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延迟时间分布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胡大一  顼志敏 《急诊医学》1996,5(4):195-196,203
1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到溶栓时间为232.5±124.0min,其中发病到来院时间144.2±119.2min,来院到溶栓时间(DNT)87.6±52.3min。79例溶栓血管再通患者DNT短于32例未溶通者(77.4±47.9比112.8±53.6min,P〈0.002);DNT中,就诊到入院时间未通组长于溶通组(87.0±48.9比55.1±43.8min,P〈0.002)。溶栓延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对37例AMI患者入院即刻、溶栓治疗(或非溶栓组一般治疗)后1、6、24h,第2、3、5、15d测周围静脉血中D-二聚体(DD)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PA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纤溶酶原活性(PLGA),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梗死相关冠脉(IRA)再通的关系。结果表明,AMI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P<0.01),PAA无变化,PAIA显著升高(P<0.01),PLGA亦显著升高(P<0.05);溶栓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溶栓前差异非常显著(P<0.001);溶栓治疗后IRA未通组与再通组相比,溶栓后6、24hPAIA前者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PAA、PLGA及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PAI在AMI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病理意义,部分血栓之所以出现溶解抵抗可能与溶栓后血浆中PAI大幅度回跳有关,而IRA再通组与未通组血浆DD水平无显著差异,表明DD不能作为监测IRA是否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栓体舒、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栓体舒(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38例,应用rtPA溶栓)和B组(42例,应用UK溶栓)。结果:2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总再通率为60.0%。A组与B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6%和47.6%,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死率分别为5.3%和11.9%,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发内脏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14.3%,A组明显低于B组(P<0.01)。溶栓再通患者病死率(0)明显低于未溶通者(21.9%),P<0.01。溶栓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发病6小时以内溶栓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3%,明显高于6小时~24小时溶栓者(35.3%),P<0.01。结论:rtPA用于AMI紧急溶栓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素A2(TXA2)变化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10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60例与未溶栓组44例;溶栓组连续3日测定外周血PGI2和TXA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浓度;并计算6ketoPGF1α/TXB2比值(K/T)。结果:溶栓血管再通组(42例)的6ketoPGF1α和TXB2水平均高于溶栓血管未通组(18例)和未溶栓组,以TXB2增加的幅度更大,表现为溶栓血管再通组K/T比值显著低于后2组(P<0.01);而溶栓血管未通组与未溶栓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另外,溶栓血管再通组中有再灌注心律失常者的K/T比值(0.77±0.07)显著低于无再灌注心律失常者(0.88±0.14,P<0.05)。结论:AMI时PGI2与TXA2平衡失调,其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冠状动脉再通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溶栓治疗时,使用药物纠正PGI2与TXA2平衡失调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缺血和室壁运动障碍的影响,及99m锝甲氧基异丁基(99mTcMIBI)心肌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AMI患者,其中溶栓再灌注组12例,无再灌注组11例。患者在溶栓前及发病后5日~7日行99mTcMIBI心肌显像,发病3日~7日内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随访4个月后的室壁运动状况。结果:2组患者首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得分和基础室壁运动得分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再灌注组第2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得分(5.0±2.6)显著低于第1次得分(16.3±3.9,P<0.01),缺损得分减少70.2%±10.8%;随访期室壁运动得分指数(1.12±0.16)显著低于基础指数(1.47±0.12,P<0.01)。无再灌注组2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得分、随访期和基础室壁运动得分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是判断心肌梗死范围、评价溶栓效果的较好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48例首次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周~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获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分别为25例和23例,冠脉再通组发生室壁瘤3例(发生率为12.0%),冠脉未通组发生室壁瘤10例(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通组左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0.61±0.11)明显优于未通组(0.51±0.12),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通组(28.0%)低于未通组(56.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诊室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时效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的高低与溶栓治疗距发病的时间相关。我们比较了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血管再通的影响。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992年6月~1997年6月收治的72例AMI静脉溶栓患者,男49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0±8....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栓体舒(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38例,应用rt-PA溶栓)和B组(42例,应用UK溶栓),结果:2例冠状动脉(冠脉)血叫通率为60.0%,A组与B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6%和47.6%,2组有显著性差异,病死率分别为5.3%和11.9%,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  相似文献   

9.
陈荣镇 《新医学》2000,31(8):469-47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血压。方法:对57例AMI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增大证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病死率。结果:57例溶栓开始时的血压范围为(11.3 ̄21.0)kPa/(6.0 ̄13.3)kPa,其中血压(12.0 ̄17.2)kPa组和其余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8%及24%(P〈0.01);病死率分别为0及12%(P〈0.05)。结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预防AMI后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72例AMI患者急性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时首剂顿服阿斯匹林300mg,以后每日100mg维持。对照组30例AMI患者急性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时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16ml,2周后改口服丹参片。观察2组患者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病死率发生情况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聚试验和出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凝聚试验、出凝血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AMI后早期再梗死、梗死延展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心脏性病死率亦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提高了溶栓效果,同时减少了AMI后早期再梗死及梗死延展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早晚与其心肌梗死面积之关系。方法;选取经溶栓后IRA再灌流患者71例,发病2~3周行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测定AMI梗死范围指数,二维超声测定在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57例距发病≤6hIRA再通患者的梗死范围指数低于14例>6h组(0.326±0.075比0.373±0.071,P<0.05);2)梗死范围指数与LVEF中度相关(r=0.5139,P<0.001)。结论: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IRA早开通比晚开通者的心梗范围缩小,心功能得到更好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31例及尿激酶(UK)组35例,分别应用rtPA及UK治疗。结果: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tPA组80.6%与UK组48.6%比较,P<0.05;4周住院病死率rtPA组0与UK组8.6%比较,P<0.05;而2组间出血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3.
施庆忠  胡文彬 《急诊医学》1999,8(4):244-2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溶栓前后体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16例AMI溶栓前后血清NO(硝酸还原酶法)及NOS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MDA含量。结果:AMI溶栓前NO及NOS分别为37.8±6.9μmol/L和19.1±9.2u/ml,低于对照组76.9±20.3μmol/L和28.3±1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9例PTCA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至3小时内,每半小时测1次18导联心电图。结果:①4例下壁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其合并的胸前导联ST段压低于术后2小时内均回到等电位线,提示这种胸前导联的ST段压低是梗死范围广泛的标志,而非既往认为的“对应性”改变;②成功的急诊PTCA术后1小时有6例患者出现终末T波倒置,且其残留血管狭窄明显小于未出现终末T波倒置者(P<0.05);③7例患者术后未出现q波,其中3例术后3小时原R波幅值增高0.10mV~0.20mV。结论:成功的急诊PTCA后可出现与IRA再通相关的特征性心电图变化,下壁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更广泛的心肌缺血;早期终末T波倒置和R波波幅回升均提示成功的血管再通和存活心肌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ICT)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6小时〔平均(3.4±1.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以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结果:ICT与直接PTCA2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7%和89.3%(P<0.001),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90.4%±6.7%和14.5%±10.3%(P<0.001),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通存活患者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日内)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4.3%(1/23),P<0.05。结论:在条件和设备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直接PTCA治疗AMI,以获彻底可靠的血管再通,ICT可作为PTCA失败后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杨平  柳林 《急诊医学》1998,7(6):379-38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影结构,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AM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小 RNA 155(miR 155)、长链非编码 RNA MIR155 宿主基因(LncRNA MIR155HG)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 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筛查价值。方法 选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诊治的肺结核患者 130 例作为肺结核组,其中活动性肺结核(ATB)患者 56 例(ATB 组)、潜伏结核感染(LTBI)患者 74 例(LTBI 组),并以体检健康者 134 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 PCR)检测各组 PBMC 中 LncRNA MIR155HG、miR 155 的表达水平; 分析 ATB 患者 PBMC 中LncRNA MIR155HG 的表达水平与 miR 155 的相关性,并评估二者对 ATB 患者的临床筛查价值。结果 肺结核组患者 PBMC 中 LncRNA MIR155HG、miR 155 的表达水平[(1.78±0.57)、(1.65±0.54)]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 [(1.02±0. 32)、(1. 01 ±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 13. 410、11. 658,P 均 < 0. 05);ATB 组患者 PBMC 中 LncRNA MIR155HG、miR 155 的表达水平[(2.02±0.68)、(1.90±0.63)]亦显著高于 LTBI 组[(1.55±0.53)、(1.41±0.46)],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t分别为 4.430、5.127,P均<0.05);未治愈组 ATB 患者 PBMC 中 LncRNA MIR155HG、miR 155 的表达水平[(2.34±0.78)、 (2.15±0.72)]显著高于治愈组[(1.83±0.61)、(1.7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 2.725、2.280,P 均<0.05)。ATB、 LTBI患者 PBMC 中 LncRNA MIR155HG 的表达均与 miR 155 呈正相关(r 分别为 0. 461、0. 397,P 均 < 0. 05);LncRNA MIR155HG、miR 155 筛查 ATB 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 0. 824(95% CI:0. 749 ~ 0. 900)、0. 843(95% CI:0. 772 ~ 0.914),当 cut off 值分别为 1.81、1.72 时,其敏感性分别为 71.4%、73.2%,特异性分别为 87.8%、86.5%;二者联合检测筛查 ATB 的 AUCROC为 0.917(95%CI:0.871~ 0.964),当 cut off 值为 0.46 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89.3%、82.4%。结论 肺结核患者 PBMC中 LncRNA MIR155HG、miR 155 的表达水平较高,且在 ATB 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LTBI 患者,二者联合检测有助 于临床筛查 ATB,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8.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9.
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延迟溶栓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溶栓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动态观察,评价延迟溶栓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6~12h的AMI97例患者,分为静脉尿激酶溶栓组39例,非溶栓组58例,对6个月内存活的溶栓组33例及非溶组41例患者,于心梗后第1个月及第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DVI,LVESVI)及射血分数(EF)。结果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3  相似文献   

20.
吴定 《临床医学》2000,20(12):9-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5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UK)150万IU溶栓治疗,观察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35天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组溶栓再通率40.0%。急性期死亡率40.0%。脑出血4.0%,不溶栓组溶栓再通率13.0%,急性期死亡率68.2%,脑出血0%。结论:对于尿激酶治疗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溶栓治疗有效,急性期死亡率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