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中药资源的一门应用学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来说是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四大基本鉴别方法,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研究和制定质量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应市场的需求,学校增开了不同专业,如营销专业、制剂专业、中  相似文献   

2.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中药品种的鉴别特征、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质量标准的制订、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理和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实践性强,涉及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分析化学、生药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本专业学生在走上中药相关工作岗位时,用得最多的就是中药鉴定知识,而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3.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在继承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方法。《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在目击者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前提下,要强调重视实践教学与设计性实验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与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资源的应用学科,是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有特色的课程.长期以来,我校中药鉴定学实验课基本全部开设显微鉴定内容,教学方法弊端较多,问题日益突出.以中药学专业为例,实验课总学时为57学时,其中观察药材显微特征验证性实验课占48学时,老师和学生都对单一的、大量的显微鉴别实验课感到乏味与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改变上述不良的情况,学习借鉴了侯益民等[1-3]的研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笔者从2012年起对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既重视对中药材的传统经验鉴别手段,也强调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材鉴定、质量标准制定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定能力,是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6.
《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 i-cines)作为中药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骨干课程,旨在继承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学习并掌握中药的名称、植物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别方法(包括原植物鉴别、原药材和饮片的性状鉴别、药材和一些制剂的显微鉴别、药材的理化鉴别和了解现代仪器鉴别)等,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该课程是一门以形态教学为主的学科,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对教学条件和教师的经验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PBL教学法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鉴定学是高等院校中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分析化学、中药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如何将中药鉴定学基本原理和科研、生产实际有机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3个品种陇东、北极星和阿尔冈金进行中药鉴别。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结果:紫花苜蓿3个品种根、茎特征没有区分,粉末特征有一定差别。陇东中总黄酮含量为0.0419%,阿尔冈金为0.0436%,北极星为0.0422%。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以为制定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和开发利用该药资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药鉴定学课程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DNA分子标记、模式识别等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日益普遍,而本课程学时相以对减少,因此应认真思考目前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主要任务,同时探讨其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等问题,目前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强调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增加了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因此今后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技术的继承;抓住重点,带动一般,建立本课程的知识体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素质以及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中药传统上的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分类学和解剖学特征,从来源、性状、显微特点及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药材品种的鉴别。但有些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已经失去其原本性状;同时由于每种药材存在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及定性定量分析困难等缺点,传统方法难以很好地鉴别。为了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中药鉴别中,使中药鉴  相似文献   

11.
中药学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和目标: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药的知识。本专业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计划。即前期中药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部分专业课的内容相同,后期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对今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可进行中药制剂、中药分析、中药生物技术等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选修。本专业的学生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制药、中药鉴定、中药炮制、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药学、中医学…  相似文献   

12.
香砂养胃丸是《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具有温中和胃、止呕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的常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由木香、砂仁、白术、厚朴等12味中药组成,成分复杂,干扰因素较多。其质控方式大多是对药材枳实、木香、香附进行定性鉴别,对厚朴中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进行定量测定。为进一步完善其质量控制方法,对香砂养胃丸质量标准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科学、全面制定香砂养胃丸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专业中医师主要懂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培养能在中药生产、检验、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鉴别中草药品种真伪、质量优劣以及寻找新的药源。该学科对中医药事业、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我院开展《中药鉴定学》教学始于1979年,已有20年历史,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较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鉴别中草药技能的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中药鉴别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学院召开了“广西中医学院高等中医药教育后期教育研讨会”,与会的用人单位纷纷向我们提出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如何做好医院药房中药品种质量控制工作展开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医院药房在中药品种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针对如何改进医院药房中药品种的质量提出了几项控制措施,并就中药真伪的鉴定方法展开重点探究。结论:我国医院药房中药品种的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做好中药鉴别工作,可充分促进中药品种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珍珠透骨草的生药学鉴定方法。方法:利用生药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对珍珠透骨草进行生药学研究。结果:对珍珠透骨草的性状鉴别特征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描绘,其特征在鉴别时有良好的专属性。结论:本实验为珍珠透骨草的鉴定、质量标准的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1].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实践性很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中药制剂生产中对药物质量多停留在经验鉴别和处方工艺监督等方面。由于中药制剂组方的中药多,成份复杂,因而制定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难度大。我们为了确保中药制剂质量,对新产品消风冲剂质量标准进行了理化鉴别实验研究。消风冲剂是江苏省中医院研制的中西药相结合新品种,主治丘疹性等麻疹、湿疹,皮炎、过敏性皮肤病,临床使用效果好。其药物成分为:生石膏、蝉衣、荆芥、生地、地骨皮、甘草、苯茚胺、氨茶碱和维生素K。我们采用薄层层析和一般理化对本品中四味主要中药进行了鉴别。分述如下: (1) 地骨皮的鉴别: ①取冲剂10克加蒸馏水100毫升待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RAPD技术在中药原植物遗传多样性、原植物品种鉴别、中药材真伪鉴别、野生和栽培品种研究、种质资源和道地药材研究、中成药鉴别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并对RAPD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丢了棒根的生药学鉴别特征。方法:采用性状与显微鉴别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丢了棒根的性状与显微鉴别均有明显的特征。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作为丢了棒根的生药学鉴定、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