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敏 《实用医技》2008,15(3):277-27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乌司他丁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乌司他丁组(n=30),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30万U,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切皮后2h、4h。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采集动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LR4的表达变化。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TNF-α和IL-6浓度。结果:两组各时点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以及TNF-α、IL-6均较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增加(P〈0.05);乌司他丁组各指标值均较对照组上升幅度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29例,予以常规治疗+乌司他丁)和常规组(29例,予以常规治疗),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第1、3、5、7、14天采集静脉血,对照组仅采血1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14的表达,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TNF-α、IL-6的浓度,并分析与TLR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入院第1天常规组和乌司他丁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明显增高(P<0.01),两组在入院后第3、5天TLR4表达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组与常规组相比,入院第1天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入院后第3、5、7天乌司他丁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血浆TNF-a、IL-6浓度的变化与TLR4变化一致.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明显增高,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的拮抗和抑制作用与其抑制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腹膜炎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保护.方法 将60例腹膜炎性休克需要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具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除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各30例,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30万U,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切皮后2 h、4 h,术后第1天(D1)、第2天(D2),采静脉血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氨酶(LDH)、非蛋白氨(BUN)、肌酐(SCr)以及脂质过氧化物MDA(丙二醛)、SOD等水平.结果 乌司他丁组与对照相比,血流动力学方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T、ALT、LDH在切皮后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切皮后4h、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BUN、SCr在切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MDA、SOD在切皮后2、4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而在术后第1天(D1)以及术第2天(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腹膜炎休克患者在休克期以及休克恢复期氧自由基的释放,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乌司他丁对休克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克患者 ,其细胞因子的释放不仅对休克有推动作用 ,而且在休克恢复期所引起的再灌注损伤中 ,细胞因子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拟观察乌司他丁对休克患者细胞因子 :TNF-α、IL-6、IL-8变化的影响 ,以探讨其对休克患者的细胞因子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本院妇产科 2 0 0 1年 3~ 6月2 0例失血性休克宫外孕患者 ,平均年龄 3 2 .1± 2 .5岁。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1 0例 ,乌司他丁组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 3 0万 u(为广州天普制药厂提供 ) ,对照组则采用等量生理盐水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胆道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炎症细胞因子以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胆道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乌司他丁治疗组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第1~3天给予乌司他丁20万U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连续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第l、3、5天检验血浆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TNF-含量和氧自由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中1h及术后2、4h平均动脉压均较术前升高,而心率(HR)均较术前降低(<0.05),且术后2、4h对照组HR降低幅度小于乌司他丁治疗组。两组患者术后第1、3、5天血浆IL-6、TNF-和MDA水平均较术前下降,血浆IL-10和SOD水平均较术前上升,且乌司他丁组的下降或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调节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功能;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促进抑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增加SOD水平,降低MDA含量,减少或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达到对胆道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胰腺炎手术患者脂氧素及核因子кB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胰腺炎大手术成人患者3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A组)和对照组(B组).乌司他丁组于术前、术后第1、2、3 d分别给予乌司他丁30万U+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各组于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2、3 d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分离单核粒细胞,利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EMSA)的方法 测定核因子кB(NF-кB)、TNF-ɑ、IL-6、IL-8的活性,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PCR)测定其基因表达.结果 乌司他丁组有防止术后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该药能有效促进脂氧素和抑制核因子кB基因表达,抑制TNF-ɑ、IL-6、IL-8等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产生对抗手术侵袭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作用.结论 乌司他丁对胰腺炎手术患者脂氧素、核因子кB、TNF-ɑ、IL-6、IL-8都有抑制作用,从而防止术后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血管内源性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婷婷  王刚  高长青 《医学争鸣》2005,26(3):220-222
目的:评价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 克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乌司他丁对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影 响.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创伤失血性休克 组和创伤失血性休克乌司他丁治疗组,观察休克前后血浆血 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和肾上腺髓 质素(ADM)两组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及乌司他 丁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和创伤失血性休 克乌司他丁治疗组休克后ET,ADM和TXA2的血浆浓度分别 在不同的时相点较休克前有显著增高(P<0.05),其中乌司 他丁治疗组的TXA2和ET血浆浓度的增高程度均显著低于 休克组(P<0.05).乌司他丁组的平均动脉压在复苏期较休 克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参与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整个发展过程,并在休克过程中对 血管舒缩及血液灌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 他丁能提高休克时的平均动脉压,并通过抑制TXA2和ET的 升高,改善灌流.  相似文献   

8.
孙勇  孙曙光  王静  王良喜  毛学飞  邓向东  潘晓峰  吴杭庆 《重庆医学》2011,40(26):2601-2602,260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大鼠致肠黏膜损害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烧伤对照组、乌司他丁组,两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等体积的营养液。乌司他丁组于伤后每日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观察烧伤前及烧伤后第1、2、3、4、5、6、7天大鼠的氮平衡变化,同时检测烧伤后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烧伤后两组大鼠的氮平衡、D-乳酸、DAO、TNF-α及IL-6均显著高于烧伤前(P<0.01);乌司他丁组的氮平衡、D-乳酸及DAO活性与烧伤对照组相似(P>0.05);而TNF-α及IL-6含量显著低于烧伤对照组(P<0.05,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而对肠黏膜屏障没有直接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31-35+封三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炎症介质及其信号通路miR-146a/TLR4/NF-κB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经股动脉放血制作休克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其中A组不予复苏,B组休克后60 min给予醋酸钠林格液复苏,C组采用醋酸钠林格液联合乌司他丁复苏。采集大鼠复苏后肺组织,对肺组织中miR-146a、TNF-α、IL-1、IL-4、IL-6以及IL-10的mRNA水平予以检测,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肺组织中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予以检测,对三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予以观察。结果与A组、B组相比,C组大鼠miR-146a、IL-4、IL-10 mRNA水平提高,TNF-α、IL-1、IL-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肺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水平相比,C组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通过增强miR-146a表达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对TLR4/NF-κB信号通路起到负反馈调控作用,维持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平衡,对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行腰椎减压+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乌司他丁组在切皮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0 000 U/kg,术后第1天和第2天静脉滴注乌司他丁5 000 U/kg;对照组给予0. 9%Na Cl溶液安慰剂。认知功能由神经内科医师在手术前1 d和术后第7天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测试。患者的血液标本采集时间点为切皮前(T0)、术毕(T1)、术后24 h及72 h (T2、T3),分别测定血清MMP-9和IL-6水平,并对两组的认知功能和血清MMP-9及IL-6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7天,乌司他丁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6/40),低于对照组[42. 5%(17/40)](P <0. 05)。两组患者的血清MMP-9和IL-6水平在T1、T2升高,T3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在T1、T2、T3时的血清MMP-9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 <0. 05)。两组血清MMP-9和IL-6水平的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乌司他丁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血脑屏障及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李建华  胡惠英 《四川医学》2010,31(2):203-20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腹部创伤患者围术期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行急诊剖腹探查的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切皮前用乌司他丁20万U溶于100ml0.9%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24h1次,连续3d;对照组(C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对照。分别于手术后12、24、48、72h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搪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免疫球蛋白A(IgA)。结果两组患者术后L/M、DAO、ET、TNF-α进行性升高,IgA则逐步降低;与C组比较,U组患者L/M、DAO、ET、TNF—α值于术后24h、48h、72h明显降低(P〈0.05),IgA明显升高(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通过改善肠道粘膜通透性对腹部创伤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对预防创伤引起的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人群外周血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变化及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否与抑制toll样受体4(TLR4)有关。方法 57例肥胖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晚,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浓度。结果单核细胞TLR4蛋白与体质量及血浆TNF-α正相关。用阿托伐他汀干预1个月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蛋白及血浆TNF-α浓度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单核细胞TLR4蛋白和血浆TNF-α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下调肥胖人群单核细胞TLR4表达,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单核细胞TLR4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的抗炎作用机制是否与抑制toll样受体4(TLR4)有关。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晚间口服。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单核细胞TLR4蛋白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浆TNF-α呈正相关。治疗1月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血糖、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蛋白及血浆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单核细胞TLR4蛋白和血浆TNF-α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下调2型糖尿病患者的单核细胞TLR4表达,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单核细胞TLR4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real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病人3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U/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CPB停止后1h(T3),CPB停止后24h(T4)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U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地佐辛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全麻下行肺癌和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4 h(T2)、12 h(T3)、24 h(T4)、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浓度。于T1~4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两组各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术后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浓度T2时点明显高于T1(P〈0.05),IL-10浓度T3、T4时点明显高于T1(P〈0.05)。与B组相比,A组T3、T4时点TNF-α、IL-6浓度均较低(P〈0.05),IL-10浓度较高(P〈0.05);A组T3、T4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地佐辛用于老年开胸手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可减轻围术期的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平衡,且术后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给予己酮可可碱(PTX)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ALI)小鼠的影响,初步探讨PTX的作用机制。方法小鼠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及PTX组。通过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同时检测肺干湿比(W/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通过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变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mRNA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TLR4蛋白的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诱导小鼠产生ALI,肺W/D和MPO活性明显增加,TNF-α、IL-1β、TLR4 mRNA和TLR4蛋白表达也增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TX预处理能减轻失血性休克所致ALI,降低肺W/D和MPO活性,同时导致TNF-α、IL-1β、TLR4 mRNA和TLR4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PTX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所致ALI起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下调TLR4抑制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注乌司他丁降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n =30)和对照组(C 组,n=30)。两组麻醉方法相同,U 组于麻醉诱导前及术后第1~3天将乌司他丁溶于100 mL 生理盐水中静滴,20~30 min内静滴完毕,C 组给予相同容量生理盐水静滴。分别于术前1天(T0)和术后第1天(T1)、第3天(T2)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 TNF-α、IL-6浓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行认知功能评分,评价患者 POCD 的发生情况。结果U 组 T1血浆 IL-6、TNF-α水平较 T0明显升高(P <0.05),T2基本达到 T0水平,且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低于 C 组(P <0.05);C 组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较 T0均明显升高(P <0.05);U 组术后 POCD 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 C 组(16.7%,P <0.05);C 组MMSE 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5),而 U 组术前术后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MMSE 评分与血浆 TNF-α、IL-6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 =0.527、0.453,P <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老年人髋关节术后 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 POCD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探究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系统的加工过程,尤其是双语者有效地从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即双语语码切换,是双语研 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双语加工尤其是语码切换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对于双语语 码切换的内部产生机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从神经心理和影像学角度开展的双语切换研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阐 明双语者进行语码切换的过程和大脑机制,为双语者语码切换的产生机制提供直接的证据。本文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性 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脑磁图技术三个方面分析双语语码切换的研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及其技术手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6例),治疗组于麻醉诱导后即将乌司他丁20万U持续静脉输注,之后每12h重复使用。麻醉诱导后20min(T1),诱导后90min(T2)及术后1、2、3d(T3~5)抽取静脉血测定并比较二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二组患者NE、E、Cor、IL-6、IL-8、TNF-α、IL-10和MDA浓度在T2~4时高于T1(P〈0.01),SOD浓度在T2~4时低于T1(P〈0.01)。治疗组IL-6、IL-8、TNF-α以及MDA水平在T2~4时低于对照组(P〈0.01),IL-10和SOD水平在T2~4时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食管癌开胸患者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增加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同时可以减轻机体的氧化损伤,但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