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收治的1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试验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及二者联合对疾病检出情况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左心室充盈峰迭比值(E/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联合诊断对心律失常、左心室扩大、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肥厚、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的检出率均高于单一心电图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较好反映其病情,提高疾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及左心房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测定68例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脏结构的变化。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左心室肥厚组(P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心室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7例VVI、20例DDD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变化情况.结果与DDD组相比,VVI组术后持续性心房纤颤及新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较高(P<0.05),左心房直径(LAD)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较明显(P<0.05).结论SSS患者DDD的预后优于VVI.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结构改变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动态心电监测采用美国HP公司生产的双通道动态心电图系统。室性早搏按Lown分级法均大于Ⅱ级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用美国ATL公司Ultramark-9型,探头2.25MHz。结果:室性心律失常伴冠心病和高心病、肺心病组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及射血分数下降的三组比较无显差异(P>0.5)。以上三组与心肌炎组比较差异显(P<0.01)。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有左心室扩大组显高于无左心室扩大组(P<0.01)。>60岁老年人组室性心律失常伴左心房及左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显大于<60岁非老年人组(P<0.01)。结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是对左室压力过度负荷,而形成左心室肥厚及心脏扩大有着密切关系,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张冬梅 《实用医技杂志》2022,(12):1302-1305+1351
目的 探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评估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按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组31例,Ⅲ级组34例,Ⅳ级组2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3组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心功能Ⅲ级、Ⅳ级组患者QRS电压值均比Ⅱ级组低,QRS时限值、QTc间期值均比Ⅱ级组高,且Ⅳ级组患者QRS电压值比Ⅲ级组低,QRS时限值、QTc间期值比Ⅲ级组高(均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二尖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均比Ⅱ级组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比Ⅱ级组低(均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组患者LVESD、LVEDD、LA、E/A、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腔大小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62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腔扩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DCM患者62例,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meter diastolic,LVEDd),根据LVEDd分为三组(50~59 mm组,60~69 mm组,≥70 mm组)、根据LAD分为两组(<35 mm组,≥35 mm组)、根据NYHA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1、2级为Ⅰ组;3、4级为Ⅱ组);常规十二导连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记录心电资料.结果 根据LVEDd所划分的60~69 mm组和≥70 mm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50-59 mm组高(P<0.01);根据LAD所划分的≥35 mm组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比<35 mm组增高(P<0.01);根据心功能所划分的Ⅱ组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Ⅰ组增多(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DCM患者随着左心室的明显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心衰程度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伴左心房扩大者,房颤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中脑利钠肽(BNP)浓度与老年心力衰竭心功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96例老年心脏病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60例和非心衰组(对照组)36例。入院后用荧光免疫法测定患者全血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袖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应用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LVM)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观察BNP与LVEF、FS、LVEDD、LVM、LVMI的相关性。结果BNP浓度心衰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BNP浓度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各心衰组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N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与LVEF及FS呈负相关(r=-0.59,r=-0.57,P<0.01),与LVEDD呈正相关(r=0.57,P<0.01),与LVMI呈正相关(r=0.45,P<0.01)。结论BNP浓度可作为诊断心衰及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指标,并与心脏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结构与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筱燕 《广西医学》2006,28(4):518-52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脏结构、心律失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43例DCM患者分为存活组(33例)与死亡组(10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等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与存活组对比,死亡组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扩大(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降低(P<0.0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Lown氏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5);NYHA标准心功能Ⅳ级患病率高(P<0.01);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明显延长(P<0.01).结论DCM的左房左室明显扩大、左心功能严重损害、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以及QTd、QTcd明显延长是DCM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80例ICM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A组,40例)及卡维地洛治疗组(B组,40例),B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卡维地洛25 mg/qd,疗程9个月.治疗前后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QTd、QTcd、HR、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早搏(PVC)、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发生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组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A组明显提高(P<0.05),而HR、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ICM患者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贾卫鸿 《广西医学》2000,22(3):508-509
目的:观察左心室重量指数与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多普勒心脏检查,同时进行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测定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左室重量指数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r=0.68 P<0.01);左室重量指数异常组与左室重量指数正常组QT离散度分别是(58.66±16.26)ms和(24.14±10.8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示左室重量指数增加时QT离散度增大,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3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均开展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尼可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VEDD和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尼可地尔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延长6MWT距离,减小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效果优于单纯尼可地尔治疗。  相似文献   

12.
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1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一系列对比分析。结果118例房性心律失常在心房扩大组较无心房扩大组明显增高(P<0.05~<0.001),其中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心房腔扩大的程度密切相关;心室扩大的程度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明显关系;左室扩大程度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关,左室内径>60mm组发生传导阻滞较<60mm组显著增高(P<0.05~<0.001)。EF值<30mm组复杂心律失常发生率较EF值>30mm组明显增高(P<0.05~<0.001)。结论DCM并发房性心律失常与心房扩大有关,尤其心房颤动与心房扩大程度密切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腔扩大程度无关,而可能与心肌组织病变程度有关;传导阻滞与左室腔扩大程度相关;并发复杂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观察单腔起搏器自动睡眠功能开放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成功置入永久单腔心脏起搏器(VVI),随机分为自动睡眠功能打开组(n=12)及对照组(未开放,n=12),分别在植入后出院前,1年时随访,测定总心搏数及心房颤动(AF)发生率,右室起搏比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的右室起搏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刚植入时24h总心搏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总心搏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AF发生率在刚植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前与1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打开组LVEDD及LVEF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VEDD及LVEF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功能开放可减少右室起搏数量,延缓左室扩大,减少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充血性心衰(CHF)患者房颤发生及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CHF患者60例(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IDd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NT-proBNP、LVIDdI、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不同级别心功能衰竭患者,血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房颤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房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房颤、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0.279、0.674,均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1.638,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NT-proBNP水平与房颤、心衰程度及左室重构有重要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廖成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65-1668
目的:观察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方法:选择31例DN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DN组)和64例非DN的ESRD患者(non-DN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测定血压及生化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①DN组的脉压(P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显著高于non-DN组,DN组在白蛋白、肌酐明显低于non-DN组;②超声心动图发现DN组在左房内径(LAD)、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高于non-DN组,两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和E/A无显著差异。③相关分析发现LAD与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DT)、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正相关;LVMI与收缩压(SBP)、PP、血磷、LAD、LVPWDT、IVSDT、LVEDD显著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负相关。结论:终末期DN患者展现出显著的左房扩大和左室肥厚(LVH)。对于DM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逆转LVH,降低心血管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检测尿毒症心肌病(uremic cardiomyopathy,UCM)患者心肌生物力学参数,评价左室肥厚及左室形变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7例UCM 患者分为临床心功能正常组(A亚组,32例)及心功能异常组(B亚组,35例),另选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受检者 临床心功能分级积分NYHA-P、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左室球形指数(left ventricular spherical index,LVSI)以及心肌生物力学参数即左室平均径向应变(mean radial strain,MRS)、平均径向应变率(mean radial strain rate,MRSR)、平均纵向应变(mean longitudinal strain,MLS)、 组织运动瓣环位移(tissue motion annular displacement,TMAD)、左室心肌收缩期扭转角度(systolic twist angle,STA)。 结果:UCM组LVMI增大,而STA,MLS,MRS,MRSR,TMAD,LVSI减低(P<0.05)。UCM组中B亚组与A亚组 比较: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S,MRS,MRSR,STA,TMAD,LVSI减低(P<0.05)。正常对照组 和UCM组MLS绝对值与LVEF均呈正相关;UCM患者MLS绝对值与LVSI呈正相关,与LVMI呈负相关。以MLS –14.10% 为截断点判定患者NYHA-P>4分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71%,Yuedden指数最高0.585。UCM患者心肌收缩期STA 较对照组减低(P<0.05)。结论:用2D-STI技术检测心肌生物力学参数来评价UCM患者左室局部功能具有独特的优越 性,左室肥厚与心室形变无直接相关,临床心功能分级与左室肥厚及心室形变相关,与局部心功能参数相关性更明 显,局部心肌力学参数改变存在于心功能分级尚好及心室重构程度较轻的患者,局部心肌力学参数下降预示心功能 向异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志文  姚为学  周宁  劳雁 《吉林医学》2009,30(13):1283-1284
目的: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检测8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以4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形正常者为对照。结果:①单纯左心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7.3%)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1.9%)均显著增高(P均〈0.05);②左心室肥厚并左心房内径增大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72.7%)、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9.7%)、复杂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0.6%,54.5%)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原因,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以及与心功能、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其心律失常发生率92.7%,以传导阻滞占首位,占心律失常68.5%,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占心律失常65.1%,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扩大有关(P<0.05)。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和自律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50-53+57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STEMI 200例为研究组,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STEMI153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发病至首次医疗处理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至再灌注时间(球囊扩张或溶栓),住院期间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Killip分级及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房颤、室壁瘤及院内死亡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出院1年后死亡、再入院、心衰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中首次医疗处理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至再灌注时间、住院期间NT-proBNP及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房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住院天数也缩短(P0.05);在出院后1年随访中STEMI患者死亡、再入院、心衰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了STEMI再灌注治疗的水平,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以及降低了STEMI终点时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刘茜  刘琼 《疑难病杂志》2012,(11):827-82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7例采用厄贝沙坦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超声心动图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肌活动指数(Te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的变化,ELISA方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表达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及钾离子(K~+)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VEDD、LVMI、Tei指数、BNP和AngⅡ均明显下降(P<0.05),LVEF及CO均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2组治疗前后血BUN、Scr及K~+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厄贝沙坦具有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作用,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