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进一步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方法总结1990~1998年以来收住的2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2例患者中,手术后发病120例(49.6%),且以下腹部手术为多见;伴有原发病35例(14.6%);原因不明87例(35.8%)。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者多见。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高龄、手术创伤及肿瘤结缔组织病、肾炎性肾病、白血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清  邢向阳 《当代医学》2011,17(30):19-20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40例中有发病诱因者136例(56.7%),未发现明确发病诱因者104例(45.3%)。结论恶性肿瘤及各种手术尤其妇产科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住院卧床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原因。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DVT)尚无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疗效常不理想。尤其在治疗不及时时,常产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1987年2月~1997年9月我院共收治DVT患者2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2例病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2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大手术后、产后及恶性肿瘤,占58%,静脉炎症、损伤、骨折及慢性病长期卧床,占41.%。针对其病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病因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拓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诊断认识,减少误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23例首诊为LEDVT,但最后确诊的主要诊断并非为LEDVT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病例中,漏诊妇科肿瘤13例,子宫腺肌病1例,直肠癌3例,肺癌2例,膀胱癌2例,前列腺癌1例、腹股沟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必须要重视追问病史.对于不明原因出现的DVT,尤其需要注意对其潜在的病因进行追踪分析,以防止发生误漏诊,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提出高危人群的应对策略。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6例DVT形成的原因,全面论证与静脉血栓有关的3个基本因素:静脉淤滞、高凝状态、内膜损伤在静脉血栓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提出了可能导致DVT的高危因素:(1)各种恶性肿瘤需行腹部或盆腔广泛手术者;(2)肥胖瘫痪、长期卧床、糖尿病、肾病、血液病、长期服用激素者;(3)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连续3次>4g/L者。同时认为对高危人群应有积极的应对策略。结论:认为术后不用止血药,应用少量低分子肝素钙能提供安全有效的预防作用,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凝和祛聚药物是可取的,保护下肢静脉系统应得到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并严重危及患者肢体及生命安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涉及范围广,随着近年来诊疗技术的进步,更加深入了人们对血栓形成的认识,笔者就DVT的病因及诊断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国内文献报告较少。本文报道13例经静脉造影证实的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析了本病的病因,介绍了非手术治疗方法。除3例病程超过3个月来诊,疗效不显著外,另10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缩短了血栓再通的自然病程,为手术重建静脉通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保守治疗组18例,采用中等剂量尿激酶(10万U/d)患肢直接灌注,辅以祛聚、抗炎治疗;手术组3例,1例行左股浅静脉切开吸栓术,2例行左股浅静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结果 保守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周径改变有明显差异(P〈0.01),疗效稳定时间平均为8天,有效率94%以上。手术组疗效稳定时间平均为5天,随访至今无症状再发。结论 中等剂量尿酶  相似文献   

11.
Wang JS  Hu ZJ  Xu XD  Yin HH  Lu WM  Li XX  Wang S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140-3143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1-2010年29例住院妊娠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诱因、病变部位、治疗方法 、预后以及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DVT在早期妊娠期的发生率为69.0%(20/29).首位诱因为既往DVT病史,占所有诱发因素的24%(7/29);发生多左下肢,发生率为82.8%(24/29).抗凝是治疗的主要原则,首诊均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7例患者一直采用LMWH治疗直至分娩前,胎儿发育正常;11例早期、2例中期患者于妊娠中期改为口服华法令,至孕34周左右改为LMWH,其中4例胎儿死亡,其余胎儿发育正常;9例早期患者选择终止妊娠.结论 出于孕妇和胎儿的安全考虑,妊娠DVT的治疗与一般DVT患者不同,LMWH或肝素抗凝是妊娠DVT治疗的安全有效措施.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该疾病治疗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闫晓颖  迟心左 《北京医学》2011,33(8):668-670
目的 分析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孕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安全性、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例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初孕妇女,例1于孕中期发病,另2例于孕早期发病.例1、例2均累及左下肢.例1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足月自然分娩,新生儿正...  相似文献   

13.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月49例(年龄33—72岁,平均53岁)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9.54±9.65.下肢无创伤组27例,手术取栓7例。死亡1例,溶栓治疗20例;随访16例(1~5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2.5%、30%、37.5%、33.3%、40%。下肢有创伤组22例。2例因股静脉损伤行手术治疗,溶栓治疗20例;随访15例(1~5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6.7%、14.3%、15.4%、18.2%、25%。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严重创伤患者,应接有无下肢合并伤分为二种类型。合并下肢损伤者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及早诊断是挽救肢体、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一般情况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PT、APTT、TT、D-二聚体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卧床时间、APTT是影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卧床时间、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APTT均是导致患者出现DVT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以及控制这些相应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97例,男57例,女4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9例,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早期即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肝素和尿激酶治疗,2例手术取栓。结果:经治疗7例患肢肿胀在1周内消退,2例严重者2周后完全消肿,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和规范细致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以后溶栓治疗和手术取出静脉血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06-06间收治的21例恶性肿瘤术后LDVT病人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LDVT占同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4%(21/392),左侧13例,右侧8例,经治疗后都有所好转。结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剖宫产术后2周内发生下肢DVT的病例55例为病例组,同一年度剖宫产患者中未发生下肢DVT者110例为对照组。对各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史),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D-D、CRP、PLT)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DVT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病例组年龄、BMI、吸烟及饮酒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体育锻炼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CRP>10 mg/L及血浆D-D>300 ng/ml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CRP、血浆DD及缺乏体育锻炼为剖宫产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其OR(95%CI)分别为1.41(1.10~1.80)、1.84(1.38~2.45)、1.73(1.40~2.13)、1.75(1.37~2.24)及1.40(1.11~1.77)。结论年龄、吸烟史、缺乏体育锻炼、D-D、CRP可能为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探讨PTE和DVT的危险因素,为PTE和DVT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PTE和DVT住院患者近10年内发病趋势、人口学特点、伴随疾病、获得性危险因素和血型.结果:PTE和DVT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45∶1,45岁以后男女构成比基本相等;PTE和DVT主要的危险因素为3个月内手术、创伤、骨折,但这些因素在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TE和DVT住院患者非O血型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TE和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创伤和骨折是PTE和DVT主要的危险因素.女性雌激素水平和红细胞膜上的凝集素可能与PTE和DVT有关.  相似文献   

19.
徐颖  钱申贤 《浙江医学》2013,(22):1985-198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意义及DV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5例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在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VT患者中135例初诊时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监测其中的33例DVT患者治疗后1-3d、7-10d、15d的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 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抗凝治疗的有效率为78.8%。治疗有效组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下降程度与无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5)。年龄<40岁的DVT患者中手术和外伤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患者中肿瘤、内科疾病、中心静脉置管及长期卧床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DVT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DVT危险因素是其一级预防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林  廖丹  李红 《西部医学》2011,23(9):1715-17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经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净化中心421例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与发生DVT之间的关系。结果 8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留置导管7例(87.5%),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1例(12.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8例患者中有4例(50%)是糖尿病肾病,2例(25%)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12.5%)高血压肾病,1例(12.5%)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带管时间8小时~9个月,平均6.3个月。8例患者留置时间平均7.6个月,与总时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60岁及以上病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病例(P〈0.01)。结论 DVT发生与中心静脉置管直接相关,还与年龄、疾病、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