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铁蛋白表面修饰5-Fu白蛋白纳米囊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血清糖蛋白转铁蛋白为纳米囊的表面修饰剂,对5-Fu白蛋白微囊表面进行修饰,改变纳米囊的靶向特性,提高纳米囊制剂在体现人的靶向效果。方法:以双功能偶联剂戊二醛为偶联剂,用转铁蛋白为5-Fu白蛋白微囊表面进行修饰,用ELISA方法对修饰结果进行检测。结果:白蛋白纳米囊表面进行修饰,修饰量在1mg-10mg范围内成线性关系:Y=1.7112x-0.4452(r=0.95),所修饰的转铁蛋白保持了其免疫原性(反应原性)。结论:采用文中建立的方法用转铁蛋白对白蛋白纳米囊表面进行修饰,修饰的转铁蛋白保持了其免疫原性,可与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提高了纳米囊的主动靶向特性。  相似文献   

2.
纳米金因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质和优异的生物亲和性,使其能被多种基团修饰,从而获得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又因其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等强吸收和发光特性,故可进行肿瘤显像.另外,在肿瘤放疗过程中,纳米金能够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进行肿瘤局部加热,起到了放疗增敏的效果,从而减少受照剂量,减轻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该文阐述靶向修饰的...  相似文献   

3.
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具有粒径小、靶向性、易修饰等优点,在药物及基因递送治疗系统中,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在癌症诊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本文着重就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在癌症诊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外膜及内核的分类、表面特征性修饰方法(聚乙二醇化、甘氨酸化、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氟化等)及其介导基因和药物递送治疗系统的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4.
载报告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制剂体外转染活性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考察壳聚糖纳米粒体外基因转染活性及壳聚糖纳米粒经表面修饰的体外转染活性变化。方法 用复凝聚法制备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粒子形态,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结果。通过考察递送不同剂量的基因和转染后不同时间的转染效率,寻找本递送系统较好的转染条件。用纳米粒表面连接PEG以及半乳糖基白蛋白,对纳米粒进行修饰,通过体外转染实验,评价表面修饰对其转染活性的影响。结果 未经表面修饰的载基因纳米粒能够转染人胚胎肾细胞(HEK293)和肝癌细胞(HepG2),但转染效率仍不如脂质体转染试剂,且在转染实验后约72h较高,递送基因较佳的剂量是4μg,在以上两种细胞中,转染效率也不同。经PEG表面修饰的纳米粒仍保持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连接半乳糖基牛血清白蛋白的纳米粒转染活性却反而略有下降。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能将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报告基因能在细胞内表达。因此,可以用作基因递送的载体系统,值得进一步研究。经PEG表面修饰和冷冻干燥处理,保持生物活性.为基因药物制剂化的可能性提供了证据。对于靶向配基的选择.宜继续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联合离子束技术对硅凝胶人工晶状体进行钛及钛基复合材料表面修饰,以提高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紫外光谱、接触角、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ESCA)对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特性检测。结果修饰后人工晶状体对紫外光的吸收有所增加,其表面亲水性有所提高,人工晶状体表面获得适宜的化学组成。结论修饰后人工晶状体的表面特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苦参联合安素治疗晚期肝癌营养不良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晚期肝癌营养不良患者18例,随机分为苦参组与联合组,每组各9例。苦参组仅给予复方苦参制剂,联合组给予复方苦参制剂+安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上臂中段周径及欧洲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苦参组白蛋白与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苦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欧洲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组欧洲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欧洲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组与联合组上臂中段周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臂中段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联合安素可有效改善晚期肝癌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3种抗癌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氟脲嘧啶)将其包裹于含钡乙基纤维素微囊中,经肝动脉注入后一方面阻断肿瘤的血供,另一方面释放出化疗药物,发挥靶向抗癌作用,降低全身毒副反应。实验犬灌注微囊前后的肝动脉造影表明,术后肝动脉分支减少,呈枯枝状。对20例原发性肝癌进行了61次肝动脉化疗及栓塞。10例用多“弹头”微囊栓塞治疗,10例作化疗药物灌注,微囊栓塞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灌注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金纳米棒的制备、修饰及与寡核苷酸适配子的耦联。方法利用种子调制生长法制备了金纳米棒,采用化学桥联方法对金纳米棒进行m-SH-PEG修饰及与靶向定位乳腺癌细胞的寡核苷酸适配子的耦联。结果成功制备了金纳米棒,以CTAB包裹的金纳米棒表面光滑、尺寸均一、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Zeta电位检测表明m-SH-PEG已成功修饰金纳米棒,琼脂糖电泳证实寡核苷酸适配子与金纳米棒成功耦联。结论成功地进行了金纳米棒的制备、修饰及与寡核苷酸适配子的耦联。  相似文献   

9.
整合素αvβ3高表达于肿瘤细胞和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而在正常组织和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呈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整合素αvβ3能够与体内外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对RGD肽进行结构修饰、多聚化等来构建体内理化性能稳定的RGD肽和RGD-蛙皮素等融合肽,再通过不同的偶联剂介导完成RGD肽的不同放射性核素(^18F、^111In、^64Cu、^68Ga、^125I、^99Tc^m、^123I、^86Y等)标记,成为近年来肿瘤靶向显像的研究热点,部分临床实验正在国内外进行有效开展。通过PET/CT、SPECT/CT和PET/MRI多模态显像定量检测肿瘤整合素αvβ3受体的表达水平,来完成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患者的筛选、疗效预测和实时监测,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和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用靶向性的载体将治疗基因靶向传递到肿瘤细胞。本文综述了3类用于肿瘤靶向基因治疗载体的肿瘤特异性配体:天然分子、单克隆抗体和靶向性多肽,以及由它们修饰的载体系统用于靶向性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为模板,氯金酸为原料,原位合成靶向荧光探针-内生型转铁蛋白-金纳米簇(gold nanoclusters,AuNCs),并以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为模型,探讨该荧光探针的靶向成像效果.方法 利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粒度分析仪分析所合成的荧光探针的形貌、水合粒径及分布;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光学性能进行表征;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并通过细胞荧光成像及竞争抑制实验表征其肿瘤的特异性靶向效果;静脉注射Tf-AuNCs至PC-3种植瘤鼠体内,进行连续荧光成像,评价其肿瘤靶向成像效果;通过组织病理学明确其活体毒性.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Tf-AuNCs粒径约为3 nm,荧光发射峰为700 nm,保留了Tf及金纳米簇的性能;细胞成像结果显示Tf-AuNCs对前列腺肿瘤细胞(PC-3)特异性靶向效果好;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Tf-AuNCs探针仅需15 min即可准确显示肿瘤部位,至2h时肿瘤区荧光强度达峰值,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活体肿瘤成像能力;病理学结果表明Tf-AuN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Tf-AuNCs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特异靶向能力,并具有优异的荧光成像能力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有望应用于PCa的早期影像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广泛应用于乳腺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其使用的示踪剂主要有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和活性蓝染料,包括近年应用较多的荧光示踪剂,均为非特异性示踪剂,且存在次级淋巴结显影的问题。以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和巨噬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CD206为靶点的新型特异性靶向前哨淋巴结(SLN)示踪剂,通过放射性核素、荧光或两者共同对其进行标记,与常规示踪剂相比,其具有注射部位快速清除、SLN可快速、高摄取以及较少的远端淋巴结显影等特点,满足理想示踪剂的特性。此外,受体靶向荧光放射性药物可以实现术前放射性核素显像与术中荧光成像,研究应用于前列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的SLN活检。笔者主要对新型特异性靶向SLN示踪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紫杉醇/海藻酸钠微囊/微球的缓释及抑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海藻酸钠为主要材料制备紫杉醇的缓释微囊/微球,对其形态、粒径、体外释放以及抑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和大小。HPLC法测定紫杉醇在释放介质中的浓度。MTT法测定体外抑瘤活性。结果:制备的紫杉醇/海藻酸钠微囊/微球的形态呈规则圆形,粒径相近,平均粒径256μm。冷冻干燥后呈不规则球形。颗粒长径约100μm,表面形成皱襞。微囊载药量为25%左右,而微球不足10%。微囊与微球均具有缓释作用,体外实验证明保持了抑瘤活性。结论:海藻酸钠-紫杉醇微囊/微球具有缓释作用,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药物浓度,达到更好的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核能与核技术在工业、医药、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暴露于辐射的风险增加,而临床上仍缺乏安全、高效的辐射防护药物。功能多肽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且多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高特异活性、药品安全性高、易于改造修饰等优势。因此,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相关研究较多。笔者将对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特性和设计思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欢  尹东锋 《军事医学》2021,45(8):614-619,631
目的 优选载多柔比星(阿霉素,DOX)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和体外靶向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琥珀酰亚胺法合成靶向聚合物材料,以包封率、载药量和总评归一化值为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薄膜水化法设计考察投药量、有机溶剂体积、水化体积对纳米胶束制备的影响,并优选处方.以与羟基磷灰石(HA)和离体骨片共同孵育考察骨靶向性;以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为模型做体外细胞摄取考察肿瘤细胞靶向性.结果 成功合成靶向聚合物材料P123-ALN和P123-DP-8,优选纳米胶束最佳制备工艺为:DOX投药量5.48 mg,有机溶剂体积7.28 ml,水化体积8.58 ml.根据筛选出的最佳制备工艺,确定混合载体材料的比例为4∶1时,制备的双配体修饰的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P123-ALN/P123-DP-8@DOX符合纳米制剂的制备要求,包封率为76.97%,载药量3.70%,粒径122.97 nm,ζ电位-12.60 mV,缓释和体外靶向性良好.结论 用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靶向聚合物胶束可为后续骨靶向给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郭长青  蒋维  罗君  沈建江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770-1771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24、48 h采静脉血检测其缺血修饰白蛋白、CK、CK-MB及LDH的水平,查体表心电图,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缺血修饰白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2、4、6 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痛12、24、48 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2、4、6 h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同组胸痛12、24、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他检查比较,缺血修饰白蛋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0.01),更好的敏感性。结论: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心肌梗死组45例。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24 h采静脉血检测其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缺血修饰白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胸痛2、4 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痛6、12、24 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2、4 h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同组胸痛6、12、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小鼠多向祖细胞(CFU-mix)的测定方法,培养体系包括IM-DM,2-ME,转铁蛋白-铁,牛血清白蛋白V,PWM-SCM及EPO。在36.5℃,7%CO_2,饱和湿度下培养10~14天。本文用实验数据表明培养体系中EPO量不能少于0.5U/皿,PWM-SCM占10%为宜,转铁蛋白则应加300μg,植入的骨髓细胞量与CFU-mix集落数有线性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微囊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囊技术(encapsulation)是指用半透膜包被生物活性物质以形成微囊的技术,形成的微囊可以阻遏免疫细胞以及大分子抗体通过半透膜,同时允许氧气、营养物质和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质自由出入,因此,微囊技术是目前细胞治疗、组织和器官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微囊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33年,Bisceglie运用复合膜包被肿瘤细胞移植到猪的腹腔,结果发现移植的细胞并没有受到免疫系统的破坏。1964年,Chang再次引用微囊技术进行细胞移植,并首次提出“人工细胞”的概念。随后的20年问,人们不断尝试用这种方法包埋胰岛细胞来控制糖尿病小动物模型的高血糖。1980年,Lim等首次成功地用微囊化胰岛细胞移植纠正糖尿病动物高血糖。1986年,0’Shea等在已有基础上对成囊物质进行了革新,制成了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近几年来,许多实验室探索采用其他方法和材料研制新型微囊,试图改善微囊的一些生物学和化学特性,以使其能够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药物缓释控制、体内和体外细胞培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仅就微囊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表面修饰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180d,对人工晶状体表面进行分析。方法术前与术后180d对人工晶状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面修饰技术不影响人工晶状体表面形态,修饰后人工晶状体表面的异物反应减轻。结论表面修饰提高了硅凝胶人工晶状体葡萄膜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