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一例变应性肉芽肿病。患者,女,33岁,过敏性哮喘6年,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月来出现双下肢丘疹、结节、溃疡伴瘢痕形成,腓肠肌疼痛2周,皮损病理示血管炎和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确诊为变应性肉芽肿病。  相似文献   

2.
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清IgA1和皮肤小血管IgA1的沉积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发病过程与免疫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病常累及皮肤、关节、消化道和肾脏,国际血管炎命名委员会曾定义过敏性紫癜是以IgA沉积为主的小血管炎,但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gA水平与病情轻重无明显关联。人类IgA有两个亚类,IgA1和IgA2,其中IgA1占血清中IgA的90%,为探讨IgA1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蕈样肉芽肿病情进展缓慢,但发生大细胞转化则提示病情恶化,预后较差。蕈样肉芽肿发生大细胞少见,容易误诊。我们报道一例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0岁,因躯干四肢红斑、丘疹伴瘙痒10年,颈后结节5月就诊。患者红斑性皮损显示典型蕈样肉芽肿改变,肿瘤细胞体积较小,表达CD3、CD4,少数细胞表达CD30;而颈后结节性皮损显示有较多的大细胞浸润,可见大细胞亲表皮现象,大细胞阳性表达CD3和CD4,约40%的大细胞表达CD30。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和组织学改变诊断为蕈样肉芽肿的大细胞转化,给予患者阿维A口服(30 mg/d), 干扰素皮下注射(1周3次,每次2 × 106 IU),浅层X线局部照射等治疗,3周后患者皮损好转,目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4.
报告 1例变应性肉芽肿病。患者男,38岁。因四肢结节,溃疡2个月,哮喘30年就诊。皮肤科检查见双下肤大片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局部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诊断为变应性肉芽肿病,经糖皮质激素和环境酰胺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3岁。右手背、右前臂红斑、触痛性结节2个月。发病前患者右手中指远节伸侧被海虾钳刺伤。组织病理不排除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利福平、克拉霉素,病情好转。综上诊断为鱼刺伤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6.
Wegener肉芽肿病(W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常累及上呼吸道、肺和局灶性肾小球肾炎,但泌尿生殖器的表现报道甚少。作者回顾分析从1973~1993年间在门诊或病房所见的80例WG。其中男45例,女35例,诊断时平均年龄50±14岁。在排除了其它原因,尤其是感染和药物副作用,包括环磷酰胺相关的膀胱炎后,8例被确认有与WG相关的泌尿生殖器表现。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7岁。躯干、四肢红斑,伴瘙痒6年余。2年前行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时皮疹由干燥脱屑发展为泛发全身的红斑,1年前出现浸润性斑块及肿块。诊断:蕈样肉芽肿。予阿维A、IFNα-2b、NB-UVB及肿块处UVA照射联合得宝松注射,皮疹完全消退,随访7个月无复发。该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病程中伴发实体肿瘤,化疗后蕈样肉芽肿进展,呈典型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提示蕈样肉芽肿可伴发第二肿瘤,针对实体肿瘤的化疗可诱发蕈样肉芽肿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Allergic granulomatous angiitis, AGA),为一组可以累及全身各系统伴有发烧、关节痛、肌无力、体重减轻,四肢出现紫瘫和(或)结节等症状为主的疾病。现将我们所见的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2岁。因右手红斑、结节5个月就诊。发病前右手中指远端指节被海鱼刺伤,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感染性肉芽肿。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体外释放定量试验(TB-IGRA)检测结果阳性。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利福平、克拉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1980年至今报告了3例由海鱼分支杆菌引起的游泳池肉芽肿。患者为18~20岁的男性,均在夏季开始作清洁游泳池的工作后发病。除1例背部也有损害外,均发生在小腿,为肉芽肿或肉芽肿性溃疡。培养均为海鱼分支杆菌。从这3例病人的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快速接受地震伤员,华西医院日间病房迅速转型为专科病房,模式转型后加强基础护理、院感控制、护理操作、心理护理。密切监测和观察患者病情。注重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制定转移患者的预案准备。224例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12.
Wegener肉芽肿病患者口服小剂量环磷酰胺和皮质类固醇可明显提高生存率。然而长期反复应用环磷酰胺可产生严重的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和癌症。本组145例肉芽肿病患者口服环磷酰胺2mg/kg/d,泼尼松1mg/kg/d,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若有明显好转,泼尼松渐减为隔日给药直至停用。在患者完全缓解后,环磷酰胺仍继续应用至少1年,然后每2~3个月减少25mg直至停用,病情复发即增加剂量,其量应调节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保持在10×10~6/L以上。患者每1~3个月随  相似文献   

13.
儿童过敏性紫癜305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判断病情及实施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拟的"儿童HSP调查表"进行调查,并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寻找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危险因素。结果305例患儿中男174例,女131例。无继发肾炎组年龄3~9岁多见,继发肾炎组年龄5~14岁多见;9月~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单因素X~2分析显示病程、紫癜反复发作、治疗是否及时、并发关节症状、皮肤紫癜、血清IgM值和C_4值、血浆白蛋白值、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值、病原依据、含肝素治疗方案、含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共13个变量影响HSPN的发生(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情反复发作、关节并发症为继发肾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含肝素的治疗方案有利于避免继发肾炎发生。结论HSP是秋冬季节好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HSPN是HSP的常见并发症。病情反复发作、关节并发症为继发肾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含肝素的治疗方案有利于避免继发肾炎发生。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消退后原皮损部位出现肉芽肿反应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现象,临床表现为皮色或棕红色硬丘疹和结节、或环状肉芽肿样皮损,伴瘙痒,皮损分布与原带状疱疹的位置相同。肉芽肿反应可立即发生在刚消退的水疱皮损处,也可发生在急性皮损后不同的时期。组织学可表现类似于环状肉芽肿;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或结节病样及结核样型。水痘-  相似文献   

15.
8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由于空气、水质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过敏性疾病在短短加年间已经增加9倍,成为全球发生最普遍的疾病。为了解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过敏原,我们对1个月内来我院就诊的过敏性疾病首诊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1岁。躯干、双侧大腿上部散在触痛性结节、斑块54天。发病前有大腿外伤史及河水接触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深部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细菌培养及菌落DNA PCR测序示偶发分枝杆菌。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免疫、感染相关突变,综上诊断为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脓肿切开、穿刺引流等,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疾病从新生儿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往往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过敏性疾病中,以速发型过敏反应比较常见,其主要类型有皮肤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等,常见疾病有如下几种:皮肤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以及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近年来,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病程慢性反复,且治愈率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基因家族(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Tim)可有效调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近年来研究发现,抗Tim-3抗体可显著缓解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具体机制与扭转Th2型免疫反应转向Th1型免疫反应有关,进而大大减少了随后浆细胞活化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此外,在过敏性疾病患者和相关动物模型中均发现,Tim-3基因的多态性和部分过敏性疾病显著有关。本文将着重探讨Tim-3/Gal-9在过敏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给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具有多种表现的蕈样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具有多种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8岁。全身皮肤出现红斑、脱屑,并伴进行性皮肤松弛,四肢有斑块、破溃8年,秃发6个月。体格检查发现全身皮肤红斑,上覆大片状鳞屑和结痂;颈部两侧可见表皮松弛;四肢皮肤呈暗红色浸润的松弛性斑块和深在的溃疡;枕部头皮呈条片状胶质样秃发斑;颈项部、双上肢及胸部群集表面光亮的肤色丘疹和结节:左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增大的淋巴结。诊断为蕈样肉芽肿,同时具有蕈样肉芽肿的多种表现:鱼鳞病样蕈样肉芽肿、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或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婴儿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就诊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筛查门诊的婴儿过敏情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病例组婴儿701例,对照组婴儿516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家长报告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比例为57.60%。结果显示,两组婴儿在母孕期服药史、母孕期常使用消毒剂或驱蚊剂、母孕期服用复合维生素、母孕期服用钙剂、母孕期服用益生菌、婴儿父亲有过敏性疾病、婴儿母亲有过敏性疾病、婴儿分娩方式、婴儿接触毛绒玩具、婴儿常使用清洁用品、婴儿服药史、婴儿喂养方式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服药史(OR=1.31)、婴儿母亲有过敏性疾病(OR=1.97)、婴儿剖宫产(OR=1.47)、婴儿接触毛绒玩具(OR=1.43)、婴儿常使用清洁用品(OR=1.54)、婴儿服药史(OR=2.44)是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母孕期服用复合维生素(OR=1.36)、母孕期服用益生菌(OR=1.36)是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普及过敏科普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孕期和婴儿期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可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皮肤嗜血分枝杆菌感染的认识。 方法 报道2例皮肤嗜血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病原学特点及治疗随访的情况。 结果 2例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皮损均发生在外伤后,临床最初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皮下结节,逐渐出现破溃结痂和脓肿形成。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上皮细胞肉芽肿形成或组织细胞浸润,伴有灶状坏死和中性粒细胞脓肿形成。抗酸染色可见大量的阳性杆菌。细菌仅能在含有铁离子的培养基中生长,病原体经PCR后测序符合嗜血分枝杆菌。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患者利福平、克拉霉素和莫西沙星联合治疗后3个月,病情好转。 结论 嗜血分枝杆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抑制人群中,继发于外伤,表现为皮下结节和脓肿,组织学符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分子生物学是鉴定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