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大肠息肉的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2 623例行内镜检查患者按年龄段分为2组:中青年组(<60岁)1 236例,老年组(≥60岁)l 387例.比较2组大肠息肉检出率、癌变率及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与病理类型,并观察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结果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417例(共567枚息肉),均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出血、穿孔、烧灼伤等并发症发生.老年组的大肠息肉检出率和癌变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77%比9.30%、3.31%比1.74%,均P<0.05),且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P<0.05).中青年组以炎性息肉为主,老年组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组息肉分布均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具有简单、创伤小、痛苦少、省时、安全、费用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老年人(≥60岁)及30例中年人(45~59岁)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加以比较.结果:中年组与老年组大肠息肉在大小、个数、病理类型以及发生部位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高,癌变机会大,老年人应尽量行结肠镜下全结肠检查,早期发现息肉,及早治疗,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65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379例957枚,检出率6.70%;30例32枚发生癌变,癌变率3.34%。大肠腺瘤癌变率随患者年龄和腺瘤直径增大而增加;无蒂腺瘤癌变率高于有蒂腺瘤癌(P<0.05)。癌变率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分别为0.61%、5.02%、14.9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腺瘤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1 522例下消化道出血不同年龄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按年龄分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下消化道出血的各种疾病百分率及特点。结果:炎症性病变所百分率最高,不同年龄组病因有差别,大肠癌次之,中老年组与青年组有明显差异,大肠息肉位居第3,老年组与青年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肿瘤多见,重视中老年组缺血性肠炎与溃性结肠炎的鉴别,中青年组以息肉和结肠炎多见,大肠癌在青年组作出诊断多为晚期,预后不良,要重视早期诊断及治疗,急诊肠镜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研究肠镜检查与大肠息肉的临床检出率、病理特征,以及大肠息肉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和癌变情况的相关联系,为大肠息肉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式,对该院2 136例肠镜检查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及研究,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检出率、病理特征、镜下表现和恶变情况.结果 >60岁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临床病理特征以炎性和腺瘤性为主,主要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以腺瘤性多发.结论 肠镜检查对于大肠息肉的临床诊治有积极意义,普及肠镜检查、治疗及后期随访对于降低大肠息肉的临床恶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青浦地区大肠息肉4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浦地区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类型,以及与肠息肉恶变和血吸虫病的关系。方法:对大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8%。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9%,息肉伴血吸虫卵沉着的占30%,大肠癌组织中血吸虫卵沉着的占42.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cm为最多,腺瘤性息肉以≥1cm为最多,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年龄以41岁以上多见,腺瘤恶变率为12.6%。结论: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结构易癌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血吸虫卵沉着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息肉,早期摘作,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及镜下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津  黄平  王红  黄晋生  徐伟  夏爱祥 《临床荟萃》2007,22(11):780-782
目的探讨老年人(≥60岁)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特点及内镜治疗情况,并与同期39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60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多发性息肉占50.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9.8%(P<0.05);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老年组大肠息肉检出率23.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9.7%(P=0.000);两组大肠息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直径≥1 cm、分叶状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增高。结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最有效手段,可放宽其适应证,并尽量使大肠镜检查达回盲部;内镜下摘除老年人大肠息肉安全、有效、简便,但应进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分布特点及病因。方法 43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分为四组:按不同年分为四组:儿童组(≤14岁)16例3.67%),青壮年组(15~39岁)107例(24.54%),中年组(40~59岁)175例(40.14%),老年组(≥60岁)138例(31.65%)。全部病例经非急诊结肠镜检查和急诊结肠镜检查确诊。结果 436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依次为大肠癌138例(31.7%)、炎症性肠疾病113例(25.9%)、肛周疾病93例(21.3%)、大肠息肉74例(17.0%)、其他病例占4.1%。不同年龄组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息肉在儿童组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青年组炎症性肠疾病和肛周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但青年组与中年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在老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大肠息肉是儿童组常见病因,中青年人组以炎症性肠疾病和肛周疾病多见,大肠癌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大肠癌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镜检改变及病理特征。方法:对经结肠镜中检出的258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29%,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7.96%,21例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14%。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腺瘤体积大、多发、绒毛状结构者易恶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老年人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大肠癌病人与癌胚抗原(CEA)的关系。方法 对25例老年人正常大肠黏膜、41例大肠息肉及39例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进行测定。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CEA高于大肠息肉及对照组。Dukes改良分期D期与A、B、C期相比均有差别。结论 癌胚抗原(CEA)的测定对大肠癌有辅助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肿瘤治疗及预后的估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超声检查诊断小儿结肠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超声或结合生理盐水灌肠后超声检查的结肠息肉患儿46例,以结肠镜检查为金标准,对超声检出结肠息肉的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患儿46例,其中单发息肉44例,2枚息肉2例;7枚息肉直径≤1 cm,38枚>1 cm且<3 cm者,3枚≥3 cm。超声诊断息肉患儿43例,其中单发息肉42例,2枚息肉1例;超声漏诊3例(4枚息肉)。超声检出息肉的总敏感度为91.67%(44/48),其中对直径>1 cm且<3 cm、≥3 cm息肉的敏感度分别为97.37%(37/38)、100%(3/3),明显高于直径≤1 cm的结肠息肉检出敏感度(4/7,57.14%)。 结论 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创、简便等特点,可作为检查小儿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大肠息肉住院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0年1~7月收住我科的大肠息肉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将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收住我科的大肠息肉患者47例作为试验组,按临床路径进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和家属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试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临床路径对大肠息肉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不仅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还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能谱CT结肠成像提高小于10 mm结肠息肉检出率的有效性,并找到显示结肠息肉最佳的单能量图像。材料和方法:两段离体猪结肠通过结扎黏膜法分别获得连续的模拟息肉,第一段结肠内含有直径1~5 mm息肉20枚,第二段结肠含有1~10 mm息肉20枚。第一段结肠使用64排单源宝石能谱CT在40~140 keV范围内扫描,提取45、60、75、90、105、120和135 keV单能量图像数据,再使用普通64排多螺旋CT图像在同等条件扫描作为对照;第二段使用64排单源能谱CT结肠在三种固定辐射剂量(17.77 mGy、25.53 mGy和32.52 mGy)下分别进行45、60、75、90、105、120和135 keV单能量能谱CT扫描;各组图像经后处理获得CT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建和虚拟分割图像。对每组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记录并比较每组图像中的息肉检出率以及平均对比噪声比。结果:结肠息肉离体模型研究显示应用单能量能谱CT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略高于常规64排螺旋CT(P>0.05);75 keV单能量图像显示结肠息肉的对比噪声比最高(P<0.05)。结论:能谱CT结肠成像可轻度提高小结肠息肉(≤5 mm)的检出率,显示结肠息肉的最佳单能谱图像为75 keV图像。  相似文献   

15.
16.
29例黑斑息肉综合征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发病机制及恶变情况,规范治疗方案.[方法]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1984~2005年间治疗的29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中有家族史者18例,占62%(18/29).恶性肿瘤发生率18%(5/29).治疗主要以息肉密集段肠切除和术前内镜高频电切除、术中内镜电切除结合息肉密集段肠切除.[结论]PJS患者临床表现类型多,30岁以后及有家族史者恶变率明显上升.术前内窥镜结合术中内窥镜息肉摘除及息肉密集段肠切除术效果好.息肉易复发,术后应定期行肠镜、胃镜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相似文献   

17.
18.
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估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158例可疑结肠息肉患者进行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及结肠镜检查,其中正常组43例,息肉组115例.以结肠镜和术后病理结果 相结合作为判定标准,计算低剂量CT结肠成像检测结肠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记录俯卧位与仰卧位扫描总的CT剂量指数(CTDI).结果 低剂量MSCT结肠成像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240个息肉.对于≥10.0 mm的息肉,低剂量CT结肠成像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0%和97.60%.对于5.1~9.9 mm的息肉,其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0%和88.60%.对于≤5.0 mm的息肉,其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40%和65.20%.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总的CT有效剂量指数为7.64 mGy,比常规剂量扫描降低约36.3%~77.5%.结论 低剂量MSCT成像对于检测>5.0 mm的息肉,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灌注肠道超声造影在结直肠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可疑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患者196例,每例患者分别接受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和肠道内窥镜检查。以外科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和肠道内窥镜检查诊断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 结果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观察结肠和直肠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发现恶性占位性病变81例,其中结肠癌39例,直肠癌42例;良性占位性病变30例,其中直肠息肉11例,结肠息肉19例。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探查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位置、数目和>10 mm的病变,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与肠道内窥镜检查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与肠道内窥镜检查在判断病变位置和数目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值=0.97,0.98)。两者在判断结直肠占位性病变大小方面的一致性因病变大小而不同:对于<5 mm、5~10 mm、>10 mm的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探查,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82,0.89,0.98,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也显示在探查微小的(<5 mm)黏膜病变时,肠道内窥镜检查略优于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在探查经手术证实的周围组织浸润病变时,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明显优于肠道内窥镜检查。 结论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有效探查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与肠道内窥镜检查互补性强,其可作为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