囊再次成功进左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再次进行房颤冷冻消融术,术中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Micra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因缓慢心律失常住院并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为Micra无导线组,以及同时期植入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St.Jude 5056型或Metronic Sigma型)的患者为传统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搏器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植入及随访结果。方法 15例连续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70.13±10.62)岁,全部完成半年随访,分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手术及随访数据。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与前10例相比,后5例的手术时间显著减少[(48.4±22.56)min vs (23±5.10)min,P=0.03];1例患者术中发生动静脉瘘,至今未发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半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表现良好。结论无导线起搏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11.
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与心房、心室导线反接可导致起搏器故障,表现为交叉刺激、心室安全起搏或引起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经起搏器程控仪改变起搏器的工作模式,有助于确诊。通过手术,使心房、心室导线与相应的接口正常连接,可使起搏器工作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 icra A V最佳适应证人群.方法 分析国内首批植入M icra A V患者(n=5)入选标准、随访数据,观察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 接受治疗患者心脏主导节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n=4)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n=1),无窦房结功能异常.以心房机械感知为基础的房室同步起搏比例在所有患者中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经导管植入无导线Micra起搏器系统(Medtronic)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符合无导线起搏推荐意见适应证的患者植入无导线Micra起搏器系统。观察和评估手术持续时间(从股静脉穿刺到静脉通路闭合)、X线透视时间、器械回收重新释放次数、围手术期起搏器程控检测(感知、阈值和阻抗)以及住院期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1、3、6个月随访检测起搏器参数,观察手术相关的中长期不良事件。结果 入选20例患者,均经导管均成功植入无导线Micra无导线起搏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38.5±3.3)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10.8±6.1)min,平均Micra起搏器释放次数(1.56±0.75)次,其中14例患者1次释放成功,3例患者2次释放成功,1例患者3次释放成功,2例患者回收释放次数大于5次。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首选在右中位室间隔成功植入14例,高位间隔4例,低位间隔2例。术中平均起搏阈值(0.50±0.21)V,心室感知(8.87±1.52)mV,阻抗为(758.9±187.9)Ω...  相似文献   

14.
左心耳封堵和无导线起搏分别是针对心房颤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新的器械治疗手段。本文报告为一例同时符合两种治疗的适应证的患者行一站式左心耳封堵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可显著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风险并减少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7岁.13年前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3年前因电池耗竭,更换双腔起搏器.1年前因囊袋破溃、渗液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囊袋清创术+电极离断后包埋术+脉冲发生器取出术,清创术后1个月经静脉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4个月前囊袋局部伤口再次破溃、渗液,诊断为囊袋感染,给予经上腔途径拔除电极导线,在激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无导线起搏器Micra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器Micra置入的患者, 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术中电学参数, 将阻抗和起搏阈值分为释放即刻、释放后5~10 min和牵拉试验后3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对比3组电学参数,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1例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 男性12例(57%), 年龄(72.2±12.5)岁。21例患者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为(798.1±35.3)Ω, 释放后5~10 min为(800.9±35.6)Ω, 牵拉试验后为(883.6±31.7)Ω, 3组阻抗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释放即刻阈值为(0.97±0.11)V/0.24 ms, 释放后5~10 min为(0.95±0.12)V/0.24 ms, 牵拉试验后为(0.59±0.06)V/0.24 ms, 牵拉试验后阈值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及随访结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记录植入适应证,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术中、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起搏电学参数(阈值、感知、阻抗)及不良事件,同时观察随访期间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 结果共入选20例患者,年龄(70.56±16.39)岁,其中男8例,手术时间(39.60±12.97)min,X线曝光时间(6.31±3.32)min,X线曝光量(151.30±34.95)mGy。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764±181)Ω、感知(9.0±2.5)mV、阈值(0.53±0.17)V/0.24 ms;围术期发生1例少量心包积液,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9.0±7.4)个月,其中4例完成术后24个月随访。随访期间起搏电学参数均稳定,无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起搏比例>40%,LVEF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5%对59.7%,P=0.05),NT-proBNP有升高趋势(335.6 pg/ml对507.5 pg/ml,P<0.05),其余患者LVEF及NT-proBNP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无导线起搏器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起搏电学参数理想且稳定;心功能指标可考虑作为高比例起搏患者的随访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黑矇1个月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提示间断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心脏CT及心脏MRI均提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入院后成功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解剖学左室内,术后各项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11例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随访监测起搏器参数和并发症。结果 11例患者,年龄(80.6±8.6)岁均于局麻下成功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3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长停搏,7例为病窦综合征。2例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出现囊袋反复感染,移除传统起搏器。随访1~6个月,起搏器参数无明显变化,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有效,适宜于特定人群安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房室同步率,探讨术后程控优化对房室同步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持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于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进行程控和优化,记录房室同步率、电学参数和超声心动图等。结果 共入选68例植入Micra AV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平均年龄(68.2±9.7)岁,其中男47例(69.1%)。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Micra AV,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平均阈值、感知、阻抗参数稳定;术后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平均房室同步率分别为(75.2%比83.8%比91.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cra AV作为心房机械感知,需要个性化来调整相关参数。术后随访程控和优化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Micra AV后的房室同步起搏和舒适度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